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姝+劉瑩
高職畢業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壓力大,就業問題更加凸顯。清晰高職畢業生就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增強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研究認為,目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社會認知出現偏差,性別歧視觀念根深蒂固,人才高消費現象較為普遍,現行政策體系存在弊端以及就業信息渠道不暢、就業指導服務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因素。
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原因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跨越式發展。到2011年,全國各類高等院校達到2762所,在校生總數達到2308.51萬人。其中,高職(含專科)院校達到1280所,在校生總數達到744.06萬人,分別占我國高等院校總數的46.34%和在校生總量的32.23%,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逐步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在2013年4月,新一屆政府首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指出,要把力氣更多地放到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上來。因此,在我國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保持社會穩定與和諧,必須深入了解高職畢業生這個弱勢群體的現實就業狀況,提出促進其穩定就業的具體措施、優化路徑和政策選擇。
針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成因研究,希望能給高職學生的成長輔導和畢業生就業研究提供有效的幫助。
一、社會認知存在偏差
由于國家養老金等政策差異的存在以及社會“學而優則仕”等思想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家庭希望孩子考取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大家談起來都認為很重要,現實生活中又離不開,打心眼里卻瞧不上。說職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沒有上職業院校。社會上普遍視高職教育為“二流教育”,認為其入學要求、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教學水平都是次等的。學生進高職院校學習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多數企業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都是一些低素質、低文化水平的差生,認識的錯位導致了高職人才的可信度不高,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和再就業形成了障礙。
二、人才高消費現象較普遍
隨著高校擴招和現代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但是深層次的就業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原來高中生能做得了的工作,現在企業卻要求最低大學本科學歷,原來只錄用專科生的職業崗位現在卻上升到要求碩士生甚至博士生學歷,使得原來適合于高職生從事的工作現在被高層次人才擠占。這在一步步提升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人才高消費問題,同時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更加困難。高職院校秉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或許可以大大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
三、高職教育質量有待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的用人理念也在發生著巨大轉變,用人單位不僅要求高職畢業生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實用操作技能過硬,而且還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理論素養。首先,高職生源多來自于中職對口升學或者每年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其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多為本科教育的“壓縮版”,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信息服務、辦學投入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與市場接軌,未能形成市場化機制。再次,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多為原來的中職學校、技工學校升格而成,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實習實訓設施,均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標準要求差距較大
四、性別歧視思想根深蒂固
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女性畢業生的偏見和不認同。中國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傳統性別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對女性畢業生的能力判斷。人們往往低估女性的價值和能力,認為女性在事業上不如男性有發展潛力,很多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信息中“限男性”“男士優先”等針對女性的限制詞語屢見不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這就使一些用人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招收女性畢業生成本較高、預期效益較低,因此從經濟收益角度出發,女性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更多的歧視,就業更加困難。
五、現行政策體系存在弊端
總體上來看,農村生源畢業生較城市生源畢業生相對處于弱勢,這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我國實行城鄉二元體制,由于戶籍限制帶來的就業差異、社會保障差異隨處可見。就業過程中,因為戶籍的差異帶來的就業機會的差別非常明顯。其次,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高職生回鄉就業受限。從高職畢業生的供給情況來看,農村沒有適合畢業生就業的對口職業,使高職生處于“學無所用”的尷尬境地。再次,就業過程中由于不正當競爭使農村生源畢業生更處于弱勢地位。在勞動力市場,由于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在日益擴大和就業市場的不成熟,使得就業過程的透明度和公正度不高,各種拉關系、走后門等不正當競爭現象日益增多。
六、就業信息機制不夠健全
豐富的就業信息,是畢業生順利就業和再就業的有力保障,就業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是畢業生和企業充分獲取就業信息并實現快速匹配的重要支撐,直接關系著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成本。信息量的限制,使畢業生不能及時的獲取就業信息,使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處于弱勢。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具有較強能力的個人可以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得不容易得到的學歷證書,而能力低的人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甚至不能獲得較高的學歷證書,這個理論的直接后果是現在企業和單位爭相招聘具有高學歷的人,用人單位招聘員工“要求名校、要求高學歷”,給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成了巨大的障礙。
七、就業指導服務尚需完善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是使學生客觀分析自己,形成合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載體。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畢業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不滿意,認為就業指導部門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方面的有力幫助,這表明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滿意度較低,他們期待更好的就業服務。就業指導課程多限于本校教師承擔,而這些教師本身對就業研究能力低下,水平不高,更缺少就業指導的時間,導致就業指導也只是草草應付了事,使很多畢業生職業角色很難轉換、職業準備不足,這些也成為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狀況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N].北京: 中國教育報,2012-8-31.
[2]李劍平.紀寶成:市長市委書記孩子幾乎不上職業院校[N].中國青年報,2013-4-15.
基金項目:北京市財政項目【PXM2012_014202_00019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