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宜
摘 要:微博、微信……在這個“微時代”,任何冗長的東西都已無法輕松俘獲大眾的心。特別對于生于互聯網絡“指尖”上的一代,教育者現在所面對的90后,利用移動設備刷微博、看視頻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隨著國內的在線教育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日趨成熟,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綜合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微課”形式的課堂開發與應用,實現碎片化的移動學習,讓在校學生甚至社會大眾過著“鏈接”、“百度”生活的同時,形成終身學習,實現全民泛在學習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微課;碎片化;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057-04
信息化的數字教育教學,從單機版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到以WEB網絡環境為支撐的精品課程一直不斷發展,至今已進入了以云技術、大數據網絡平臺所創建的“微”字開頭移動學習的新紀元。
微課運用新媒體技術對視頻內容進行二次開發,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重新開發和組織內容,將知識進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視化,使之為各種便捷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內容,為新時代人們獲取知識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微課之于課程,似微博之于博客,將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一、認識微課
(一)微課的特點
1.知識內容短小精悍:以一個知識點(如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或一個教學環節(如導入)或一類教學活動(如二人小組合作)為單位;
2.視頻長度短小精悍:10分鐘內完成,容易吸引學習者注意力,實現教學資源更有效地分享與交流;
3.數據容量同樣是短小精悍:易于網絡傳輸分享,有利于自主學習。“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MB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 ),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便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多樣,情境真實:“微課”是以“微視頻”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營造了一個與具體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真實情境化的“微教學資源環境”。
(二)微課理念的演變與日趨成熟
進入2013年,隨著各地學校的信息化迅速發展,學生和教師個人擁有的信息終端(諸如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本、筆記本電腦、iPad等)逐步普及,個人攜帶自己的信息終端到學校課堂學習興起,移動學習、口袋課堂、遠程實訓、跨境學習、碎片化學習、按需學習、掌上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可汗學院等新理念逐步家喻戶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等。掌握“微課程”的教學設計成了新時代教師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
(三)微課在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支持
隨著國內的在線教育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日趨成熟,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綜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大數據時代下,利用云計算來整合各種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挖掘,來實現分門別類,能讓社會大眾、在校學生博覽“微”科,積累學分,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平臺的管理,形成終身學習、全民泛在學習的最終目標。
(四)微課的意義與價值
微時代是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的一種反映,物質食糧上是速食快餐,而在精神食糧方面,文化產品生產所需要的“靜夜思”是一種奢望,文化產品消費上的“慢閱讀”也成了一種幾已失傳的美好。特別對于生于互聯網絡“指尖”上的一代,教育者現在所面對的90后,利用移動設備刷微博、看新聞、看視頻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甚至是十分依賴的一部分。特別是大多數的在校學生,都是過著“鏈接”、“百度”的生活,因此,微課,是教與學方式轉變的一種必然發展,她能讓學生能通過這些終端設備,在校園里、在家里、在地鐵上、高速公路上、甚至動車上都能進行學習。其內容的碎片化和時間短正好滿足了大眾利用各種零碎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
(五)微課在中國
上世紀90年代,當“學習對象”(Learning Objects)概念傳入中國,引起教育學者們的關注和積極探索,在此基礎上,微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成為潮流。2011年,廣東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鐵生,最早在國內提出了微課的概念,并且開始組織佛山市最早的微課大賽。在他的堅持和推動下,2012年9月“全國首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展演會”召開,在會上他向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力推微課,促成了教育部對開展微課教學的重視。
2012年12月28日,華南師范大學和鳳凰衛視集團聯合開發的“鳳凰微課”正式上線,免費向公眾開放。這種時長僅5~10分鐘的微型課程,只要有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在手,即可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上網學習。2013年3月,“鳳凰微課” App應用平臺上線,它是國內首個面向全球正式發布的移動學習新應用,內容涵蓋基礎教育、家庭教育、醫療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識、林業科技等各個領域,可以滿足社會大眾學習的各種需求。學習者可以通過3G、WiFi等無線互聯技術,應用于個人電腦、手機登錄終端設備,無論他在校園、擠公交、坐地鐵,都可以隨時隨地輕輕松松進行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泛在學習。
綜合以上所述,可見,“微課”是為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新型學習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
二、微課的制作與設計
(一)微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流程
微課程的開發從宏觀來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內容的規劃和頂層的系統調研到平臺建設,構建好管理與服務環境后,再推進形成“微課”項目系統開發、交流應用與“微課庫”資源共享。如果從一節或系列的微課作品的“微”觀創建來講,首先是確立教學主題,細分知識點;每二步則要進行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等配套教學課前準備;第三步則要進行微視頻的錄制、微教學活動的編排;第四步要進行微教學反思,優化前三步的資源并上傳到微課程平臺;第五步經審核后進行發布與應用,并觸發第六步系列影響與反饋,如學習、點評、反饋、評價等。如圖1所示。
(二)微課的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1.選取合適的學習主題,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如表1微課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首先按相關信息項目填寫設計方案。
2.教學設計過程注意事項
(1)微課類型的確定。微課類型的選取主要依據知識的特征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確立,如以語言傳遞信息的課程,中小學水平認知最常用也最適用講授型微課方式錄制;如化學、物理、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型的微課又較為常見;在高校的學科中,更多時以論文為最終評價的,就更適用以引導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型、合作探究型的微課形式。
(2)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的選取主要取決于它制作的工具與過程,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①使用DV錄像機+白板直接錄制教學視頻;②使用手機+白紙錄制教學視頻,如《一分鐘性教育》微課課程;③使用錄屏軟件+手寫板+畫圖工具(如白板工具SmoothDraw,Windows自帶繪圖工具等)錄制(可汗學院模式);④使用錄屏軟件+PPT錄制,錄屏軟件可應用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
(3)微視頻的導語和結束語標準。微課的核心為微視頻,而微視頻的核心又是聚焦學習,面對個性化的學生。因此開場白應該不再是“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解的內容是……”,而是用“您好,我今天要向您展示的知識重點/難點是……”。另外,微課雖然是碎片化學習形式,單位為“個”來呈現,但微課的真正意義以“系列”體現的,并不是離散的,因此,在片尾可宣傳您的下一個微課。
三、微課的生命力
(一)聚焦學習,打破晦澀,力求生動有趣
早在1913年,當時電影剛剛發明不久,發明家愛迪生就預言說,未來學校將廢棄書本,而用電影來傳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100年以后,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遠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三名航天員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太空授課”。 從教育技術專業的角度,太空授課是一次多元化教學模式綜合應用的成功嘗試,是遠程課程講授和試驗演示、視頻教學和互動等多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相互結合。在短短的10-20分鐘內,利用特殊的教學環境,將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使浩瀚宇宙成為了身邊的課堂。這就是一課堂生動的成功的微課示范課。
(二)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強調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
根據微課的特點,筆者也不以冗長乏味的語言解釋何為該點的具體理解,可參考熱播中的“一分鐘性教育”,當中的微課展示充分說明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對微課生命力的重要支撐。
(三)切入課題要新穎、迅速
可設置一個題目引入課題;或從以前的基本內容引入課題;也可以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引入課題;開門見山或設置一個疑問,懸念等進入課題等。
(四)微課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
以“微課程+微作業+微測驗+微學分”為主體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與評價體系,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對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改造。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教授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課所具有的碎片化和草根特征,并不代表可以犧牲學生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相反,碎片化恰恰應該是在系統規劃課程進度的基礎上,使課程的表現形式更加興趣化、提高學生關注度和降低學習難度的手段。
(五)結合數據挖掘等網絡技術,提供教與學的及時反饋,完善微課評價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提供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管理教學過程的支撐環境,提供教學分析、評價與診斷功能。如教師可發現課程視頻的某個環節或知識點,被學生們反復瀏覽和點擊的時候,教師就要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對學生來說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或者自己的講解有問題,需要據此調整教學。這類似于在電子商務中,運用COOKIES數據跟蹤客戶購買足跡,挖掘潛在商機的手法。這一技術,能不斷優化微課,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架構微課資源庫,還可加入點擊率、投票率、用戶評價、作者與用戶互動情況、收藏次數、分享次數、討論熱度等數據分析與統計,綜合評價微課的全面質量,完善微課評價體系。
四、結語
“微課程”的課堂模式變革是多維度的,它需要對課程特點的全面分析、建模;亦需要教師、學生適應教與學空間、時間觀的轉變;還需要廣泛深度并穩定的技術支撐,最終圍繞“聚焦學習內容,面對學生”的核心在設計、實施、評價等進行“微”改造和創造。“微”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促進教育改革,實現高效、高端學習效果的追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當不斷地探索和完善對“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積極奮進地“微”波助瀾。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和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3(05).
[4]中國青年報.微課來了[EB/OL].鳳凰網,http://study.ifeng.com/html/2013/weikecheng_0304/128.html,2013.
[5]中國移動研究院.在云端 談教育 論大數據時代下的教育信息化[EB/OL].中國微課網,http://dasai.cnweike.cn/?c=news&a=newsdetail&id=189563&from=dasai,2013.
[6]李紀元,張彤.微課微瀾[EB/OL].中國教育網,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1028/t20131028_1032959_1.shtml.
責任編輯 何麗華
(二)微課的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1.選取合適的學習主題,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如表1微課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首先按相關信息項目填寫設計方案。
2.教學設計過程注意事項
(1)微課類型的確定。微課類型的選取主要依據知識的特征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確立,如以語言傳遞信息的課程,中小學水平認知最常用也最適用講授型微課方式錄制;如化學、物理、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型的微課又較為常見;在高校的學科中,更多時以論文為最終評價的,就更適用以引導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型、合作探究型的微課形式。
(2)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的選取主要取決于它制作的工具與過程,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①使用DV錄像機+白板直接錄制教學視頻;②使用手機+白紙錄制教學視頻,如《一分鐘性教育》微課課程;③使用錄屏軟件+手寫板+畫圖工具(如白板工具SmoothDraw,Windows自帶繪圖工具等)錄制(可汗學院模式);④使用錄屏軟件+PPT錄制,錄屏軟件可應用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
(3)微視頻的導語和結束語標準。微課的核心為微視頻,而微視頻的核心又是聚焦學習,面對個性化的學生。因此開場白應該不再是“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解的內容是……”,而是用“您好,我今天要向您展示的知識重點/難點是……”。另外,微課雖然是碎片化學習形式,單位為“個”來呈現,但微課的真正意義以“系列”體現的,并不是離散的,因此,在片尾可宣傳您的下一個微課。
三、微課的生命力
(一)聚焦學習,打破晦澀,力求生動有趣
早在1913年,當時電影剛剛發明不久,發明家愛迪生就預言說,未來學校將廢棄書本,而用電影來傳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100年以后,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遠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三名航天員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太空授課”。 從教育技術專業的角度,太空授課是一次多元化教學模式綜合應用的成功嘗試,是遠程課程講授和試驗演示、視頻教學和互動等多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相互結合。在短短的10-20分鐘內,利用特殊的教學環境,將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使浩瀚宇宙成為了身邊的課堂。這就是一課堂生動的成功的微課示范課。
(二)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強調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
根據微課的特點,筆者也不以冗長乏味的語言解釋何為該點的具體理解,可參考熱播中的“一分鐘性教育”,當中的微課展示充分說明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對微課生命力的重要支撐。
(三)切入課題要新穎、迅速
可設置一個題目引入課題;或從以前的基本內容引入課題;也可以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引入課題;開門見山或設置一個疑問,懸念等進入課題等。
(四)微課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
以“微課程+微作業+微測驗+微學分”為主體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與評價體系,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對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改造。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教授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課所具有的碎片化和草根特征,并不代表可以犧牲學生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相反,碎片化恰恰應該是在系統規劃課程進度的基礎上,使課程的表現形式更加興趣化、提高學生關注度和降低學習難度的手段。
(五)結合數據挖掘等網絡技術,提供教與學的及時反饋,完善微課評價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提供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管理教學過程的支撐環境,提供教學分析、評價與診斷功能。如教師可發現課程視頻的某個環節或知識點,被學生們反復瀏覽和點擊的時候,教師就要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對學生來說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或者自己的講解有問題,需要據此調整教學。這類似于在電子商務中,運用COOKIES數據跟蹤客戶購買足跡,挖掘潛在商機的手法。這一技術,能不斷優化微課,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架構微課資源庫,還可加入點擊率、投票率、用戶評價、作者與用戶互動情況、收藏次數、分享次數、討論熱度等數據分析與統計,綜合評價微課的全面質量,完善微課評價體系。
四、結語
“微課程”的課堂模式變革是多維度的,它需要對課程特點的全面分析、建模;亦需要教師、學生適應教與學空間、時間觀的轉變;還需要廣泛深度并穩定的技術支撐,最終圍繞“聚焦學習內容,面對學生”的核心在設計、實施、評價等進行“微”改造和創造。“微”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促進教育改革,實現高效、高端學習效果的追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當不斷地探索和完善對“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積極奮進地“微”波助瀾。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和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3(05).
[4]中國青年報.微課來了[EB/OL].鳳凰網,http://study.ifeng.com/html/2013/weikecheng_0304/128.html,2013.
[5]中國移動研究院.在云端 談教育 論大數據時代下的教育信息化[EB/OL].中國微課網,http://dasai.cnweike.cn/?c=news&a=newsdetail&id=189563&from=dasai,2013.
[6]李紀元,張彤.微課微瀾[EB/OL].中國教育網,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1028/t20131028_1032959_1.shtml.
責任編輯 何麗華
(二)微課的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1.選取合適的學習主題,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如表1微課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首先按相關信息項目填寫設計方案。
2.教學設計過程注意事項
(1)微課類型的確定。微課類型的選取主要依據知識的特征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確立,如以語言傳遞信息的課程,中小學水平認知最常用也最適用講授型微課方式錄制;如化學、物理、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型的微課又較為常見;在高校的學科中,更多時以論文為最終評價的,就更適用以引導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型、合作探究型的微課形式。
(2)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微課制作的教學資源與環境的選取主要取決于它制作的工具與過程,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①使用DV錄像機+白板直接錄制教學視頻;②使用手機+白紙錄制教學視頻,如《一分鐘性教育》微課課程;③使用錄屏軟件+手寫板+畫圖工具(如白板工具SmoothDraw,Windows自帶繪圖工具等)錄制(可汗學院模式);④使用錄屏軟件+PPT錄制,錄屏軟件可應用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
(3)微視頻的導語和結束語標準。微課的核心為微視頻,而微視頻的核心又是聚焦學習,面對個性化的學生。因此開場白應該不再是“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解的內容是……”,而是用“您好,我今天要向您展示的知識重點/難點是……”。另外,微課雖然是碎片化學習形式,單位為“個”來呈現,但微課的真正意義以“系列”體現的,并不是離散的,因此,在片尾可宣傳您的下一個微課。
三、微課的生命力
(一)聚焦學習,打破晦澀,力求生動有趣
早在1913年,當時電影剛剛發明不久,發明家愛迪生就預言說,未來學校將廢棄書本,而用電影來傳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100年以后,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遠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三名航天員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太空授課”。 從教育技術專業的角度,太空授課是一次多元化教學模式綜合應用的成功嘗試,是遠程課程講授和試驗演示、視頻教學和互動等多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相互結合。在短短的10-20分鐘內,利用特殊的教學環境,將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使浩瀚宇宙成為了身邊的課堂。這就是一課堂生動的成功的微課示范課。
(二)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強調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
根據微課的特點,筆者也不以冗長乏味的語言解釋何為該點的具體理解,可參考熱播中的“一分鐘性教育”,當中的微課展示充分說明語言精煉、講解親切幽默、思維的可視化與動態展示對微課生命力的重要支撐。
(三)切入課題要新穎、迅速
可設置一個題目引入課題;或從以前的基本內容引入課題;也可以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引入課題;開門見山或設置一個疑問,懸念等進入課題等。
(四)微課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
以“微課程+微作業+微測驗+微學分”為主體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與評價體系,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對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改造。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教授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課所具有的碎片化和草根特征,并不代表可以犧牲學生學習知識過程的完整和系統的組織設計。相反,碎片化恰恰應該是在系統規劃課程進度的基礎上,使課程的表現形式更加興趣化、提高學生關注度和降低學習難度的手段。
(五)結合數據挖掘等網絡技術,提供教與學的及時反饋,完善微課評價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提供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管理教學過程的支撐環境,提供教學分析、評價與診斷功能。如教師可發現課程視頻的某個環節或知識點,被學生們反復瀏覽和點擊的時候,教師就要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對學生來說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或者自己的講解有問題,需要據此調整教學。這類似于在電子商務中,運用COOKIES數據跟蹤客戶購買足跡,挖掘潛在商機的手法。這一技術,能不斷優化微課,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架構微課資源庫,還可加入點擊率、投票率、用戶評價、作者與用戶互動情況、收藏次數、分享次數、討論熱度等數據分析與統計,綜合評價微課的全面質量,完善微課評價體系。
四、結語
“微課程”的課堂模式變革是多維度的,它需要對課程特點的全面分析、建模;亦需要教師、學生適應教與學空間、時間觀的轉變;還需要廣泛深度并穩定的技術支撐,最終圍繞“聚焦學習內容,面對學生”的核心在設計、實施、評價等進行“微”改造和創造。“微”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促進教育改革,實現高效、高端學習效果的追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當不斷地探索和完善對“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積極奮進地“微”波助瀾。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3]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和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3(05).
[4]中國青年報.微課來了[EB/OL].鳳凰網,http://study.ifeng.com/html/2013/weikecheng_0304/128.html,2013.
[5]中國移動研究院.在云端 談教育 論大數據時代下的教育信息化[EB/OL].中國微課網,http://dasai.cnweike.cn/?c=news&a=newsdetail&id=189563&from=dasai,2013.
[6]李紀元,張彤.微課微瀾[EB/OL].中國教育網,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1028/t20131028_1032959_1.shtml.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