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玉 張永慨
高職院校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機制研究
徐新玉1張永慨2
(1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124;2南京地鐵運營分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2)
高職院校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運行,應遵循高職教學規律,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質量文化氛圍、加強師資隊伍和制度建設等措施,構建包括目標管理機制、保障機制、監控機制、評判機制、激勵機制與信息反饋機制在內的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運行機制,切實發揮各項制度的監控作用,保證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 軌道交通專業 教學質量 保障體系 運行機制
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保障與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的價值追求和永恒主題。要從組織上和制度上保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正常有效運行,同時對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就必須加強學校教學質量工作的組織建設和宏觀管理,建立教學質量運行機制。
目標管理,即讓學院管理者和教職工參與工作目標的制定,進行“自我管理”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標的一種管理機制,它強調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的主動式管理,是推進管理上水平的有效工具。目標管理是1954年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這種全新的管理思想很快被應用到企業、行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目標管理在我國被引入學校管理實踐中。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1]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總體目標和軌道交通專業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要求及軌道交通行業、企業的特點,以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確定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目標體系。
高職院校要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要素加強建設與優化整合,形成穩定的促進工作機制與一整套管理流程,確保各項改革和建設有較大的投入、高質量的產出,并使改革與建設的成果直接進入人才培養過程,為提高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機制保障。
2.1 科學的指揮決策組織制度。科學民主的質量管理決策機制是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的前提。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指揮系統是內部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體在校黨委和主管校長的領導下,以教務處為主形成的運轉靈活、上通下達、權威高效的運行決策機構。學院和各系部黨政一把手是學院和各系部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在學院辦學資源的配置上,要保證教學人力、物力、財力的切實落實。學院各職能管理部門負責人作為各部門保障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把保證軌道交通專業教學條件、保障軌道交通專業教學的順利運行作為本部門的重要工作,強化服務意識,在工作安排上應體現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協助校領導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保證教學質量。教研室是教學質量保障的基礎,其主要職責是根據學院和系部教學質量管理的目標和措施,對軌道交通專業的課程實施和教學環節進行質量控制,包括專業改革、課程建設、教材選用、講義編寫、教師業務培訓和進修、教研活動組織、教學經驗交流、學生學習指導和開展本專業畢業生追蹤調查等[2]。從整體上看,指揮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學院總的教學質量目標,把分散的教學過程質量要素和質量管理活動有效地組織起來,使教學環節有序運轉、規范協調,收到教學質量管理的最佳效果。
2.2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專家工作組工作制度。軌道交通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按照有關文件精神,成立由軌道交通企業專家與有關高校高級職稱人員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是加強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必然要求。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承擔學校的質量管理職能,是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需長期堅持的制度。根據工作性質再設立專業設置與評議委員會,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風學風建設、實踐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等工作組。凡涉及教改項目評審、教學建設項目評審、教材評審、課程評估、成果評審、教師評優、教學制度修訂等,都要首先聽取專家委員會的意見,并根據專家的意見進行決策和組織實施,使專家在教學決策系統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確保正確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方向。
2.3 新教師崗前培訓與任課資格審批制度。為保障軌道交通專業教學質量,實行新教師崗前培訓與任課資格審批制度。每名新進教師(包括新招聘的教師與從企業引進的教師)都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新教師崗前培訓,掌握教育科學基本理論,了解教學規律,明確教師的職責與義務后,在正式上崗前,由本人填寫《新教師上崗試講審批表》,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后向教研室提出申請,并進行試講。經全體同行認真評議達到任課資格,填寫《任課資格審批表》報教務處備案后,方可擔任課程講授工作。
2.4 導師帶教與青年教師教學培養制度。師資是最核心的教學質量要素。每年新進的教師經崗前培訓合格后,學校為其配備結對子導師,制訂專業培訓計劃。指導教師加強對新教師擬開課程的輔導、答疑、討論課或習題課、實驗實訓課等教學環節的指導培養。指導新教師按照擬開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要求,較熟練地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基本熟悉全部教材,初步掌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了解各教學環節的工作程序,寫出講稿(教案)。學校應從政策層面,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發展平臺,鼓勵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參加技能大賽與骨干教師培訓等。為激發廣大青年教師鉆研教學,積極改革教學內容、手段與方法等的熱情,學校應不定期組織“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活動,加快青年專業教師培養步伐。
2.5 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先導機制。為確保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學校應堅持科研先導戰略,強調教學研究先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育行政部門、各種學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及院校的教研教改課題與軌道交通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研究,為進行高水平的專業教學提供先進的成果指導。
2.6 質量文化建設制度。質量文化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靈魂,培育和營造教學質量文化是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順利運轉必不可少的支持條件。全體師生員工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感是教育質量得以保證并不斷提高的前提,要經常開展質量意識教育,引導全校職工樹立起“質量高于一切”的價值觀,使全體師生員工清楚,新時期教育質量的內涵不僅僅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更要看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程度,看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只有加強對全員的質量教育,強化質量意識,建立全員參與質量管理的機制,才能最終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3]。
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是關鍵。針對目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存在的問題,必須建立以內部教學質量監控為主,外部教學質量監督為輔,內外結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為加強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總結以往教學質量監控的經驗基礎上,遵循高職教學規律,學校應進一步健全各項教學檢查監控制度,切實發揮各項制度的監控作用。
3.1 人才培養方案定期修訂評審制度。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軌道交通專業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它是落實學校辦學指導思想、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保障,是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開展教學改革、配置教學資源的綱領性文件,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基本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質量的重要環節。根據職業院校學制(以三年制為例)不同,學校應堅持人才培養方三年一大修、兩年一小修、每年有微調的制度,每次修訂都按照社會需求調研—培養規格論證—資源條件分析—同類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比較—院系匯報答辯—專家論證評審等程序進行,以保持教學計劃的先進性、權威性。
3.2 教學督導制度。學校應成立教學督導室,建立教務處、專業系部二級教學督導機構,制定督導工作條例,建立教學督導的雙向(校領導、管理部門、教師)信息反饋機制。主要對教學活動、教學管理工作、教風、學風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進行監督、考察、指導、評價和反饋等。通過聽課、專題教學調研等方式對教學過程各環節進行質量監控,反饋教學工作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議;根據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目標,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客觀性評價,指導中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業務水平。通過學生、督導、同行及領導的四級評教機制,通過模糊評判法的定量評價,考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從而使定性的教學信息反饋與定量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有機結合,不斷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更有保障。
3.3 學生評教與教師評學制度。為有效監控教學質量,學校應堅持學生評教制度,建立指標體系合理,操作手段便捷,數據處理方便,反饋信息人性化的網上評教制度,通過學生評教,可以及時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教師進行反饋,有效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風建設。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教師評學活動,讓每位任課教師填寫評學信息卡,就任課班級的聽課情況、作業情況、答疑情況、自學情況等充分聽取教師的反映和意見,統計分析后通過教學簡報等形式反饋到各院系,加強學風建設。
3.4 教學檢查制度。教學檢查采取日常教學檢查與定期教學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日常檢查以各級人員聽課、抽查教學進度、教案、教學秩序、教師上課、實驗實訓設備、學生出勤為主,不定期召開教師或學生座談會,了解與教學相關的情況。定期檢查包括期初檢查、期中檢查、期末檢查。期初主要檢查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書、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課程表、教師授課計劃和教師三周備課等教學文件和教輔材料的準備情況。期中主要檢查課堂教學質量、課程教學的基本文件執行及教研室活動的開展等情況。期末主要檢查課程考試(查)的考務管理、教師教學質量分析、教師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等。通過教學檢查,全面及時地了解專業教學運行狀態,達到穩定教學秩序的目的,穩步提高教學質量。
3.5 教學例會與專題教學調查研究工作制度。專業系部每學期應召開專業教學工作例會或專題工作研討會,研究專業教學問題,總結和交流教學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的經驗,了解、協調和處理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部署相關教學工作。必要時采取師生座談會、見面會專題調研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學工作的現狀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這些專題教學調研,為深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為研究教學工作、學生工作、教師隊伍建設等重大問題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3.6 聽課制度。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師間的相互學習與提高,有利于各級領導檢查工作,及時了解教學情況,為教師考核提供依據。學校主管教學的領導及教務處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應定期深入課堂聽課(包括實驗實訓課),全面了解教師教課與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研室應組織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聽課人員認真填寫《聽課記錄》,并通過適當途徑將聽課意見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
3.7 新生素質調研與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通過對軌道交通專業新生入校成績分析、綜合測試、體檢等手段,全面了解新生的綜合素質狀況,為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及就業提供服務。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通過了解軌道交通專業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的思想品德、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及適應工作程度和上崗資格證書通過率等情況內容,達到了解學校專業教學質量水平,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計劃,有針對性地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
3.8 教考分離制度。教考分離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試題庫。由于條件、人員等的限制,目前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沒有建立完善的試題庫。要建立試題庫,必須先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并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隊伍[4]。各教研室在制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制訂課程考核大綱,建立標準、完善的試題(卷)庫,加強考試管理,實現教考分離。
構建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學生與管理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三個重要因素,學校應緊緊圍繞這三個重要因素,制訂包括評教、評學與評管三方面在內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無論有什么樣的規程和教學大綱,無論學校設有什么樣的機構,不管有考慮得多么周密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可見,在教與學的矛盾統一體中,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因此,要通過多元化評估主體、全程化評估內容和動態化評估管理的“評教”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評學”,即對學生學習狀態進行評估,通過對一些具有可比性課程、重要教學環節等進行比較評價,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管”,即對專業系部進行教學工作評估,通過對專業系部教學管理環節進行綜合評價,獎優罰劣,調動管理的積極性。
教學質量評價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評價標準,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對教學中教與學的活動和效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是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質量、提供決策服務的過程,是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的必要措施,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學校要重點做好三個層面內容的教學質量評估:一是專業教學質量評估。主要評估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的設置能否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是否能夠滿足課程體系的要求等。二是課程教學質量評估。主要評估課程教學目的與內容是否與課程體系要求相一致,教學力量、教材建設、教學條件能否達到教學所要求的程度,教學活動效果能否達到課程要求標準等。三是教學活動質量評估。主要評估教師的理論功底、專業素養、知識結構、教學態度、教學能力、講授效果及創新精神,評估學生的遵守校紀校規的情況、學習目的和態度、知識能力、素質及考核成績等[5]。
教學質量的監控是一個與多種因素相關的復雜系統工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僅僅依靠教師、管理者的自覺性或教師的奉獻精神是不夠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行,還有賴于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導向機制。為此,學校首先應加強教學法規建設,嚴肅查處教學事故和違紀行為,制定教學事故的認定與處理辦法、教師工作細則等。其次建立教學工作的獎懲規定,制定優秀教學獎勵辦法,包括二級教學管理激勵制度、教學工作質量評價激勵制度、科研工作質量激勵制度、教學團隊建設激勵制度及教學改革與創新激勵制度等,通過這些制度的建設形成有效激勵運行機制,通過激勵制度的有效執行進一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和挖掘教師潛在的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投身一線教學工作的積極性。通過對學校教學工作及教學管理進行監控和評價,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同時加強對教師的綜合考核,把評估考核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職務晉升、工資晉升、評優評獎等掛鉤,實行獎優罰劣。
在建立評價激勵運行機制時,必須正確地處理好監控和激勵的關系,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讓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激勵導向機制切實發揮高效能、指揮棒的作用,真正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造力,鼓勵教師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在具體的措施上,必須有科學的教學管理評價制度作支撐。學校教學質量的監控,對各項教學管理工作都應制定相應的教學評估、評價指標,使各個環節的監控都有具體的標準可循,從而更有效地提高監控效率[6-7]。
教學信息是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教學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調控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環節,沒有準確、全面、客觀的教學信息,就無法保障學校的教學質量。通過教學信息監控,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偏離目標的行為,進而進行積極的分析和反饋。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信息系統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評估與診斷和信息反饋等環節。
6.1 教學信息的采集。真實有效地采集教學質量信息是提高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的前提。教學信息的采集渠道主要有:一是通過校領導、督導組等隨堂聽課直接獲取課堂教學的信息;二是通過組建學生信息網等及時掌握的教學動態信息;三是通過教學信息員,及時收集與了解到的對任課教師和專業系部教學管理的意見建議等信息;四是通過建立由畢業生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和校友組成的畢業生信息網,反饋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質量評估、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適應能力,對學校改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信息;五是通過召開學習委員座談會、畢業生離校前的座談會、新教師座談會和專家座談會等師生座談會,而獲取的學生和教師對專業系部教學管理、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信息。
6.2 教學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處理和分析在整個監控過程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如果信息處理和分析處理不好,則問題可以會依舊存在。信息的處理和分析應注重全面性、科學性、公正性、合理性,信息處理和分析后的反饋要有針對性。
6.3 教學信息的評估與診斷。教學質量評價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設的重要依據。收集大量的教學信息以后,對信息進行評價和診斷,形成結果,并將結果反饋給被評估者本人,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和提高教學。
6.4 信息的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的反饋是實施教學質量控制的前提。信息反饋是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形成閉環的重要保證,信息反饋系統要保障校內、校外兩個系統。教學信息的反饋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實現,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教師的“隱私”,教師看到學生或專家對自己的評估,就可以分析存在的教學問題,思考如何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已成為職業院校教學管理的當務之急。各職業院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立適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并構建一種在質量上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改進、自我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確保教學質量管理程序得到有效執行,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文,2006年11月16日.
[2]高耀明,張光輝.大學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0):64-71.
[3]徐新玉.論高職特色教育質量保障與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J].文教資料,2012(15)88-90.
[4]羅新華.制約高職教考分離制度推行的原因及其對策[J].職教論壇,2010(26):19-21.
[5]陳鎖慶.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3):35-36.
[6]張麗芳,張蔚偉.淺析我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37-40.
[7]張作嶺,孫陽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功能與實施[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108-110.
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3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