王海燕 劉書蓮
【摘 要】婦產科護理學是中職護校學生必修的重要專業課,近年來,我校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包括四方面:巧妙構思,播下一顆感恩的種子;高效利用多媒體,宣揚優秀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意識;運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進行教學,使人文關懷滲透學生心底;分析臨床案例,強化護生人文關懷意識。
【關鍵詞】中職 護校 婦產科 教學 人文
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臨床課程,其服務對象均為女性,很多問題和檢查操作均涉及病人隱私,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引導學生建立關愛病人的情感,是我們教師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我們鄭州衛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巧妙構思,播下一顆感恩的種子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教師能否從一開始上課就緊緊吸引住學生眼球,這將會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1]。我們第一節課就利用多媒體播放真實的婦女自然生產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和胎兒分離時的撕裂與痛苦,再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音樂聲中,教師問:是誰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母親。是誰幫我們洗衣做飯?母親。是誰在我們失意時悄然抹淚?母親。從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得出結論:作為孩子,一定要對所有的母親心懷敬意和感恩;作為護士,一定要對所有的婦產科病人充滿愛護和人道關懷。
二、高效利用多媒體,宣揚優秀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意識
多媒體在《婦產科護理學》的運用,可以明顯提高教學質量。課堂上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南丁格爾手持馬燈巡視、關懷傷員的場景配以形象、生動的文字顯現出來;將中國的優秀護理人員葉欣、姜云燕等如何關心、呵護病人的情節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同時,要求學生積極向這些優秀的護理人員學習,學習她們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的思想,學習她們對病人實行無微不至的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關懷。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學起和做起,具體體現在:為緊張候診的病人送去一杯潤澤心靈的溫開水;為擔心人流疼痛的病人伸出一雙傳遞溫暖的手;為婦科檢查有些畏冷的婦女套上一雙棉棉的腿套。這些對我們護士來說微不足道的點點滴滴,卻極大的溫暖了病人的心扉,讓她們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的愛和溫暖,感受到了護理人員的人道主義關懷。
三、運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進行教學,使人文關懷滲透學生心底
情景教學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位孕婦遭遇外傷導致“胎膜早破”的情節。護生扮演的孕婦情緒緊張,面對聞訊趕來的丈夫很是自責、焦慮。此時,孕婦的情緒很可能會影響到胎兒。針對這個“胎膜早破孕婦”的情況,護士將如何處理?首先,引導同學們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把所學到的護理專業知識以及護理禮儀、人際溝通技巧等都盡可能地應用到病例中。老師還要求一周后,由護生通過角色扮演將上述情景表演出來。表演時,扮演護士的學生除了在情景劇中把《基礎護理學》的頭低足高臥位的擺放、靜脈輸液、《外科護理學》的換藥、《婦產科護理學》的腹部檢查和胎心監護等技術全部展示出來,還把護士的行為禮儀和溝通技巧都充分的展現出來,體現了護士對病人的關心[3]。特別是“護士”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柔和的語氣影響和感動著“孕婦”。如蹲下身子,握著孕婦的手,雙眼關切的注視著孕婦,問:“現在感覺好些了吧?”同學們對這種寓教于樂、充滿人文氣息的教學形式非常滿意。她們說:“情景設計、角色扮演提醒我們要注意對病人進行心理上的關愛。其實,孕婦最需要的就是我們護士鼓勵的話語。這時,給她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雙傳遞力量和溫暖的手,比什么都來得直接啊。看來,我們以后可要加強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明顯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4]。
四、分析臨床案例,強化護生人文關懷意識
為了幫助護生理解人文關懷,我們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還采用了臨床案例分析法。典型案例:一位多年不孕的高齡婦女,通過三次試管嬰兒技術最終受孕,保胎住院期間護士疏忽大意誤將鄰床病人的墮胎藥當保胎藥發給高齡孕婦,導致了高齡孕婦的流產。這則案例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家紛紛發言:“這時候我要多和病人聊天,安慰她,這位孕婦多可憐啊”。通過案例分析式教學,體現了“不傷害”原則和“關愛”的人道主義原則,它向學生強調,要高度關注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要避免在各種護理操作中對病人造成傷害,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精神、肉體和經濟上的傷害和損失。通過案例臨床案例分析法教師強化了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參考文獻】
[1]路園園,王俊平,孫鑫等.采用“講習合一”授課方式對白細胞計數進行課堂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0(24):74.
[2]李活青,嚴冰,沈慧.護理技術教學中激勵方法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7):129.
[3]肖海鵬,韓建民,陳瓊珠,等..臨床教學新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85-87.
[4]寧濱.關于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