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前研
近日,在全國甲醇汽車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工信部公布了甲醇汽車試點階段性檢測數據,認為甲醇作為車用替代燃料,技術上已不存在大的障礙。
試點階段性檢測數據表明,車輛運行平穩正常,氮氧化合物等排放數據比國四標準限額值低40%至50%部分指標達到國五標準規定,非常規污染物甲醛排放僅為規定限額值的6%甲醇汽車相關作業環境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涉醇人員體檢未發現異常,單位里程燃料費用比同排量汽油車降低48%。
甲醇汽車“兩省一市”(山西、陜西、上海)試點2012年啟動,試點一年多來,累計有281輛甲醇汽車投入試點運行。
偉世通的“地平線”概念駕駛艙(Horizon concept)融合了三種新興技術—包括3-D 手勢識別—來改變駕駛員控制諸如內部溫度、音響和導航之類的設置的方式。手勢識別技術采用一個攝像機系統來標注用戶的手,并在汽車中控面板復制一個虛擬的手。可通過移動手或僅僅一個手指來操縱控制;舉收音機音量為例來說,它通過用手做一個旋轉的動作來進行調節。
另一項“地平線”技術稱作“虛擬觸摸屏”(Virtual Touch Screen)。通過集成一個壓力敏感性觸摸板,駕駛員可以在不實際伸手接觸它們的情況下操作中控面板控制系統。觸摸板識別大量的用于提高響應的壓力。觸摸板可用軟性材料實施(操作),如皮革或布料之類,允許對其位置柔性化。
在雙層顯示器(Dual-Layered Display)技術中,高分辨率的繪圖代表了兩個獨立平面上的信息。這些與駕駛員互動的控制系統成為人機交互的最前沿技術。
奧迪近日宣布,計劃加入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行列,打造能夠在市區路況下自動行駛的車輛,從而緩解駕車壓力。
當地時間9月9日,奧迪首席財務官Axel Strotbek在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發表演說時宣布,在頻繁停車的城市路況下,奧迪的自動駕駛技術能夠控制轉向、剎車和加速等,自動行駛速度可高達37英里/時(約合60千米/時),并且該系統將“很快問世”。
Strotbek稱,奧迪上個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技術,但其未給出詳細信息。
新近通用汽車宣布將在兩年內為凱迪拉克品牌車輛配備自動駕駛技術。包括戴姆勒、日產等大型車企也都在推進自動駕駛車項目。
奧迪2014年將推出17款全新車和改款車,投產電動版奧迪R8跑車,著眼于超越寶馬成為最大豪華車制造商。
該公司未來5年內將投資220億歐元,其中70%用于開發新產品和技術。
天合汽車公司(TRW)推出了其下一代安全帶牽引器,稱為Floating Spool 1 (FS1)。與以前的系統相比,它自重減輕了約15%,尺寸也更小。FS1技術安全帶牽引器于2014年中在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的汽車廠開始全球生產。在碰撞情形中,它不像大多數安全帶牽引器那樣采用止動爪來控制安全帶帶子到位,而是采用了更少的部件,利用乘員向前運動的力作用于安全帶帶子。然后,作用在帶子上的這個力量使線軸運動,鎖住牽引器。新設計采用了更簡單、標準化的零部件,容易適應本地市場的要求,而同時又保持了成本的較高競爭力。新設計可以采用全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制造工藝進行生產。通過采用插扣和/或錨定預緊器,FS1既可用于前排座位,也可用于后排座位。它還可作為一個標準牽引器提供,無負載限制器;或者標準扭力桿恒定負載限制器。兒童座椅安全帶配置了閉鎖折疊座椅的傳感器。降噪系統都是選配功能。
大陸集團稱,首批采用鋁渦輪殼體的渦輪增壓器進入汽車量產階段。配裝在Mini 3門的BMW 1.5L 134 hp (100 kW) 渦輪增壓三缸汽油發動機 是首批采用雙層水冷新型鋁渦輪殼的動力系統。與傳統的抗熱鑄鐵渦輪增壓器殼體相比,大陸集團的鋁渦輪殼提供了近30%的減重——1.2kg,以及更低的成本。據稱,其設計可減少催化轉換器上的熱負荷,提高耐久性。
據福特汽車公司稱,它是迄今汽車行業唯一一家推出五排側幕簾氣囊的廠家。該氣囊是2015 Transit 15座旅行車的特色配置,是福特所有車型中最大的。福特與天合汽車公司(TRW)合作完成此新氣囊的開發。
該氣囊長4.6米,高0.9米,容積120L。而一輛普通轎車的側氣囊,如福特Fusion長2.1米,高0.6米,容積42L。兩個充氣裝置能儲存2~7.0摩爾的氣體,不論是實際大小還是充氣體積,都是行業最大的。
氣囊在探測到碰撞之后,通常會在30~40毫秒內充滿氣體。在碰撞過程中,傳感器探測碰撞并打開安裝在B柱和D柱后面車窗上方的充氣裝置,用儲存的氦氣填充整個氣囊。氦氣傾瀉而出充滿整個氣囊。充氣裝置填充氣囊的方式是控制氣囊展開的方向,并在氣囊的長度范圍內控制墊子的厚度。
為了確定出展開氣囊的最佳方式,天合汽車公司與福特汽車公司共同合作,在利用其專利技術“X-tether”的同時,還很大程度上依賴計算機模擬及驗證測試。氣囊還有一種特定的折疊方式。
氣囊會保持充氣狀態幾秒鐘,因為它的制造材料是覆著涂層的聚酯纖維,能保留氣體。單氣囊與系繩和車輛的BCD柱相結合的設計,有助于在展開過程中對氣囊形成支撐。
(馮剛瓊/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