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善秋, 劉豐銘
(1.信陽農林學院; 2.信陽師范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論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
——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
易善秋1, 劉豐銘2
(1.信陽農林學院; 2.信陽師范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不斷的深入進行,但是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社會資本是公民社會存在的一種潛在資本,這種無形的資本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以社會資本理論為研究視角,透視出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相關困境,并通過分析社會資本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入手,積極探索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相關制度突破.
社會資本理論;收入分配;制度;困境
1.1 社會資本的內涵
許多學者對于社會資本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筆者通過對當代學者的研究著作進行閱讀,總結出學者對社會資本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把社會資本看成是一種社會資源.
這類觀點把社會資本看成是一種社會資源,它可以使得社會各個資源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值,這主要可以通過個人身份,社會關系,社會網絡等要素得到體現.
第二,把社會資本當做一種社會規范.
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規范,主要內容是相關規則,社會信任以及社會制度.
第三,把社會資本看成一種獲取資源的能力.
這類觀點主要是把“社會資本當做社會中存在的個人通過自身的社會網絡獲得社會稀少資源的能力”,這種觀點還認為這種獲得資源的能力并不是社會個人所固有的,它是通過與社會其他人之間的關系所存在的一種資產,是一種鑲嵌式的過程.
筆者更加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即將社會資本看成是一種社會資源,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社會中的個人通過各自的社會網絡關系以一定的方式獲取社會資源的過程.通過這些資源的獲取能夠使得個人在社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前進.
社會資源的獲取可以分為兩種方式,第一是直接式,第二是間接式,直接式是指通過親屬關系,血緣關系,地方關系等等而獲得社會資本,間接式則是指通過制度,相信,規則,個人身份,社會關系等途徑獲得社會資本.無論人們是以何種方式獲得社會資本,他們都可以通過這種社會資本使得各種資源要素得到相應的增值.
1.2 收入分配與社會資本的關系
個人或者組織的收入水平和就業情況的好壞往往取決于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的多寡.經濟學家盧里通過對勞動力市場進行調查發現“社區的社會資源所體現的社會資本決定了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也就是說,社會收入分配的情況是由社會資本的擁有量決定的,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多,收入越高,反之則越少.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社會資本具有一種資源性的特點.
2.1 改革開放初期收入分配平均主義嚴重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個人所占的社會資本資源是有限的,導致了收入分配平均主義思想的嚴重泛濫.由于受計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按勞分配制度的影響,社會中的人們通過個人身份和社會關系獲得社會資源的情況比較少,基本上所有勞動者獲取社會資本的方式就是通過親屬關系,血緣關系組建起來的一種社會關系.而這種關系又具有同質性和封閉性.美國社會學家林南指出:“一個人的社會網絡的異質性越大,網絡成員的社會地位越高,個體與成員的關系越弱,則其社會資源就越豐富”.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受到長期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體制的影響,使得平均主義思想嚴重泛濫,人們不想也不愿去擴大和開發自己的社會資本.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對外開放的程度也比較低,導致人們除了通過直接獲取社會資源的途徑以外,無法再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由于人們獲取社會資本的有限性導致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收入分配平均主義思想泛濫.
2.2 改革開放后人均社會資本占有量的不均衡導致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中的各種要素都進行了再分配,社會資本存量也大大增加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也漸漸分化出現了.在我國四川召開的和諧社會成都論壇上許多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社會已經分為十大階層,在大體結構上,上層,中層和下層之間的社會資本占用量嚴重不均衡,如圖表 1所示:

表 1 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單位:%)
2.2.1 社會上層的情況
我們通過圖表1可以看到,在上層社會中主要包括了管理人員,經營人員,企業主這三個方面.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這三個方面的人員數量比例迅速擴大,他們不僅僅可以通過血緣,親屬和地方關系積累社會資本,還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社會資本,比如:自己的成員身份,社會關系等等.此外,由于他們的身份特殊,更加容易獲得信任,并且他們對相關的社會制度和規則十分熟悉,有些管理者本身就是相關制度的設計和制定人員.所以,這一階層獲得社會資本的機會要大的多.
2.2.2 社會中層的情況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階層中,社會中層應該是社會階層中人數最多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人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獲取社會資本,但是通過間接方式獲取的社會資本有限,收入也適中.由于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中間階層的發展并不成熟,導致我國中層人數比較少.
2.2.3 社會下層的情況
在我國,社會下層的人數是最多的,但是其占據的社會資本卻是最少的.導致這一部分階層的收入非常低,他們大多是通過個人努力獲取社會資本的.
我國社會資本占有量的這種倒金字塔式架構,導致社會上層占有著大量的社會資本,收入過高,中間階層占有量偏少,下層的占有量明顯偏低.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公,收入差距過大.因此,我們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社會資本擁有量,發揮其正外部性從而減少社會收入的差距.
2.3 社會資本自身的困境
由于社會資本本身也存在著局限性,這也是導致我國收入差距被拉大的一個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2.3.1 社會資本的局限性
波茨所認為:“社會資本具有排斥圈外人、對團體成員要求過多、限制人格自由以及用規范消除誘導四個消極后果.”正是由于這種排斥性導致了在某個圈子或者團體里面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而外界如果想進入這個圈子則會受到阻礙和排斥.如果要想進入這些圈子,則可能要通過圈子里的某些潛規則,這些潛規則是十分不利于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的.因此我們可以看見,我國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由于占有社會資本的這些人員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而這些圈子又是相互獨立和封閉的,這就使得社會資源無法達到各個階級的共享,導致社會階層的收入差距被不斷拉大.
2.3.2 社會資本的濫用
在現代社會里,有些人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來謀取私利,比如:貪污,腐敗現象,這都是社會資本濫用的表現.有些人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獲取外界公眾得不到的信息,傳播虛假信息,通過不合法行為謀求暴利,一夜暴富.這些情況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非常大的危害,更不利于我國信用制度的建設.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收入差距過大是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革:
3.1 加強公民社會的建設,鼓勵社會社團和民間組織的發展
在西方國家,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十分成熟的,各種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在社會事務的處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而在中國,情況則反之,社會關系在實質上也就是屬于親緣和血緣關系的擴展.也就是以自我為原點,以親疏程度來判定兩者之間的關系.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在這種格局中,人是自我主義者,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以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缺乏現代社會的團體概念.”所以,我國要加強公民社會的發展,鼓勵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建設,這樣才能打破中國這種固定的親緣、血緣關系網,實現社會資本的共享和融合.通過這樣的改革,解決小圈子排斥外部人的行為,使得社會資本可以在各個階層共享,達到減少收入差距過大的目的.
3.2 政府要加強公共產品的建設,達到社會公共服務的均衡
前文我們提到了,社會資本可以看成是一種資源,而這種資源在實質上也就是一種公共產品.因此人只有在融入到相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才能真正的獲得社會資本.在我國,由于相關階層公共資源占有量過低導致了收入差距過大,比如:相對于城市來說,鄉村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都是十分匱乏的,這一因素導致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就必須大力加強公共產品生產和公共設施的建設,要更加關注中下階層人員,提高他們的社會資本占用量,讓他們充分享有社會醫療,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調節并均衡各階層之間的社會資本占有量,最終達到調節社會收入的目的.
3.3 完善社會資本使用的法律制度
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的社會資本存量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如何正確規范的使用社會資本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規定,導致現在社會資本濫用情況的不斷發生.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資本使用制度,來約束和規定社會資本的使用.
完善的法律和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讓社會主體都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行事,有了法律的約束和監督作用,將使得各個主體的行為都有著明確的預期性.正確的行為將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違規的行為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處罰.對政府來說,要以法律規范和約束政府的權力,不得濫用權力大搞人際關系,規范政府權力的正常運行.對企業來說,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保證企業經營的公平誠信.對民眾來說,加強公民的民主意識,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通過這些措施確保社會資本被正確的使用,避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的發生.
3.4 建立完善的社會信任體系
信任是社會資本的核心精神所在,信任在西方和中國又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國把信任看成是一種傳統美德,屬于道德層面的.西方對信任卻升華到制度層面,以制度約束社會主體的行為,是公民日常生活和經濟來往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國要加強社會信任制度的建設,使之形成一種體系,通過這種關系減少社會行為的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如果要均衡我們的收入分配,就必須加強信任體系的完善,讓各個要素在進行分配時有著一種公平的環境,只有擁有了公平的環境才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能保證收入分配的均衡.如果沒有信用,勢必會導致社會資本的濫用,最終導致社會經濟的崩塌,收入分配公平化更無從談起.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要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差距被不斷拉大的問題,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均衡社會資本在各個階層的共享和傳遞,只有實現各個階層社會資本占有量的均衡化,才能真正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從而達到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
〔1〕葉國文.社會資本及其局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4).
〔2〕徐翔,袁虹社會資本的內涵、作用及在我國的建設[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3).
〔3〕熊瓊.現代社會資本的構建[J].探索與爭鳴,2003 (8).
F124.7
A
1673-260X(2014)08-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