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榮
【摘要】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就業問題也成為社會民生的一個大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與男學生相比,有較大弱勢,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女性的教育問題,也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筆者就當前國家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實現女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便利。
【關鍵詞】女大學生 就業 弱勢 原因 對策
一、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弱勢問題存在的原因
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顯示出的弱勢地位是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社會原因,又有教育原因,還有自身因素:
1.就業形勢嚴峻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從而引起求職人數的上升,再加上國際經濟復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放緩,高校畢業生在整體上存在就業難的問題,而隨著女性大學生比例的增加,社會的需求無法滿足畢業生增長的速度,社會與高校畢業生之間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
2.就業政策改變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的提出,使女大學生受歧視現象愈演愈烈。目前,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的選擇權都得到了擴大,而這種選擇權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限制;自主擇業的大學生們被扔進了社會,大學生們開始用市場法則審視社會工作。
3.社會機制不健全
對于女大學生就業的法律保護,國家有嚴格的規定,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女性勞動者的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盡管法律規定男女有平等的就業機會,但在實際的就業過程中,女大學生卻無法享受平等的機會,很多用人單位存在隱性歧視,同時,由于社會機制的不完善,讓很多用人單位鉆了空子,女大學生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4.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的培養模式參差不齊,教育模式存在不合理現狀,對于人才的培養往往滯后于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校往往重理論輕實踐,這就導致女大學生知識能力強,但是動手能力弱,不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在社會急需某類人才后,高校往往增設相關專業,擴大招生人數,沒有很好地與社會現狀聯系起來,存在落后的狀況。
5.女大學生自身問題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女大學生的薪資期望值普遍高于男生,她們往往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過度放大自己的優點,眼高手低,缺乏基層工作意識,不肯吃苦,她們追求過高的經濟效益,過多的物質追求,在選擇中失去就業良機;面對就業,她們表現的自卑,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低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女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更加導致就業的苦難重重。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弱勢問題的對策
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職業性別歧視、同工不同酬、不合理要求、隱形性別歧視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企業、個人多方面進行努力,確保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公平公正。
1.充分發揮法律保障作用
法律的制定是法律實施的前提,國家要不斷完善反對性別歧視的法律。在我國,幾千年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觀念導致女性在就業過程中收到種種歧視,嚴重威脅著女性勞動力權利的保障,也會影響女性擇業能力的提高。男女在擇業起點上明顯地不同步,在發展現狀進一步擴大的形勢下,國家必須做好重要的保障,確保女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在倡導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完善國家保障女性勞動力的法律體系對于消除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歧視現象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我國以《憲法》為主導的法律體系中有對于促進男女平等就業以及禁止女性歧視的嚴格規定,但是,專門針對反對或者禁止歧視女性的法律卻還沒有建立,就這需要法律的不斷更新和完善。
提高對女大學生群體的法律保障,制定嚴格的促進社會就業公平的法律政策,對于消除女性就業過程中的趨勢現象是至關重要的,國家法律部門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法律并做出相應的鼓勵及懲罰措施,或實行實時舉證制度,即在應聘單位提出不利于女性就業的要求時,或雇傭單位因性別原因拒絕錄用時,女大學生可以直接向相關單位進行舉報,雇主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相關單位要加強檢查和懲罰力度,暢通投訴渠道,綜合各項措施解決女性在就業過程中受歧視的問題。
盡管我國法律賦予男女平等的就業機會,但具體的措施卻沒有得到嚴格的落實,女大學生的就業權利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在現實的情況中,女大學生面對歧視往往束手無策,性別歧視的雇用單位受不到應有的懲罰,女性的弱勢地位越演越烈,為此,國家加強對法律執行的監督是提高法律效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為了避免法律條文流于形式,確保法律政策落到實處,首先,要保證法律執行人員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對執行過程中的各種違法現象進行及時修正;其次,要建立法律責任制,對于使法律得到落實的行政人員進行鼓勵。同時,要為法律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社會對于法律實施效果的反饋,積極修正監督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切實杜絕雇用單位歧視女性大學生的現象。
2.創造良好和諧的就業環境
傳統的意識并沒有完全消除,公眾對于反對性別歧視的意識尚未完全清醒,在傳統觀念影響下,公眾對于性別歧視的辨別力很低,社會對反對女大學生受歧視的重視程度不夠。無論在家庭分工、學習潛力、工作選擇等問題,都有不同的歧視現象,這種弱勢問題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深深根植于公眾的思想中,影響也越來越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雇傭單位必須轉變傳統的觀念,“男強女弱”必須轉變為“男女平等”,任人唯賢才是選擇人才的關鍵。在多數人的思想中,女性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家庭中,甚至認為,女性存在的經濟基礎依附于男人的,但是,現代社會并不是如此簡單,女性的經濟獨立才是現代的主流。女性不僅能在為家庭創造價值,同時女性也可以同男性競爭,創造社會價值。當然,這種價值的實現要依靠社會觀念的轉變,依靠一個良好和諧的就業環境。endprint
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女性弱勢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雇傭女大學生所需要的成本更高。盡管政府的政策對于女大學生平等就業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過度的保障也會有一定反作用。迫于政府的壓力,很多雇用單位希望在法律保護的范圍內可以相應地增加利益,因此,他們更愿意選擇男性,正是這一想法的存在,女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并不光明。在這樣的形勢下,政府必須協調好與企業的關系,在積極宣傳“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礎上,嚴格法律執行,從法律上保證女大學生的基本權益;同時,也要多側面對企業進行扶持,給予一定形式的補償,鼓勵雇傭企業給予女大學生平等的就業機會。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生育保險是為生育子女的勞動者一定的保險補償,鑒于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弱勢地位,對于女性的生育權益覆蓋面窄、數額少、保護范圍小等問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政府必須出臺與市場相協調的法律保障制度。
3.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有關大學生就業報告的調查顯示,女性在語言類的專業中所占的比例較大,而目前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多為理工類專業,因此,必須相應地增加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專業。當前,大學生畢業生過剩,政府、企業以及學校都要承擔起扶助大學生就業的責任。目前,女生在某些能力上的不足導致就業能力低于男生,而從當前各高校的專業設置和錄取情況來說,理工科女生少,競爭力強,而女生在文學、語言上的天賦導致文科專業女生較多,競爭人數明顯增強,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因此,解決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弱勢問題,必須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各專業招生人數,對學生進行專業系統的職業規劃指導,幫助女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樹立獨特的優勢,在畢業后找到更加合適的工作。
4.“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大學生創業是國家提出的轉變就業觀念、扶持大學生就業、擴寬就業渠道的重要措施,但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女生創業比男生更加艱難。在我國,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不夠專業,甚至沒有,而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國家和學校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主創立意識,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緩解國家就業壓力;而對于女大學生來說,必須要有敢于創業的勇氣和信心,要關注國家政策信息,選擇正確的創業機遇。
5.轉變女大學生就業意識
近幾年來,隨著女性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女性的就業觀念正在發生著不斷地變化。女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正視社會現實,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就業渠道,提高應對就業能力。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弱勢問題,政府要扮演好引導者角色,幫助女大學生轉變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強化應對困難的能力,使自身以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精神以面對就業中的各種難題。女大學生有耐心、有親和力,這些都是他們就業過程中的優勢,女大學生們要正確認識自己,調整心態,將優勢進行充分利用,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此外,女大學生們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素養,揚長避短,增強在就業過程中應對困難的能力。
女大學生自我意識缺乏、定位能力差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問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正確的職業規劃指導。因此,首先需要女大學生重視這些問題,并給予她們正確的職業規劃指導,引導其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其就業渠道。其次,要增強女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再次,學校要開設相關課程及相關就業咨詢機構,為女大學生們答疑解惑。最后,還要鼓勵女大學生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結合自身特點,在社會需求中尋找良好的就業之道。
參考文獻:
[1]杜潔.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論國外相關實踐及意義.第二屆社會性別與公共管理論壇論文集.北京:婦女研究論叢,2006.
[2]云卉.中國女性就業性別歧視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2007,11.
[3]李敖.性別平等法律保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閔君.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