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琳
2012年7月,香港教育界發生的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引起全國各地人民的廣泛關注,“國民教育”是否應該存在?問題何在?應該如何開展?這些問題困擾著很多民眾。針對“國民教育風波”這一事件引申出的問題,通過分析香港歷史現狀,發現問題不在于《中國模式》這一導火線,而在教育方式的不當和歷史教育缺失,通過借鑒國外經驗,提出自己的建議。
國民教育香港德育 2012年7月29日,大批香港市民帶領子女上街游行示威,反對政府制定并計劃采用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參考材料《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簡稱《中國模式》)。游行于下午3時開始,有人手持“撤回染紅洗腦教育”標語,并高呼口號,沿途不時有市民加入。有家長表示,他們并非反對國民教育,而是擔心課程內容偏頗,造成對學生的“洗腦”,因此要求撤回該科目。據官方統計,游行起步時有1.9萬人,最高峰時達到3.2萬。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這么多香港市民如此齊心協力進行游行,國民教育在香港的實施果真如此舉步維艱嗎?
一、“國民教育”是否應該存在
香港是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占領,直至1997年才回歸祖國的懷抱。這100多年的時間里,香港接受的是英國的子民教育,被灌輸的是“世界公民”的理念,而在國民教育方面卻一直是空白。
那么,公民教育和國民教育有何區別?《大英百科全書》把公民教育的任務描述為:“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去判斷和了解居住環境,同時學會怎樣與別人相處。公民教育的另一目的是使人們認識政府結構和運作程序,公民義務和權利,同時也便于人們去判別和了解國家的文化、歷史、傳統和社會結構”。由此可以看出,英殖民時代對香港的教育著眼于對公民素質的培養和完善,而缺少對公民的國民身份和歸屬感的教育。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香港政府于2010年明確提出設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目的在于推廣國民教育在香港中小學的施行。香港政府授權的國民教育委員會將此次國民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加深學生對國家認識及國民身份認同。
據香港有關機構的調查顯示,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香港浸會大學一項調查顯示:2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44%的人則覺得自己是“香港人”。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同樣的調查,29%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7%的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在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于2012年10月的調查中,其中一題要求受訪者回答自己屬于哪一類人,四項選擇分別為“中國人”“香港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調查發現,42%的受訪者選擇自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23%的人選擇純粹“香港人”身份,22%的受訪者稱是“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覺得自己純粹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只有12%。由此可知,香港市民對“中國人”這一國民身份認同感有待提升。
對一個國家而言,國民的身份認同至關重要。香港市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的現狀顯示,國民教育在香港的開展勢在必行。
二、香港“國民教育風波”問題何在
既然國民教育如此迫在眉睫,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通過對香港學校推行國民教育的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
教育方式中,書本教授,灌輸為主。港英時代,香港政府對華人教育實施“不干預”政策,香港第一個教育委員會在1848年教育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對香港傳統華人學校(私塾)和中文課程不予干預。由于教育政策的寬松,各學校組織不同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到知識,這種方式培養下的香港學生逐漸形成普世的價值觀念、多元的文化視角和批判精神。而目前提到的香港國民教育教授途徑均以書本灌輸為主,由于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想要在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顯著的香港推行灌輸教育,必然會出現嚴重地“水土不服”現象。這警示我們要想更好的推行國民教育,教育方式必須改革。最好的方式便是潛移默化,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收到教育。潛移默化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而要“潤物細無聲”。
教育內容中,歷史教育缺失。回歸前的香港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殖民教育,是一種去國家化的“疏離”教育,它長期堅持輕中重英的政策,限制甚至取消母語教育和中國歷史文化教育。致使當時的香港人歷史知識欠缺,對祖國了解有限,甚至不甚了解。如果一國國民連國家的歷史都不清楚,何談愛國?此次香港國民教育的內容側重點放在了介紹當前的現狀,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方面,而對香港中小學生的歷史教育相對缺失。
三、香港“國民教育”該如何開展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史,幾乎所有國家都會進行各種形式的國民教育。
就美國而言,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國民教育,第一,愛國主義。美國對國旗的重視程度超乎尋常,幾乎所有的學校每天都要進行升旗儀式,甚至在禮帽、頭巾、圍裙、旅游鞋和圣誕用品上都不乏星條旗圖案。第二,自由主義。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在教育方面,美國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這種雙主體思想促使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學會思考,學會創造。第三,實用主義。該思想要追溯到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他反對傳統德育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播和灌輸,提出個人在實際經驗中獲得道德觀念和行為。第四,分析主義。教育不在于會說,美國人不太接受空洞的說教,喜歡以一種實證的方式去理解他們關心的問題。
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開始在所有學校中推廣國民教育,其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意識,增進對新加坡近代歷史的了解,加強對國家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局限的了解,培養學生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為此,要求教師在每一門正式課程中必須滲透國民教育,通過參觀主要國家機關和公共設施培養學生對新加坡所取得成功的自豪感,強制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那么,應該如何讓香港市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國家呢?
首先,從教育方式來看,改變說教的授課方式,采取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信息化社會,網絡四通八達,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搜集相關課程資料,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對中國的歷史、現狀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其次,是教育內容問題,要重視歷史知識的學習。值得欣慰的是,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2013年7月3日表示,教育局要求香港所有提供主流課程的中學都要在初中教授中國歷史。
不得不承認,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在香港回歸14年后,試圖強力推進國民教育,必然困難重重。總之,國民教育在香港勢在必行,認清此次國民教育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不足,對之后香港國民教育的推行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乃強.公民教育研究文庫[C].2012.449-451.
[2]鄭治祖.斥國民教育洗腦論黃玉山:學生有知情權[N].香港文匯報,2011.
[3]徐海波,邢立軍.國民教育、意識形態與身份意識建構——從香港國民教育開展受阻談起[J].學術界,2013,(06):203-209.
[4]賴成德.教育是經濟騰飛之本——亞洲“四小龍”教育評介[J].比較教育與研究,2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