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
摘?要:高職語文教學面臨諸多困境,基于心理學原理所構建的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試圖彌補認知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缺失,強調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情感交流、突出情感導向,以達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有效發揮情感教學的功能便成為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高職語文教學要在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情感教育給予職業人才培養內涵的基礎性作用,在情感教學中要把握好母語情感、家庭情感、職業情感三個導向維度。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探析
語文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邊緣化”已然成為事實,可始料未及的是“邊緣化”的趨勢波及了發展僅十余年的高職語文教學。加上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缺乏創新性,高職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大多數學生家長也僅希望學生學會一項職業技能,這些因素都成為原本處在探索期的高職語文教學創新發展的阻礙。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有效發揮情感教學的功能便成為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一、母語情感
母語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首要載體和有機部分。加之與國際接軌的趨勢,語文教學就應該更加注重母語情感的導向。
既然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講承載著母語教育功能,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應該把握好這個母語本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母語觀,挖掘學習和運用母語的情感力量,借助豐富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培養外在情感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才能為專業學習、技能應用提供持久創新力,才能更符合現代高職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內涵。
二、家庭情感
什么是“家庭觀”?目前我們很難做出一個完整的定義。簡而言之,“家庭觀”主要包括了家庭的價值和目標元素、“孝文化”及對其的觀點和態度。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貧富差距拉大、文化呈多元化態勢,這些都給學生對“家庭觀”的理解帶來了諸多影響,一味學技能,一味求物質,有的甚至忘記了肩上的家庭責任感,忽視了與家人的交流、與親人的相處,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看出高職教育在注重職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出現了“家庭觀”教育的缺失。
在我看來,高職教育重視“家庭觀”,就應抓住《三字經》、四書五經這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尤其是名家對于家庭的感悟文章,比如小說、散文、詩歌,同時還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高職語文教材應有針對性地選用突出“孝文化”“家庭文化”的經典,以家庭情感教育為突破,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共鳴、思考中實現自我教育。高職語文教師除了可以通過自身對家庭觀的理解引導學生,還可以結合“孝”主題進行情境教學設計,組織學生在活動中開展家庭情感研討、實踐,當然關鍵還是在于學生真正理解“家庭觀”的內涵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行動。
三、職業情感
職業教育在發展中主要是培養適用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技術人才,強調職業能力及在工作崗位中持續學習、創新的能力。而高職院校學生在正確的職業引導和規劃下必須學會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想好是否能在自己的崗位與專業學習上做好融合,甚至是基于自身的價值觀、發展觀對就業做出的謀劃,而要做到這些最根本的激勵因素我想首先就是情感,你熱愛這個工作,你致力于在這個行業里求發展。這種職業情感導向是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的。
一切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情感的力量。朱小蔓曾在《情感教育的意識及其特殊機制》一文中指出:“所謂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同時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以及對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的教育。”而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更要注重情感導向,除了教師要把握好自身對語文教學的情感外,更要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對母語情感、家庭情感、職業情感的培養,因為當代學生的發展是要求全面的,是要塑造學生的個性、人格的。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情感素養是職業素養發展的基礎,正確的情感導向將為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教育提供一種持續的內在力量。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55—60.
[2]魚?霞.基礎教育新概念叢書: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