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彩霞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正確把握“教與學”“練與學”“評與學”三個關系,才能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把握;關系;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25-01
一、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具有雙重含義,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新課程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即教師的“教”是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教師在設計如何“教”的過程中,首先要研究的是學生如何“學”。在這個關系的把握上,應從以下兩點人手:一是改進探索材料,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索,探索材料是否恰當是關鍵所在。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時,首先要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即為什么要用乘數個位上的數與十位上的數分別去乘被乘數,乘得的數為什么要相加,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我們可結合生活實際,給學生舉出實例:媽媽買來18個雞蛋,想用秤稱稱重量,可是秤盤太小,一次最多只能放10個,你能幫助媽媽稱出雞蛋的重量嗎?這樣的題目學生并不陌生,積極性會很高。可能會說出:先稱10個,再稱8個,然后把兩次的重量加起來就是l8個雞蛋的重量,這種二次稱雞蛋的方法與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算理完全一致。由此可見,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探索材料,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圍繞教學重點積極參與學習,努力探索解題途徑與方法;二是打破以往傳統,引發學生主動參與。
由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交流、合作研究、觀察分析、實踐操作,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二、把握練與學的關系
理解并掌握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教師往往通過引導學生找尋陳述對象定義語句中的關鍵詞語幫助構建清晰的概念,并結合一系列的例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比如教倒數的意義,教師先向學生提問:你們認為倒數的意義中哪些詞語很重要?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將“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這些重要詞語用紅色粉筆標上著重號,再提問: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學生分別回答:兩個數要互為倒數,乘積就要是1;互為倒數,就是說不能單獨說某個數是倒數。如果僅僅這樣教學,與課標的要求相去甚遠,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由這些關鍵詞想開去,能想到利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更好。所以,本節課最關鍵的是讓學生思考和討論以下判斷題,并要求學生將錯題一一說出理由。
我們要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學生參與訓練的過程,要為學生的“學”而“練”。為此,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在“練”中悟出新知。也就是讓學生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地進人對新知的探索,從而自覺、主動地理解新知。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畫出周長是20厘米的不同長方形并分另記錄它們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測量所畫出長方形的面積,使學生自己悟出“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并不一定相等”的結論。其次讓學生觀察表內數據,分析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從而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最后再讓學生觀察表內數據,分析長和寬的變化與面積變化的關系,從中得出: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其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二是在“練”中強化新知。也就是通過練習使學生消化鞏固、透徹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加深印象。但并不是大題量的機械重復性的強化訓練,而是精心設計加以巧練;三是在“練”中深化新知。在解題和計算時,要鼓勵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算法,培養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這里提出的“深化”,是指在知識的縱橫聯系上有所延伸和擴展,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把握評與學的關系
學生學習的態度、情緒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發言。當他們的某個思路或計算方法被老師肯定后,從他們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從而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反復鉆研、探討。可見,教師正確的評價也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美國電影《師生情》中有這樣個片段:一位白人教師到黑人社區任教小學一年級,在第一節數學課中,老師伸出五個手指問其中一名黑人孩子:“這是幾個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個”老師沒有指責他說錯了,而是高興地稱贊道:“你真厲害,還差兩個你就數對了。”教師一句贊賞的話,緩和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見,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不可輕易否定學生,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批改學生的作業也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對于作業做得又對又好的學生,除了打上“優”“☆”外,最好能加上各種評語。如“你真棒!”“好極了!”對于因粗心而出錯的學生,則評上:“搬開你前進的絆腳石——相心,奮勇前進!'‘‘再細心一些,準行!”這種帶感情色彩的評語,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但一定要注意,對每個學生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否則會讓學生產生被敷衍的感覺,這就與我們的初衷南轅北轍了。
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能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尋求多法評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要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和新課程的要求,嚴格控制考試次數,要注重課堂提問、觀察、討論、談話、學生作業等方面的考查。
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還可以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二是及時反饋信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所反饋的信息,既是對學習情況的考查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們要及時做好試卷分析和教學評估工作,以針對發現的問題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