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張如成
“90后”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的調查與研究
李 燕 張如成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90后”大學生是目前高校的中堅力量,調研了解“90后”大學生價值觀現狀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90后”大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有獨特理解。他們在參與社會交往過程中,同樣面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性與理性的抉擇、思想與行為的困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大學生價值觀中的困惑、矛盾和薄弱之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
“90后”大學生 價值觀 導向研究
1.1 研究背景。
“90后”大學生出生在社會轉型加劇、改革深入、開放擴大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與以往時代不同的特點。如何正確了解和把握當今“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如何直面其價值觀特別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如何積極地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對策調適,是當前社會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也是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戰。
1.2 研究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要積極培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時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及時準確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因此,根據“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利用大學時期加強教育和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現狀。
《中國青年網》首批“90后”大學生踏入校園時,對其展開了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某大學各院系的1200名新生,調查內容涉及學習、社交、心理、消費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得到的結論主要有:“90后”大學生大多興趣廣泛,有很多特長,見多識廣;在社交能力、英語口語、文體活動、計算機操作和網絡技術上有優異的表現,整體素質相對較高;表現出強烈的追求成功的愿望;注重與信息化時代的接軌和自己的外在美;不因循守舊,崇尚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心態開放,易接受新鮮事物;個性更加獨立,在獨立思考與選擇上,“90后”大學生表現出很高的自主性等。
但是,相當一部分“90后”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主體意識較強,集體意識較弱;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會因無人傾訴而覺得“莫名空虛”和“無助”,喜歡利用網絡、短信等溝通方式,不善于與現實中的人交往;與人合作及溝通的能力普遍不強;價值取向多元化,帶有明顯功利性;有正確的戀愛觀但不乏好奇心;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規劃,價值觀模糊。
2.2 成因分析。
2.2.1 社會因素
首先,市場經濟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雙重影響。市場經濟自由、自強、進取、責任等理念,激發了他們的主體意識、自我負責和勇于進取的精神,由于市場經濟的功利性、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利益至上等特點,導致部分“90后”大學生產生極端個人主義價值傾向,缺乏與他人合作意識,忽視集體利益。
其次,網絡文化帶來的雙重效應。網絡具有迅速的信息收集、便利的資料查詢、廣泛的信息交流、文化傳播等,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同時,網絡是一個大“垃圾場”,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不良文化思潮乘虛而入。由于“9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和辨別能力比較弱,他們身上體現出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面對紛繁蕪雜的信息,容易導致他們良莠不辨。最后,陷入片面甚至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2.2.2 學校因素
第一,學校教育偏向于市場需求,忽視價值觀教育。
為解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某些學校在課程安排上煞費苦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專業課程的設置,減少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使學生的專業水平能夠達到市場要求。同時,在教育內容上,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不夠關注,甚至處在基本忽視的狀態,給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
第二,不合理的價值觀教育模式。某些學校長期以來重視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教育,但忽視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道德教育。
2.2.3 家庭因素和學生個體因素
父母與子女缺乏溝通,存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如“過分溺愛”和“過分暴力”等。學生個體因素包括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相脫節,成熟與幼稚并存;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強烈的挫折感;不恰當的情緒發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等。
應重視社會氛圍對大學生價值觀樹立的導向作用,加強高校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的主體地位,重視“90后”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家庭教育,注重“90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只有幫助“90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完善價值觀對“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作用。
3.1 重視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價值觀樹立中的指引作用。
社會實踐是訓練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之一,也是不可取代的教育環節中的重要一環。現在“90后”大學生普遍面臨的一個現實狀況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與社會需求脫節嚴重,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增加社會實踐、實習等真正動手投入的活動。通過加強社會實踐,從實際出發,將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各種學術、科技、體育、社會調查和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吸引“90后”大學生普遍參與。在實踐過程中,“90后”大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得到激發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2 加強高校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的主體地位。
“90后”大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高校教育者應當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能力,幫助他們發展創造能力,加強獨立思考能力訓練,進而提升自覺主動能力。高校通過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努力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機會進行探索式學習嘗試,培養獨立發現能力。另外高校應對“90后”大學生實行更加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全面的大學生涯和學業指導。可聘請專業職業規劃師開展專業系統課程,幫助“90后”大學生找到適合發展的職業,提高他們的職業適應性;可邀請成功人士、校友做學生的工作指導顧問,通過交流讓他們更快了解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了解社會的特點,增加擇業自信心等。高校通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的主體地位,發揮道德優良傳統的正能量,進而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90后”一代。
3.3 重視“90后”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家庭教育具有親和力、隱蔽性和間接性特點,和諧的家庭氛圍對他們的價值觀養成意義重大。家庭洋溢著一種積極、上進、樂觀的氣氛,則受正能量熏陶的“90后”大學生自然容易有較強的進取心,上進好學,擁有良好的心態,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充滿自信,富有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其價值觀的形成。同時,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尤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重大。所以家長應該系統地學習一些基礎家庭教育方法,豐富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通過交流了解和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做誠信的人,使孩子從父母身上習得知識、技能、價值觀等,有助于形成自身正確的價值觀。
3.4 注重“90后”大學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養。
“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自我認識可塑性強,表現為自我觀念清晰,有一定的洞悉問題的能力,有明確的獨立判斷意識,喜歡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解釋社會現象,并能夠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進而認識到對社會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首先,端正學習意識,“90后”大學生應將所學知識轉變為社會服務能力,客觀理性地評價自己所擁有的才能、品格和在社會中的地位,并結合社會和自身評價實施社會活動,產生積極向上的拼搏力量,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和效益。其次,加強人際意識和溝通意識。要做到正確認識自己,忘記自己過去的成功與失敗,平等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保持平和心態,謙虛待人。善于溝通,能合理安排時間與人交往,積極參與各種集體和社會活動,營造和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倡導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學會在社會競爭中合作、互利和共贏。最后,“90后”大學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能力提升,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大學生努力進取、自信洋溢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事業穩定和幸福生活都具有重大意義。
[1]田建國.當代青年學生思想特點及成長規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2]張乃琴.加強“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參照[J].中國電力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