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碧花
高校心理問題管 理探析
段碧花
(懷化學院 教育科學系,湖南 懷化 418008)
某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引人注目,加強心理問題管理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對心理問題管理進行科學定義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了當前高校心理問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重視理論研究、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危機意識、健全信息網絡、加強跟蹤督導和開展人員培訓等對策。
心理問題管理 問題意識 預后維護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生活節奏明顯加快、高校學生人數顯著增長,大學生心理問題有所凸顯,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調查表明,44.4%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由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事件呈上升趨勢[2]。心理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傷害,影響他們的學業及正常生活,還可能造成社會后果。因此,高校心理問題管理不僅關系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還關系學校的穩定和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問題管理及其研究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心理問題是人們遭遇超出他們資源和應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個人無法應對而導致的一種心理解體的狀態,導致個人行為、情感和認知方面的功能失調。處于這種狀態的人容易做出自毀和傷害他人的行為[3]。心理問題管理是個人或組織為了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分析、預測、規避、化解心理問題,減輕心理問題損害,順利渡過甚至轉危為機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為的總稱。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預防、預警、干預和預后維護等四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在職責和功能上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心理問題管理是一項全員工程,在空間上具有全方位性。它需要學校多個部門,如學生處、保衛處、醫務室及學生家長、校外機構如精神病醫院等相互溝通和協同合作,上至學校領導,下至教職員工,甚至每個學生都是高校心理問題管理工作的實施者、參與者。
(一)心理問題管理認識不到位。
我國高校心理問題管理工作起步晚,時間短,大多處在發展的初期。在思想觀念層面,對心理問題的含義、表現、特點、類型、成因和危害性影響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對心理問題管理的制度、體系、策略、措施等缺乏系統的研究,對心理問題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與學校其他工作的關系缺乏清晰的認識。在實際操作層面,具體表現為:把該管理工作等同于其他管理工作,甚至當做可有可無的一項工作;把干預等同于管理,以干預替代管理,忽視預防、預警和預后維護工作;把該管理視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專門職責,把干預工作當成心理教師的“個人專利”,認為其他部門或人員無須牽涉其中。
(二)心理問題管理制度不健全。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與心理問題事件導致的后果密切相關,管理觀念不強,未形成健全的工作制度。例如,缺乏管理的宏觀政策與領導體制,管理工作執行力度和效果不佳;缺乏管理的工作機制與具體方案,管理停留在經驗摸索階段,工作的系統性與成熟度不夠;缺乏管理全員參與和培訓措施,沒有形成全面的預防和應對網絡;缺乏系統規范的處理程序指導輔導員、學生和家長等相關人員科學地應對。
(三)心理問題管理舉措不積極。
該管理包括預防與危機應對,且事前的預防勝于事后的救急,最成功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在潛伏期解決危機[4]。然而,當前某些高校的管理屬于事后動員型而不是事先預防型,即消極預防,被動應對,有危機才介入。干預目標多是消除當前癥狀,而不是積極預防,通過提高個體心理素質,減小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或早發現早干預,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論是制訂應急計劃還是現實事件的處理,更多地表現為注重事后全力動員和救治而忽視事前全面監測與預防。
(四)心理問題管理信息不通暢。
心理問題都有其外在表現形式,如當事人在行為、生理、情緒、認知等方面的變化,是可以覺察的,因此心理問題是可以預警的[5]。通過對預警信息的評估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或現實危機,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時發出危機警報,可以減少突然性和意外性。然而,我國某些高校的有關管理信息不夠通暢,預警網絡體系各級聯動不夠,信息收集不及時,導致發生前無所作為,錯失良機,或信息收集不全面,影響對預警警情的有效判斷和科學評估。主要表現為:重校內渠道,輕校外渠道;重教師信息員渠道,輕學生信息員渠道;重學工隊伍渠道,輕其他教員渠道;重全體學生排查渠道,輕特殊群體排查渠道。
(五)心理問題管理過程不完整。
該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從時間維度上可以劃分為預防、預警、干預和預后等四個階段。而現今大多數高校在管理實際工作中都缺少預后維護這一環節,即對實際干預效果缺乏后續的評估、支撐[6],管理過程不完整。高校因學生人身安全和社會輿論壓力等原因,對事件中表現出精神癥狀的學生往往及時轉介治療,迅速辦理休學或退學手續,管理過程通常到此為止。對這些學生復學后遇到的心理適應、學習困難、經濟負擔、人際關系、群體輿論、社會支持等可能再次引發的問題缺乏必要關注、合理評估和有效解決。
(六)心理問題管理隊伍不專業。
該管理是一項全員工程,學校領導、行政人員、學生輔導員、學生干部、宿舍管理員、學生家長等都是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缺乏管理的相關知識,不善覺察潛在的問題,不能化解突發的危機,遇到事件時不能及時向有關人員匯報,結果造成信息失靈,事件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另外,高校心理咨詢與干預的專業師資力量欠缺,專業水平普遍不高,且專兼職老師混合教學和咨詢的現象嚴重。在國外,心理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為1∶1000,而在我國該比例為1:5000,甚至更少。更應引起關注的是,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的高校只占高校總數的30%[7]。
(一)重視理論研究,加強科學指導。
高校心理問題管理工作不僅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還要有意識地加強理論研究,用科學的理論指導管理工作。心理問題管理理論是基于對該項管理而形成的有關預防、預警、干預處理、預后維護等一整套系統的理論。科學理解心理問題管理的含義,澄清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從理論層面和實證角度探討和研究心理問題預防的策略、途徑,預警的指標體系、信息評估,干預的模式、機制,預后的跟蹤原則、維護措施等,有助于強化管理人員正確理念的形成,同時又能為現實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有效、操作性強的指導。
(二)完善制度建設,確保工作到位。
該管理如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樣,需要建立科學規范的制度,保障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產生實效。高校應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心理問題管理制度,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組織機構、工作要求、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經費投入等做出明確規定,對預防、預警、干預和預后維護的工作體系、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路徑、有關策略等做出具體說明,從而確保該項管理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領導到位、機構到位、人員到位、投入到位、協調到位。
(三)強化問題意識,加大預防力度。
問題意識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高校應把該項管理納入學校發展的全局加以謀劃,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樹立全校師生員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該項管理工作重在預防,即通過事前謀劃一些活動或項目預防問題的發生。心理問題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有效途徑充分降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甚至確保零發生率,從源頭上預防事件的發生。高校的預防工作應以促進全體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積極發展為終極目標,以校報、墻報、手機報、廣播站、校園網、QQ群、微博等為陣地,通過課堂教學、學科滲透、培訓講座、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危機模擬、課外活動和校園和諧心理環境創建等多種途徑,強化大學生心理問題意識,增進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適方法,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和危機應對能力。
(四)健全信息網絡,提高預警效力。
做出科學預警預報,最大程度降低心理問題干預成本,離不開預警對象確定、預警指標分析、預警警情評估、預警警情處理等一系列步驟的有效實施。而全面、準確地收集預警信息無疑是開展上述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健全覆蓋全校、全面通暢的預警信息收集網絡和多方預警聯動機制,建立科學動態的“預警信息庫”,通過校內全體師生員工、信箱網站和校外信息員、學生家長、精神衛生機構、公安機關等多種渠道,尤其重視激活宿舍心理信息員、班級心理委員、院(系)心健干部、院(系)心理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等五級信息發現報告渠道,采取日常觀察、心理普查、心理咨詢、心理測驗、心理檔案、心理排查、深度訪談等多種方式,收集和監測預警信息,篩選預警范圍,鎖定預警對象,早發現、早評估、早干預,提升預警效力。
(五)加強跟蹤督導,完善預后維護。
心理問題管理工作不止于干預,做好干預后的跟蹤、維護和督導工作,是鞏固干預成效,實現管理終極目標的必經環節。預后跟蹤既要防止預后對象再次爆發問題,更要著眼于預后對象的成長、發展[8]。因此,不僅要建立快速反應和適時轉介機制,還要完善休學、復學、心理疾病康復期管理、刺激源阻控、社會支持系統建立等預后維護系列制度,妥善安排預后對象的學習生活,通過跟蹤觀察、朋輩互助、心理晤談、心理咨詢等隨時了解其心理變化情況,充分發揮家長的心理支持、同學的幫扶關懷和教師的學業指導作用,對預后對象進行全面、全程的幫助和支持,鞏固預后效果,促進其成長。同時,要對干預效果進行評估,對管理體系運行特別是預后維護體系運行情況進行督導,對有關管理的主要實施人員進行“督導”。
(六)開展人員培訓,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該項管理水平,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發生,準確發布預警,及時進行干預,妥善做好預后維護,需要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管理隊伍。加強有關人員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危機識別與干預能力是做好高校該項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重視校內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和專業隊伍的培養,開展相關校本課題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管。對心理輔導員、學工隊伍教師,定期舉行管理專題培訓、工作交流和案例研討,提高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對心理干部、學生信息員、朋輩輔導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和團體互助活動,提高識別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家長、宿管員等也要加強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技能的教育與指導。
[1]王曉剛.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調查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9(7):602-6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集:大學生關注的思想理論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44-147.
[3]陳秋燕.對建立學校心理危機管理機制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48-50.
[4]朱曉斌.美國學校危機管理的模式與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4,175(12):45-50.
[5]許紅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及信息評估系統的建構[D].西南大學,2008:4.
[6]楊穎.高等教育危機干預體系困境與化解途徑[J].求索,2013(3):218-220.
[7]周茹.我國高校危機管理策略研究[D].燕山大學,2010:35.
[8]夏智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1.
2012年湖南省輔導員專項課題重點項目(FDY12 017);2012年懷化學院青年基金項目(HHUY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