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當婦產科男大夫面對美女的隱私部位
因為涉及身體的外形和性,女性生殖系統從外到內,包括陰道、子宮、卵巢和輸卵管,它們的完整和美好都至關重要。
我1996年來協和實習,1997年得老主任看重,收入婦產科門下。和很多成名成家便脫離臨床去做官搞行政的醫生不同,老主任雖早已功成名就,甚至后來成為院士,卻始終和我們摸爬滾打在真正的臨床一線,中間一度成為副院長,最終也還是回到自己心愛的婦產科做一名臨床醫生。
老主任反復提醒我們,每個醫生都應該時刻管好自己手中的刀。選擇手術不要唯年齡論,不要以為60歲以上的老太太就不需要性生活了,不要以為她家里70歲的老伯就沒有性要求了。而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我的體會是,生殖系統承擔了女人的性和生育,連帶它的附屬器官都是不容忽視的。僅就術前備皮來說,講究就不少。
20世紀20年代開始,外科手術將備皮作為一種常規,一般于手術前一日進行,要求是手術切口方圓15厘米,寸毛不生,有時候上腹部手術,下身的毛也要刮得精光。
2010年12月,衛生部辦公廳頒布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主張:備皮在手術當日進行,確實需要去除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
但是,國內一些醫院的婦產科,甚至很多代表中國最先進技術和治療理念的大型三甲醫院,他們在購買和歐美同步的那些要多高級有多高級、要多貴有多貴的手術器械時,可以毫不含糊,甚至動輒出手開一次機就需上萬元費用的機器人腹腔鏡,眼睛都不眨。但是在病人護理方面,至少在備皮方面,卻懶懶的停留在解放前水平,也就是說即使是上腹部手術,一概在手術前一天,使用建院初期沿用至今的肥皂水和男用剃須刀,將腹部和外陰的毛發刮得一根不剩。影響女性身體外觀和局部感受還是次要,更大的危害在于傳統的刮毛方式損傷皮膚和毛孔,尤其是肉眼看不見的損傷,更可能使細菌在皮膚表面形成菌落、定植和繁殖,最終導致切口感染。
陰毛是可以再生的,備皮對于年輕女性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即使被一根不剩,也只是暫時的尷尬和不適。但對于老年女性,全世界婦產科醫生家喻戶曉的《鐵林迪婦科手術學》中有這樣一段話,翻譯過來大意如下:老年女性的陰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脫落,這和老年男性遭遇謝頂禿頭一樣令她們難堪。外科手術的時候,如果不是非要備皮,不要輕易剃除這個部位的毛發,很多時候它們將不會再生。
這幾乎是每個婦產科高級手術醫生必讀的一本著作,可是又有多少手術大拿在意過這段話?
不過,話也不能說得太絕對,還真有醫生挺身保護女病人的,還是個男醫生,雖然保護的是一個年輕漂亮妞兒,在外人看來,不無私心,但是從那往后,粗略估計,我們整個婦科病房至少十分之一以上女性的術前備皮命運得以改變。
周二是蕭峰的手術日,我簽完化療,照例是拎著洗澡籃子連跑帶顛地往手術室趕,換好刷手服,進入手術間的時候,第一臺病人已經完成麻醉。她嘴里插著喉罩,氣息均勻地睡著了。護士給病人擺好膀胱截石位,將無影燈聚焦后準確對準馬上進行手術的外陰部位。住院醫師正在刷手準備消毒,手術馬上開始。
蕭峰也不看病歷,也不去刷手,盯著病人的屁股一動不動,以我多年來老總工作練就的察言觀色和職業敏感,我猜,蕭大俠這是生氣了。
我問:“領導,發什么愣啊?”
“你這個老總,怎么管的病房?”他帽子口罩之間露出一對大大的牛眼瞪著我,沒頭沒腦就來了這么一句。
“怎么了,這是?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啊!”
“一個小小的宮頸錐切手術,怎么把屁股上的毛都給刮了?誰備的皮?”
原來氣是打這兒來的。我回:“您老人家凈拿大刀了,底下的事兒不懂了吧?宮頸錐切術,在咱們科是常規備皮,有錐切多少年,就備皮多少年。”
“真的?”聽我說得如此理直氣壯,蕭峰的口氣略微緩和了一些。
“當然,您老都做過成百上千的錐切手術了,難道平時就從來沒有注意過?”
“沒,真沒注意,今天來的早,這不是幾個好哥們兒都來打過招呼,我才特意趕在麻過去之前,跟她照個面兒,免得落下話柄,說手術不是我親自做的。”
“嗯,長得確實漂亮,不光臉蛋漂亮,全身皮膚都好,哪兒哪兒都漂亮。”我說。
“誰說不是呢?你瞧人家天生一個尤物,愣是被護士備了皮,饕餮天物啊!”
“行了,您快收收心吧,咱刷手去,后頭還跟著五臺手術呢。跟您一起做了那么多錐切,從沒見您像今兒這么憐香惜玉,這也太不公平了吧?漂亮妞兒被備皮了,您這天就塌了,還都塌我這兒來了。”
“沒,沒,別生氣啊丫頭,不是沖你。回頭我得跟護士長講,像錐切,還有腹腔鏡切子宮肌瘤切囊腫什么的,這些無關外陰陰道部位的手術,根本礙不著咱們醫生事兒的,都別一律這么備皮了,剃完了多難看啊。這得十天半個月才能長出來個大概吧?咱得照顧人家老公的情緒不是。”
作家畢淑敏采訪婦產科大家郎景和教授,問了一個很多人都感興趣,都想問的敏感問題:“做婦產科醫生,接觸的是女性特殊部位,作為男性,是否經受過特別的考驗?”
郎教授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婦產科大家,豈能被這等問題難住,他機智作答如下:“生活中,我是一個和常人一樣的男子。當我穿上白衣,我就進入了特殊的角色。我是一名醫生,我會忘記我的性別,或者說,我成了中性人。白衣有效地屏蔽了世俗的觀念,使我專注面對病人。白衣對我有象征意義,是一身進入工作狀態的盔甲。當然,還是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規矩,比如,為病人檢查的時候,必須有其他女醫務人員在場;從來不同病人開玩笑,哪怕彼此再熟,也要矜持把握。對于女性的生殖系統,我工作的時候,只把它看作是一個器官,僅此而已。這對于一個敬業的訓練有素的醫生來說,并不是很困難的事。”
還是要去好醫院
僧多粥少的情況越演越烈,上幼兒園上小學困難,漸漸地,在北京找一家相對靠譜的醫院進行產前檢查,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endprint
讓孩子生在好醫院,生下來就進行早期教育,再上個好學校,不輸在起跑線上,差不多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可是哪兒那么容易實現,有的大人自己都輸了,祖上三代被人家落得老遠,憑著一顆不屈不撓的上進心,把一生實現不了的夢想追求都擱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在這個“拼爹”的時代,生下來就扛著這么多強塞給自己的理想和重任的孩子,哪里跑得過一身輕松、愉快上陣、憑激情和理想做事的同齡人。
全社會的緊張和焦慮,使得每個行業都逃脫不了折磨。就拿產科來說,每年8月底的最后一個禮拜,是最讓住院總醫師撓頭的,總有那么一小撮孕媽,為了6年之后孩子能趕在9月份上小學,毅然決然地托人說情、軟磨硬泡甚至撒潑打滾要求醫生人為干預分娩。
胎兒分娩自古講究瓜熟蒂落,熟透的瓜蒂只需輕輕一碰,瓜兒自動離藤,而將生瓜蛋子強行扭下,多花力氣不說,好不容易扭下來了,這瓜沒熟透,還不甜。
老百姓都知道,肚子疼就能生孩子,那醫生您趕緊給我打催產針,讓我肚子疼,不就能趕在8月31號之前生了嗎?
分娩發動的標志確實是子宮收縮肚子疼,但在這表象出現之前,母體其實已經默默做了各種準備工作。
如果母親身體的這些準備工作還沒有到位,醫生卻要發動宮縮進行引產,平均下來,最起碼也要折騰兩三天。
眼看著8月31日的腳步將近,孩子入學的大門正在慢慢關閉,有的孕婦橫下一條心,干脆要求醫生剖宮產,這招看似最簡單也最直接,手腳麻利的醫生幾分鐘就能把孩子強行從子宮拎到世間,交由家長,及時送向人生的跑道。
在醫學上,超過37周就是足月,那么是不是只要過了37周,剖出來的孩子就完全不會出問題呢?
有學者在全美19家知名醫院,通過對24000多名擇期剖宮產孕婦進行隨訪后發現,與39周以上的嬰兒相比,在懷孕38周進行剖宮產降生的嬰兒,患上呼吸道等新生兒疾病的風險升高1倍,而在37周至38周間剖宮產出生的嬰兒,患病風險更是正常分娩嬰兒的4倍。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產科學教授約翰·索普表示,預產期前7天,也就是懷孕39周,才是實施擇期剖宮產的最佳時間。
普通父母著急也是干著急,面對無理要求,醫生多半不予理睬。最怕著急的父母神通大,動用各種人脈關系大肆說情,甚至個別醫生也不能免俗,他們和年輕的父母一樣焦慮和著急,一遇到類似請求,就十分愉快地順水推舟,就范了。
懷得好好的孩子,就因為父母的心理出了問題,本來可以順產,卻讓媽媽挨上一刀。孩子提前撈出來,萬里有一呼吸不好,沒蹲跑道上起跑,結果被直送兒科上呼吸機去了,耽誤親情、溫暖、愛不說,還可能耽誤寶貴的母乳喂養,鬧得全家著急,產婦抑郁,各種不劃算。(略有刪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