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隆
摘 要: 社會、學校、家庭應該共同承擔教育孩子性心理健康的責任,讓孩子的心靈健康,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 小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62-01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日報道,英國每年因性欺凌、攻擊和騷擾等犯罪行為開除3000名學生,其中包括200名左右小學生。英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1%的小學老師都發現一些學生會出現對同學做出“性侵擾”行為。
人民網9月25日訊 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韓國小學、初中、高中在校學生性犯罪3年激增2.5倍。小學生性犯罪趨勢上升尤為明顯。據統計,因性犯罪而受到處罰的小學生中,由2010年僅16名急升到2012年的65名。有專家預測今年上半年小學生性犯罪人數將超過68名。
英國廣播公司8月12日報道(原題:中國的“留守”兒童遭侵害)在父母為掙錢而外出打工的中國農村,一系列在校學生遭性侵事件彰顯鄉村生活的黑暗面。8月初,江西一名農村老師因猥褻7名小學生被刑拘。僅數天前,山西警方抓捕一名涉嫌猥褻多名小學生的教師。這些報道或許僅是冰山一角。今年5月的20天內,至少8起校園性侵案被曝光,引發眾多父母擔憂和媒體憤怒。“每起被報道的性侵案背后,或許都有6起未被曝光的隱性案件”,知名犯罪學家王大偉說,許多孩子并未意識到自己已成為性犯罪的對象,因此可能都沒告訴父母。專家表示,中國60%的性侵案件發生在農村,70%在校園內。盡管很難獲得全國性數據,但相關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1年,僅廣東省就受理了1700多起性侵兒童案件。
對此,相關人士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比過去在性意識和敏感度方面都有所增長才導致數值激增。” 中國性侵案增多還歸咎于性教育質量乏善可陳,兒童對如何應對此類狀況缺乏指導等。近期調查表明,中國的許多學校并不向學生傳授有關性犯罪的知識,甚至對教育部強制要求的性教育課,也只是敷衍了事,或讓學生回家讀課本。但家里不比學校強,傳統上,中國家長并不同子女談論性話題。性教育課程很難在學校推廣是近來青少年性犯罪率翻倍增長的重要原因。
一、社會性教育環境
社會環境對人的形成和發展進化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人類活動給予社會環境以深刻的影響,而人類本身在適應改造社會環境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由于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加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縛,自古以來“性”就是羞于啟口的隱晦之詞,凡談及此類話題無不抵觸,認為是傷風敗俗,齷齪不堪。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我們的文化變得形形色底色,“性”逐漸被大家所共識。但是,在日益變化的多彩文化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如何甄別正確的,適合大眾的性文化。小學生的認知是有局限性和非理智性的,他們的判斷思維能力并未成熟,具有很強的模仿意識,這就要我們社會擔負起正確的模范引導責任。不難發現,現在所謂的文化多數以奪得人們眼球為重點,無論是書籍的大尺度圖片、媒體報道的敏感詞匯、影片的豪放鏡頭、廣告的放蕩不羈都忽視了關于成人“性”對小學生的影響,通過調查90%以上的小學生都知道有哪些“羞人”的畫面。
二、校園性教育環境
學校在學生的教育上有著不可脫卸的責任,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更應做好小學生的性教育。
學校教育的第一人無可厚非的是教師,那么,首先教師要率先接受正確的、科學的性教育。國家已經將“健康教育”設置在課程之中,性教育便涵蓋在其中。令人尷尬的是多數教師在講授最單一的“青春期發育”時就打起了退堂鼓,要么一言帶過,要么避而不談。我們現在片面的注重教師其他課程的研修培訓,對于健康教育的教師培訓指導缺失嚴重,這也就造成了教師困窘的局面。再者,缺乏適當教材。教材是教師念給學生的經,是學生學習的本章,是聯系教者和學者之間的橋梁。從我們現在的教材來看只是簡單的書而已,即沒有明確指導教師如何講授,又不能深入學生內心造成影響。教材編撰部門僅有傳統的文字書籍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教育,更何況連單一的影像資料都沒有,周恩來總理在最初講到學生健康教育時要求不僅講,還要有科教片供給學生看,不僅要看,還要男生女生一起看。試問,拿什么給我們的孩子們?另外,偏科現象普遍。便步各校大家或許都會被表面的素質教育實施和改革大加贊許,實則只有學生和老師清楚目前的教育危在旦夕,或許有人認為是在危言聳聽,但諫言往往是如針刺骨不是嗎?歷久以來考什么重視什么,檢查什么做什么,義務階段的教育都是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動,我們的文理科有狀元,偏就在這些狀元里出現了馬家爵、胡斌等典型案例。如前所提,性犯罪率不斷攀升難道作為基礎教育就沒有責任?
三、家庭性教育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里實現,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里滋長。” 蘇聯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如是道明家庭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據調查,15%的青少年性犯罪是由于受父母等家庭成員行為的影響所致。那究竟如何營造家庭環境的性教育呢?一是要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與家長樂意溝通,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很多家長在性教育上總是采取強制性措施,從外禁止男女學生交往,特別是女生家長總是疑慮重重,從內禁錮學生成熟思想,不讓學生了解青春發育真相,不去關注學生性心理變化,總是在性話題上遮遮掩掩,其實對于學生來說只會更加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再是家長在學生不同階段應適當規避自己的言行。例如,學生在小學高年級時期夫妻之間就應該避免親熱、愛撫,盡管這些在成人嚴重相當正常,但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講就不合時宜了,他們對自己的性發育有著羞澀,同時對異性發育又好奇,此時如若家長再以身試法,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就會越過道德鴻溝鑄下大錯。
將上述三者緊密結合,把三點聚焦于一條線上,共同擔負起小學生性教育的歷史責任才能讓現代文明真正的成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