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瑩
淺談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
金麗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落戶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市場上也逐步確立起來。新型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也不斷沖擊著我國原有的財務管理體系,使我國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文章基于此,從企業財務風險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外資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特征、分類以及形成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外資企業;財務管理;財務風險
廣義上的企業財務風險是說在進行財務過程時,會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而為企業的預期財務目標帶來各種情況的背離,難以使企業實現預期財務收益,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或獲得超額利潤收益。企業的財務經營成果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實現企業的財務活動成果、取得既定收益,另一個是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償債和獲利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于每個企業當中,每個外資企業都面臨著來自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外部因素以及企業自身人、財、物等內部環境的復雜影響,導致了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供求關系的不穩定性,決定了企業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
企業的財務風險已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經濟現象,主要包含了五方面的特點:(1)客觀的積累性。財務風險并不是立刻產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可以說外資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是這些生產經營環節的失誤所累積起來的,并非是某一時間點某一項目上的失誤;(2)全面性。外資企業的財務風險出現在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出現在整個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只要有生產經營就有風險產生;(3)突發性。盡管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都存在著財務風險,但這風險仍有著一定的可變性,存在著難以預料的發生概率,例如發生在1997年的由美國金融風險投資家索羅斯對泰銖的狙擊,掀起了亞洲金融風暴;(4)復雜性。外資企業面臨著復雜的社會環境,在外部與內部的各種因素作用下,可預測與不可預測因素并存,從而導致了財務風險收益與損益的不可預測性與復雜性;(5)共存性。在經濟學領域,風險與收益一直是伴生出現和成長的,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就決定了財務收益的客觀性,只有降低財務風險,防范財務風險的出現才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外資企業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有效方法,對企業面臨的風險加以識別、預測、預防和處理,以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穩定發展的目的。外資企業財務風險分為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等外部風險和經營風險、資金回收風險管理以及融資風險等內部風險。對外資企業而言,外部企業具有不可控的特性,只有不斷加強對企業內部財務風險的管理,才能有效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以經營風險為例,要把握經營風險就需要對外資當前所處的經營環境的變動、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及經營決策中出現的風險加以掌控。
因此,外資企業在正常運行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處理各種財務風險,只有把這些風險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使得企業快速發展,這也是外資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目標。我們需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評估、控制、防范和處理,通過對企業實施全面的財務風險管理,使企業效益最大化。
1.外部因素方面
第一是來自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影響,這種宏觀方面的影響通常是指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以及法制環境等帶來的影響。比如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使得外資企業貨幣性的資金貶值,而實物性的資金購買力增強,這樣就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
第二是來自國家政策方面的影響,主要是國家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比如我國2008年頒布施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使得我國的外資企業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稅收優惠,逐步面臨著我國激烈的市場競爭。再比如2009年企業增值稅稅收轉型改革,這就為企業的財務增加了風險。
2.內部因素方面
外資企業的內部監督不到位,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力度小。在諸多的外資企業中,一些中小企業在內部并未設置專屬的審計機構,少數設置了審計機構的也大多是形同虛設,并未起到實際的審計監督作用,審計模式低效,審計也多局限于財務職能,極少觸及到外資企業經營管理等區域,不能發揮出審計的風險導向功能。
1.強化對外資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進
強化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建立,以法人治理機構為基礎,通過法定原則理清企業內部的權力關系,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對企業治理結構的明確,可以理清外資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監督者以及員工之間的關系,使得大家能夠明確各自職責,避免分工不明、職責不清而導致的混亂。同時有利于對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做到協調運轉,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上達到有效制衡,使得外資企業內部能夠有效治理。
2.建立外資企業全面財務管理制度
在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對會計工作的重視有利于財務制度和業務流程的規范。對外資企業而言,依據實際需要,應當對財務報銷制度、物品采購制度和付款制度、存貨管理制度、訂貨與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以及生產管理制度加以規范和明確,完善具體業務的實際流程,規范具體業務的步驟,以建立外資企業的全面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
3.構建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和企業資金預算系統
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使得企業財務風險的存在成為一種客觀現象,為了降低財務風險,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企業的經營生產過程就是企業資金的循環過程,因此需要通過對企業財務進行分析,強化企業發展的財務指標,以此建立標準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企業的資金預算系統。通過對企業資金流的動態分析,編制出合理企業現金流量預算。
[1]唐高升.企業財務制度設計與內控的環境因素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8:32—34.
[2]王歷偉.企業財務制度建設與會計核算規范化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3:62.
[3]黃靜.我國外資企業財務管理及發展趨勢分析[J].企業研究,2013,6:44—45.
[4]梁靜.外資企業財務標準化管理[J].中國外資,2013,2:100.
(作者單位:廣西區教育廳機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