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妹
魯迅的讀書生活及啟示
周林妹
(麗水學院 文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魯迅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愛讀書,善讀書,文章介紹了魯迅的讀書生活,分析了由此引發的啟示。
魯迅 讀書生活 啟示
魯迅,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生著述頗豐,在文學、美術、翻譯、古碑、歷史、民俗等領域都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被人們稱為中國作家第一人,是一位曠世天才。然而,回望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我們發現天才、偉人賴以生存的生命基石是他的讀書生活。魯迅從小養成課外閱讀習慣,他有近乎完美、合理、科學的知識結構,是一位通才和雜家。為此,魯迅曾號召學生“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他曾指出把學生關在學校里、陷在課本中是十分有害的,他認為:“倘只讀書,便變成書櫥。”魯迅的課外閱讀學習方式可以給現代學生提供經驗和啟發。
在求學時代,魯迅就廣泛涉獵經史子集,野史雜說,古今哲學,甚至是畫譜古碑等,可謂是無所不讀。據周作人回憶,魯迅少年時就已博覽群書:《詩經》、《楚辭》、《古文析義》、《東萊博議》、《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華陽國志》、《六朝文絮》、《劍南詩稿》、《古文苑》、《唐代叢書》、《太平廣記》,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李長吉、溫飛卿、李義山、蘇子瞻、黃魯直……唐宋雜著、明刊十八史……小小少年,無不涉獵。七歲時,魯迅進入私塾,他的第一本書是老師要求讀的《鑒略》。“我的第一本讀的是《鑒略》,桌上除了這一本書和習字的描紅格——不許有別的書”,面對這種刻板的生活和枯燥的書本,魯迅主動向老師玉田老人搜求其他書讀。正是在玉田老人家,魯迅利用課外時間讀過有關動植物的書,如《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他最愛看的書是講述園圃花木的《花鏡》,這些書中有許多插圖,畫面生動形象,符合少年魯迅的求知心態,這些書籍成了魯迅的精神啟蒙之書,引導他步入書海,增強了求知欲望和心智。從此以后,魯迅就開始廣泛搜集圖書,對讀書興趣濃厚。這些書對魯迅后來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學生時代的魯迅,不僅買書借書看,而且抄書,比如由于對百花詩感興趣,便將《唐詩叩彈集》中的百花詩歸類抄錄。《農政全書》有豐富的野菜知識,因買不到就抄。買書藏書、抄書,就成為魯迅課外生活的主要內容。魯迅這種自覺的課外閱讀習慣,并沒有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而放棄,在日本仙臺醫專時期,魯迅的課業負擔很重,他晚上睡得很遲,每天堅持看政治、哲學、文學等書籍,特別喜歡德國籍猶太人詩人海涅的詩歌。正是魯迅長年累月的課外閱讀,使魯迅棄醫從文用文藝喚醒國民的藝術活動成為可能。
魯迅的閱讀始終不是停留在某一領域,而是隨著年齡、身份和環境的變化,對知識不斷進行更新,最終形成了博又專的知識素養。在三味書屋前,魯迅就非常喜歡讀《山海經》和花鳥草蟲獸等書籍,到了大學南京礦路學堂,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小說,比如筆記小說、西廂記、紅樓夢,等等;由于受到自然科學的啟蒙,他不斷關注自然科學的前沿類書籍。當聽說《天演論》單行本正式出版時,魯迅特地跑到城南,花了500文錢買來看,盡管胃病發作,但仍堅持讀這本書,對某些章節甚至達到熟誦程度。在日本弘文學院時期,他主修日語兼修普通科,雖然普通科的許多課程已經學過,但學習上并未放松。他利用弘文學院閱讀的方便性,用更多的時間閱讀其他書籍,比如哲學、文學,拜倫的詩歌,尼采傳、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被同學稱為“頑強苦學、毅力驚人”。他從譯學匯編里又發現了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對青年、兒童有獨特認識,為魯迅后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思想基礎。
魯迅除了閱讀大量的書本知識外,還始終保持課外閱讀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系性。比如在日本求學期間,他的閱讀視野不斷拓寬,哲學、文學、自然科學皆是他感興趣的領域。另外,他也時刻關注國內政治動向、改革趨勢。為此,每一天他都閱讀《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報紙雜志,日本的報紙也天天看。棄醫從文后,離開仙臺回到東京,開始自學,形成了獨特的學習讀書方式:早上看新聞報刊,下午逛書店,晚上夜讀。
魯迅在學生時代,究竟買了多少書,讀了多少書,是一個無人知曉的數字,正是這無法統計的數字構成了魯迅這位精神戰士無窮的戰斗力與無限生命力。魯迅的讀書生活留給我們深深的啟示。
啟示之一:科學與人文不分此重彼輕。
從先生的閱讀史可看到,先生在求學時代人文與科學并重,雙管齊下,關注人文學科的同時也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吸收,形成文理貫通的知識結構。小的時候,魯迅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中國傳統的人文學科,但是在課外閱讀中,他熱愛自然科學書籍,從小就愛看諸如《釋蟲小記》、《南方草木狀》、《廣群芳譜》等有關草木蟲魚的古書。從這些書中了解到自然的偉大與神奇,為日后喜愛現代自然科學打下了基礎。棄醫從文后,魯迅將主要精力放在文藝創作上,但他仍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自然科學讀物,介紹西方科技成果,主動致力于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普及,如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后不久,魯迅就寫出《說鐳》一文,介紹人類這一新的偉大發現,宣傳西方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啟示之二:課外閱讀是一項持久的學習活動。
課外閱讀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學習活動,也是個體獲得持續發展的學習方式。有人說課外閱讀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式的長跑,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不懈地堅持。無論是在三味書屋時代,還是在日本的弘文學院、仙臺醫專時期,魯迅始終是一位學習的自覺者,對學習一直抓得比較緊,他往往在規定時間完成布置的作業,其他時間就是他課外閱讀的時間。魯迅從入私塾開始的好奇于圖畫書,到少年時代的買書、藏書、抄書,一直到去世前在書桌簽的創作,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成了魯迅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主動的行為習慣。因此,不同年齡階段的學校教育都要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根據需要自覺挑選閱讀讀物,也就是說學校既要重視課外閱讀氛圍的營造,又要體現學生自身閱讀的獨立性,不可強制,更不能追求閱讀的統一性。老師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習慣、一種學習習慣培養,不附帶任何功利的色彩。
啟示之三:課外閱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豐富的課外閱讀,“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不僅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而且促使學生健康成長。他在一次演講中說:“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魯迅在課外閱讀中重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讓書本的知識成為分析了解社會實際的工具。他極力主張讀書“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并且要求學生在接觸社會實際時,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正是由于魯迅在閱讀大量中國歷史書籍的同時,能聯系清朝末年的社會現實情況,才真正讀懂了中國“吃人”的傳統文化實質,才能發出震耳欲聾“救救孩子”的吶喊聲。應用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的閱讀方式,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而且拓寬了視野,這就是魯迅始終能站在時代前言、洞悉復雜歷史的真相的真諦所在。
[1]高杰.魯迅的讀書生活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年-2-1版.
[2]魯迅.魯迅演講全集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6-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