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源+闞鳳巖+劉文慶+張瑞杰+石磊
闡述了在全國工業設計專業面臨轉型的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創新之路將賴于創造力的培養這一思路而展開,創造力的培養將有助于設計人才走上創新之路,這也是現代教育框架下急需的教育模式。
右腦開發直覺創造力設計教育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杰?斯佩里教授首先發現了人的左腦和右腦有著明顯的分工:人類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語言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而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情感、想像、靈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這種“左右腦分工理論”使人類對大腦的功能首次有了全新的認識。之后的研究帶領人們認識到了右腦開發的重要性,也給教育家們的研究和實踐指明了一個新方向。
右腦主宰形象思維功能,是發散性的思考方式,而非左半球那種收斂性的、因果式的思考方式,這就使右腦善于處理直覺、音樂、色彩、幾何圖形識別以及想象等范疇的信息。因此有日本學者將右腦稱為“祖先腦”,而將左腦稱為“自身腦”。左腦是人們經驗和知識的記憶寶庫,它來源于人類自身的學習和實踐,但是右腦卻儲存著人類從祖先繼承下來的全部信息,人類漫長歷史中積淀的遺傳因子信息都潛藏在右腦的空間中。“大量實驗推測出:由于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協同活動,可使非語言思維有機會借助動作或圖像的思維進行”,左腦在觀察右腦所描繪的圖像時可以同時把它符號化、語言化,可見左腦的工作就是把右腦的形象思維轉化成語言;而如果在長時間的思索后卻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但卻在某個靈光乍現的時刻忽如醍醐灌頂、有所頓悟,進而豁然開朗,這種一念之下產生的具有強大創造力的直覺就是右腦的潛能發揮作用的結果。但靈感稍縱即逝,它的迸發也無規律可循,所以因創造力的不可捉摸性決定了在創作過程中偶現的靈感多數被稱為直覺,歸入了個人造詣的領域,而難以得到廣泛的重視和規范的培養。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教育模式大規模大范圍的借鑒國外的經驗,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過多地注重培養邏輯思維,卻忽略了國外教育中在中低年級階段所重視的實踐環節,這種借鑒無異于斷章取義,雖緩解了當年對人才的渴求之需,但卻無長久的續航能力,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數習慣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缺乏創造力和開拓性。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提出,要使我們國家成為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這一目標的提出,對我國的教育、文化、藝術領域的工作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今年的十八大報告在論到教育建設時也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筆者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以培養其創造力為中心,而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也應該以培養高等教育體制內的師生的創造力為重心。
目前,我國急需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的特征是以直覺思維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上的把握,不專注于細節的推敲,是思維的大手筆。正是基于思維的無意識性,它所帶出的想象才是豐富的、發散的,使認知向外擴展,而非內聚,因此具有無可比擬的創造性。如歐幾里得幾何學的五個公設都是基于直覺思維,從而建立起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大廈;阿基米德也是在浴缸中的沉浮之間找到了辨別王冠真假的方法,從而發現了浮力的概念;門捷列夫在玩紙牌的思索中頓悟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凱庫勒受益于早年的建筑學訓練,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這幫助他最終發現苯分子的環狀結構。可見,直覺的創造性特點可以幫助我們突破思維定勢,獲得頓悟,對認識的創新具有開啟和先導作用。
自2012年國家教育部下發新文,工業設計專業在全國范圍內都面臨著轉型的調整,如何在這個歷史契機使工業設計專業培養出更適合國家工業發展的人才是必須要探討和實踐的課題,而筆者認為,設計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創新能力,只有創新才能終止我們照搬照抄的歷史,轉變改裝而少原創的現狀為知識產權自有且自主,提升國家工業實力,唱響中國制造的理想。因此,筆者認為在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中應有意識的加入并加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的比重。
第一,應重視直覺,強調在創造上的與眾不同。
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慣于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眾人集體對直覺忽視,求共性而不求個性,這使得個人的直覺受到了抑制,使得每個人都不愿意因為有某種直覺而被排斥,所以創造力也就相應被抹殺了。但現代教育則逐步轉向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上來,因為直覺是人的先天本能,同時與后天教育密切相關,其思維形式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創造智力結構中有著重要作用,加強直覺思維培養,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不單要注重情感教育,也要重視直覺的練習和培養,鼓勵“與眾不同”,不要讓壓抑直覺的沉默態度持續扼殺學生們的創造力。
第二,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復述力和變形力。
對于課程的教學內容,我們要求教師常換常新,盡力給予學生們最新鮮的設計資訊和案例,在進行設計訓練時,將設計資源不經任何加工,先進行隨意的組合配置,給學生空間讓其去擴展對這些不同配置的認知、理解,并在不同的組合方式中提高其對各種配置的接受度,幫助其更深的理解和辨別最佳方案,鼓勵學生發揮觀察力與想象力,老師只起到記錄成果與幫助作用,并不以自己的知識常識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在放松的狀態下把創造力發揮出來。
第三,給學生留出自主空間,激發其創作熱情。
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把課堂上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在設計方案的研討和定位的過程中會主動留出讓學生們創造和個性發揮的余地,以便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他們的創作熱情,啟發他們創造性地構思,以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設計想法,并給予其自由陳述的機會,對于學生的大膽設想給予充分肯定,對其合理的設計思路及時給予鼓勵、愛護、扶植,支持學生的自發性直覺思維,避免挫傷學生直覺思維的積極性和悟性,這樣就使每一個設計課題都能成為一次創造性的活動,成為體現學生個性的過程。
第四,積極促進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間的補益。
現在的科學研究,讓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右腦的開發可以幫助培養形象思維,而左腦的邏輯性思維同樣重要,它可以對形象思維加以辨別。可以說,創造力不能沒有直覺地參與,但直覺也是有局限的,因為直覺不僅是人們以往知識的累積與新事物之間的跳躍聯系,也常常受到個人情感與心理因素的影響。直覺之思想既可能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也可能是一個極錯誤的認識,因此必須用客觀、冷靜的邏輯思維來為其做后續的驗證。左右腦相互補益、協調工作才是最平衡的模式,對左右腦的開發不能有所偏廢。
參考文獻:
[1]闞鳳巖.基于全腦教育理論下的工科院校藝術教育建設的思考[J].考試,2013,(06).
[2]張媛媛,高文金.創造力與直覺[J].理論界,2006,(05).
[3]黨的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平湖組工網.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加強理工科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GBC121103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