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苑娜
芻議高校學生社區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田苑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新世紀,我國高校引進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然而,由于歷史、認知偏差、經驗不足等一系列原因,至今職業生涯教育仍是就業服務工作中畢業生滿意度最低的領域。高校學生社區不僅是學生休息的場所,而且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學習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溝通的綜合性場所,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陣地,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基地。本文從高校學生社區的特征出發,分析高校學生社區建設對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學生社區 職業生涯教育 重要性
隨著高校擴招的快節奏發展,高等教育正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而由此衍生出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直接促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誕生及發展[1]。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求職能力及職業適應能力,更能從根本上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實現學生就業與社會資源的高效互通。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盡管已經得到政府、高校和學生的重視,但是相關研究仍處于摸索期,教育理念及方法仍未取得全面而實際的成果,因此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亟須一個全面多樣、自主管理、信息暢通的職業生涯發展平臺。
我國職業生涯教育開展較晚,仍處在以課程教育為主的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教育體系,職業生涯指導單單依靠高校就業工作部門承擔,形式單一、內容有限,面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2]。
1.教育理念缺乏專業性,教育過程缺乏實踐性。美國作為首個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國家,在其教育教學改革中不斷豐富理論內涵與實踐模型,積累了大量經驗,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有借鑒意義。在美國,各級教育部門都設有專業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及師資隊伍,輔導人員普遍有輔導學、咨詢學、高等教育學碩博士學位,可承擔學生心理測試、能力評估、求職咨詢等[3]。相比而言,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在實施過程中尚無可依據的管理、考評及活動制度,且目前主要由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負責,這些政務部門的學生工作人員運用專業理論開展教育的能力欠缺。
此外,高校就業部門將教育重心放在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就業率及就業層次上,簡單粗暴地采取填鴨式短期規劃課程或就業指導培訓。而事實上,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幫助其適應瞬息萬變的職場環境。這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任務,不僅需要信息給予及路徑指導,更需通過實地參觀、調研考察、頂崗實習等形式讓學生切身參與,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定位。
2.教育目標滯后于社會發展,教育成果與社會脫節。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從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能力的獲取、選擇職業、就職,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職業勞動這樣一個完整的職業發展過程[4]。這不僅是對學校學習、生活、情感的計劃與安排,更是大學生對未來職業入門的選擇和準備。而目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目標與就業目標混淆不清,僅僅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強調職業指導和實習培訓,忽視了就業信息提供、職業咨詢、企業行業分析等,導致學生在接受初期啟蒙后,缺乏后續思考及實踐,在規劃職業生涯時往往異想天開,與社會就業環境、實際崗位需求產生脫節。
3.教育體系與學生實際需求有差距,教育內容對學生實際影響力較小。目前,校園內雖然已經形成一定的職業規劃氛圍,但學生探尋職業生涯道路的內在動力尚未被激發出來,主要是因為教育體系未能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一方面,課堂教學及考核方式旨在傳授學生職業規劃知識,缺少對學生執行規劃、培養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的持續指導。另一方面,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等活動,表演成分多過操練成分,且學生參與力度有限。雖然學生可以得到鍛煉,但由于缺乏職業背景及行業需求等信息及實踐平臺,學生無法將課程及賽事所學心得付諸實踐[5]。
高校學生社區不僅是學生休息的場所,同時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學習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溝通的綜合性場所,是提高學生素質,使之社會化的重要陣地,與其他校園平臺相比,有著自身的特點。
1.多元化。隨著高校社區建設逐漸常態化,基于學生社區舉辦的活動日趨豐富,社區也成了學生溫馨舒適的家園、求知進取的學園及素質拓展的樂園。作為培育青年知識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間,大學生社區不僅是居住、娛樂、休閑的場所,更是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培育陣地[6]。因此,社區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生活質量,并且從全方位輻射到黨團建設、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
2.自主化。多樣的社區活動易于激發學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態度,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隨著學生社區組織建設的日趨完善及公寓社區自治委員會等學生組織的成立,學生群體能較好地在學校管理部門的指導下獨立開展工作,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作用[7]。其次,社區中的黨團組織也是學生自主管理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學生社區采取個體參與、群體參與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進行自我管理的同時,保證了管理渠道通暢,充分發揚了民主,讓學生了邁出“社會人”的第一步。
3.信息化。作為社區管理現代化和組織網絡化的要義之一,信息化是當代高校學生社區的重要特征。除了耳口相傳的地理優勢,社區更是網絡平臺的集聚地。騰訊QQ、微博、人人、微信等新興平臺紛紛進駐學生社區,占領高校傳媒高地,為學生的思政教育、心理疏導、職涯教育提供了便利途徑。
1.多元化社區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平臺保障。首先,鑒于傳統職業規劃課程實效低,可以突破班級限制,以專業興趣、求職地點、預期崗位等為切入點,在社區建立學生職業發展訓練營、職業素質拓展工作坊等學生團體,聚集志同道合的求職伙伴,提供生涯發展全方位的培訓,集眾人之力,緩解就業壓力;其次,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政教育從根本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在教育目標上是統一的,在育人功能上是互補的。社區作為思政教育的承接平臺,開設有“名師有約”、“企明星大講堂”等教育活動,因此可以借助該類社區活動,對求職案例進行思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求職觀念;同時,學生社區作為高校心理健康咨詢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求職心理沙龍”幫助學生緩解就業心理壓力,借助微信、微博、人人等虛擬社區,讓學生暢所欲言,分享困惑,及時排憂減壓,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8]。
2.自主化社區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主體保障。目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成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廣大學生或者為了賺取學分被動接受教學課程,或者為了獲得榮譽盲目參加形式各異的職涯規劃活動[9]。學生社區作為學生自主設計、自我管理的平臺,是介于學校與社會的過渡地帶,在這里,學生樂于貫徹“我的地盤我做主”這一口號,以學生社區自治委員會為主體,就業小分隊、IE學社、吃貨大聯盟等功能各異的學生小團體活躍在學習、生活、就業的方方面面;在這里,學生自主設計公寓Logo,自己邀請企業HR來社區開展職業素養大講堂了解職場前沿,自己組團聯系企業開展暑期實習拓展專業素質,自己舉辦模擬招聘大賽提升求職能力。依托學生社區,通過學生自主管理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增強自我教育、自我設計的能力。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為自我職業生涯設計創造良好條件,提供積極主動的主體保障。
3.信息化社區為職業生涯教育提供信息保障。首先,學生社區擁有迅捷便利的虛擬社區平臺,可以優化職業生涯教育流程。大學生職涯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只有將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培訓、實踐等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其綜合優勢,實現職業生涯教育信息化管理;其次,為生涯教育提供信息支持。依托學生社區打造校友信息庫,將往屆畢業生就業去向存檔并適時更新,方便學生對往屆校友的求職取向和職場發展狀況有明確認知,從而便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規劃;再次,了解學生所需,提升學生的滿意度。當代大學生由于受網絡科技的影響,偏好在虛擬社區中開展互通交流,袒露心扉。因此,借助學生社區網絡,我們可以第一時間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充分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規劃生涯教育的體系及內容,提升學生所需與生涯教育的契合度,縮小原本教育體系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擴大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實際影響力。
學生社區作為高校教書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抓手,成為學生實現職業生涯自我設計、自我管理的重要平臺。高校應組織開展具有社區特色、與時俱進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群體性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職業生涯理念,借助社區這一集“理論教育,行為指導、實踐服務、信息互通”于一體的職業生涯教育陣地,有效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及職業適應能力,為實現人職匹配的最終目標夯實基礎。
[1]曹瑞明,韶妍.發達國家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我國地方高校的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1(5):123-125.
[2]房欲飛.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3(4):104-110.
[3]漢吉月.中美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比較研究[J].時代經貿,2013(280):99-10.
[4]張橋,張敏堅.加強大學生職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20-323.
[5]武文斌.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及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2(33):255.
[6]呂文彬.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08:6.
[7]覃嬪.大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9.
[8]吳玲玲.大學生職業生涯心理輔導工作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33):79-80.
[9]陳曙.試論大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生涯教育[J].群文天地,2012(9下):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