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高職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大批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專業人才的重任。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學生學習倦怠現象普遍存在。主要源于高職院校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忽視、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偏差和高職學生自身的理解偏差等原因。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養成不僅有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加影響未來進入社會后具體工作的開展。因此,高職院校不僅僅要注重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克服和修正高職學生的學習倦怠心理。
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特點“倦怠”一詞最早應用于職業領域,近年來隨著人們研究的廣泛和社會的復雜發展,倦怠在學習領域日益凸顯。所謂學習倦怠即學生因對學習沒有興趣但又不得不為之時,從而產生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和消極對待學習的活動,學生出現學習倦怠的主要表現為:沮喪、不滿意、抑郁、冷漠、焦慮、低自尊心較低等心理上狀態。從長遠來看,如果學生的學習倦怠心理不能得到及時修正,不僅不利于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后,很難順利地開展工作,不僅不利于高職學生自我的完善與發展,更加不利于所在企業的發展,更有甚者,延緩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一、引起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特點及原因分析
1.高職專業的低社會認可度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環境壓力
眾所周知,高職專業的學生往往是高中時學習成績平平者,或者是高考失利者。總之,高職專業學生的入學成績相對低于本科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本身因為成績的原因,存在不滿情緒,加之當今社會,從事任何職業都憑學歷說話,社會上本科學歷要高于大專學歷。社會上對高職類學歷的低認可度,極易導致高職專業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自身所學專業。如果學生從根本上排斥自己所學專業,必然導致學生學習倦怠。學生學習倦怠,必然降低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將來高職專業學生走向社會,難免會力不從心,也會導致社會對高職專業學歷的低認可度,如此惡性循環,高職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因此,面對社會上存在的認可偏差,高職學生更應不斷地調適自身,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學好自己該學的,用自身出色的、卓越的工作效果更正人們的認可偏差。
2.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性別差異及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存在性別差異,只是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見解:有的研究人員認為,男生高職學生出現學習倦怠心理要高于女生,原因在于男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將來要承擔一個家庭的重任,相對女生來說面臨的壓力更大,男生往往更多的考慮將來的工作,高職學歷的低認可度,易導致男生出現學習焦慮,進而導致學習倦怠。還有些研究者認為,高職學生女生學習倦怠率高于男生,原因在于,正是因為女生面臨的生活壓力相對少,相比男生缺乏學習動力,加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錯誤觀念,使很多高職女生認為將來嫁得好就行,在對待學習上沒有一個端正、嚴肅、認真的態度,在不得不學的高職教育環境中,更加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無論是男生學習倦怠率高于女生,還是相反,總之,在高職學生中,學習倦怠現象在男女性別是存在一定的差異。
3.高職專業學生對自身所處位置和所學專業的理解偏差
上文已經提到,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大多是高中學習成績平平者,或者是高考失利者,這些學生在入學時本事就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誤差,在接受與高中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夸度較大的高職教育時,一時難以轉換,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心理調適,進行轉化,很難適應重技術輕理論的高職教育。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學習倦怠,嚴重者產生厭學現象,最后開始“破罐子破摔”,最終會害了學生自己。學生應及時轉變,調整自身,找準自己的位置,正確理解自身所學專業,才能真正克服倦怠心理的產生,出現“學有所用”的心理。
4.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易導致學生的低責任感,進而引發學習倦怠心理
目前,我國在校的高職學生大多是“90后”,出生環境相對優越,成長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與網絡時代同生長,相比“80后”“70后”更加的驕縱。“90后”的孩子容易受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影響,認為現在社會就是“金錢社會”“人情社會”學習再多也是無用,結果就倒在學習倦怠。其實現在社會是存在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的丑惡現象,但是我們應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的主流還是好的,貪污腐敗者必然自掘墳墓的行為。我們應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艱辛,要刻苦、努力學好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回報雙親,回饋社會。
二、修正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措施
高職學生存在學習倦怠心理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職學生應調適和擺正自身心態,不要受困于世俗的社會認可度,盡我所能的學好專業知識;高職院校的教師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加大對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力度,促進高職學生端正就業態度,合理擇業,正確就業;高職院校則應在不斷加大實踐在高職教育中的比重,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實踐活動,使高職學生積累經驗、收獲成就,體驗和享受自身所創造的價值,增強自信心;更加重要的是,在就業問題上,社會應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其實,職業不分貴賤,人們從事不同的職業只是基于不同的社會分工,本科生也好,??粕擦T,也只是不同社會分工的結果,沒有高職學校培養的大批專業技能人才,僅靠本科生的努力很難實現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應積極發展市場經濟,為各類優秀的高職學生的就業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實現全社會“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明天的局面。
三、結語
總之,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特定的出現是社會環境、學生自身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教師、高職院校、社會、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盡量減少和避免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產生,才能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6(2):54-57.
[2]許有云.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應對風格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3).
[3]段陸生.大學生自尊與學習倦怠相關性分析[J].臨床心理疾病,2008,14(3).
[4]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29(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