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穎
在新形勢下,為了深入了解新時期高校團建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為了推動獨立學院團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自身建設的創新,增強共青團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團建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始終堅持黨建帶團建原則,并要以十八精神為圭臬,探索獨立學院自身團建的新思路,提出了“一團兩制”的組織形式、團總支的專職化、提高團員德性修養等的新思路。
黨的十八大德性育人政治引導制度公平正義黨的十大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細細嚼咀我們不難發現,不管你的學校性質如何,德育始終是我們教育者的根本任務。
一、以德育人為本,提高團干部的德性素養
什么是德性呢?亞里士多德在《尼克馬可倫理學》中指出:“德性是表現于習慣行為中的品質特征。”習慣是養成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誠實的德行,只是偶爾說真話,抑或是說真話,當且僅當對他(或她)有利時才說真話的人,并不擁有誠實的德性。那么作為團的干部始終蓄養共產主義的德行觀,始終牢記管理與服務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管理與服務的對立面是在實際日常工作當中(或是組織活動當中),有明確的職責所需所致,各司其職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徑,團干部要學會“在其位謀其政”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職責修養。否則,開展一個活動,或者要管理上千乃至上萬的團隊,那就無法提高工作效率,也無法做到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團隊管理過程中,務必要明確職責的同時,要讓團的干部有下級服從上級,少數服從多數的意識與觀念。認真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也是“黨建帶團建”過程中需要具體體現在團干部素質當中的一面。
管理與服務的統一方面,是在實際日常工作當中,或是開展團日活動當中,需要“合作”來完成的應有之意。服務本身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和體力和管理過程中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體力是一致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管理和服務本身就是“在其位謀其政”過程中付出自己職責應該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甚至是情感。所以團干部要有這樣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雍也》)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顏淵》)”的忠恕和仁德觀念。這樣在你管理和服務過程中少出現怨恨,或是不服從管理的現象。正如孔子教導我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反身而誠,而少責備別人。自己勤勤懇懇的做,少抱怨別人,那么對你的怨言就自然也少了。
二、政治引導為關鍵,培養團員的政治素養
共青團是廣大青年的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這既是共青團的性質,也是共青團的功能。在日常工作學習中,院團委的領導下,團總支為單位和團支部為班級可以開展閱讀《共產黨宣言》的經典文本,定期不定期考察《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相關內容,納入到考團干部的考察、提拔當中。同時,培養讓全院團員學習黨團歷史文獻的習慣,進而引領校園文化。當然,團員學習的內容不局限于此,共青團要發揮先進性,適時在學生中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引導、帶領青年群眾學習、貫徹黨目前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政策、方針。讓廣大青年關注國際事件、國內事件。懂得用國際形勢、國內政治引導自己的學習方向、努力方向。
三、制度公平正義為保障,開展好團建組織的延伸
制度建設是團建工作規范化的一個過程。十八大指出:“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由于我院有兩個校區(海埂校區和楊林校區),并且大一、大二在楊林校區,大三、大四在院本部的實際布局。團建工作機制一定要發生變化。在同一校區的時候,我們的運行模式是“團委—團總支—團支部”的經典模式,這種同一棋盤的高度集中運行模式已經不適合兩地辦學的學院了。如果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團建工作的機制則為“學校團委—各分院團委—各系團總支—各班團支部”。我院現在專職化的團委工作者只有校團委,各分院的團總支都是兼職的,這樣的話很多活動的開展不利于調動各分院的團總支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第一步,改變現行模式(“團委—團總支—團支部”),采用“校團委—各分院團委—各系團總支—各班團支部”;
第二步,把“校團委”和“各分院團委”專職化,各系團總支可以兼職,各班團支部有學生擔任。這樣模式是由以前的直線管理方式轉變為曲線管理方式(或叫間接管理方式),校團委宏觀管理和目標管理,每年學校團委對各分院團委的工作進行考評,而且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學校團委一般不干涉各分院團委的工作,除非重大活動和重大事項。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考評制度以及選拔相關管理人員的制度,上到專職化教師的提拔,下到學生團干部的培養與提拔當中。校團委可以建立考評組,在每學年考評當中設立一項獎勵。這項獎勵的前提是可以吸引各分院團委(或團總支)專職化的老師積極參與性的同時,在全校范圍內能夠形成一種競爭機制,鼓勵各分院相關從事者能夠“多勞多得”,同時這項獎勵可以輻射到學生團干部當中。那么實現以上改革的前提就是,在制定考評制度和選拔制度過程中要體現“公平正義”。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一份“公平正義”,這是人性最直接的正義感的體現。因此,我們建立健全團建工作制度的時候,務必要以公平正義為其保障,開展好團建組織的延伸工作。
四、活動載體為方向,塑造學院品牌活動
以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搭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校園文化活動歷來是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個性、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內在要求。尤其是獨立學院的獨立校區要善于借助大學的品牌優勢,加深青年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平時開展的各項有特色活動中,要注意融入校園文化的要素,樹立正面典型,是學生為大學的發展而感到自豪、樹立其榮譽感。
獨立學院共青團要努力打造品牌活動項目,既要重視活動的思想性、教育性,又要重視活動的趣味性和特色。同時結合青年學生特點,充分利用大眾媒體和電腦網絡,主動占領網絡陣地,以網絡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引領在未來的團建工作當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個領域是我們院校目前最具缺乏的地方。如何利用網絡吸引青年學生參與到團建工作中來,使團建工作網絡信息化?如何增強團建工作的透明性和影響力,更好地實現共青團組織的育人功效?這些問題的重要思考是團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活動載體為方向,塑造學院品牌活動過程中亟需開發的領域。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大報告.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譯.尼克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論語.
[4][美]約翰?羅爾斯 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 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