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艷萍
(西安工程大學 應用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710048)
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未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進程.然而,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從馬加爵殺人案到“我爸是李剛”事件,從首宗大學生網絡賣淫案到藥家鑫故意殺人案等等,有日趨嚴重之勢.大學生的這些違法犯罪行為說明其法律意識的淡薄,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已迫在眉睫.目前,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研究的文章比較多,主要反映出大學生在法律教育、了解法律知識、運用法律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并提出通過優化社會大環境、改變家庭教育模式、改善校園環境等途徑來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1-5].本文在文獻[1-3]的基礎上,結合西安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并運用統計描述的方法,從法律認知、法律價值取向、法治建設信心、法治實踐及法制教育課程教育等5個方面分析西安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提高西安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與建議.
為了解西安地區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本文于2012年6月對西安地區6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陜西部分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抽樣調查活動,以摸清西安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調查采用問卷方式,問卷調查按規定的分配比例和調查內容進行,注重抽樣的分層次性和隨機性,并覆蓋到不同學科、專業、年級、民族、性別、年齡的學生.發放問卷900份,收回886份,其中廢卷9份,回收率為98.4%,有效回收率為97.4%,學校名單及樣本分布見表1.
本文從西安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角度對以上6所院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涉及的題目包括:(1)大學生生活與法律間的關系如何;(2)法律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所發揮的作用;(3)人們在法律面前平等問題;(4)對待違法行為的態度;(5)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態度.針對以上問題設置不同的選項,以便掌握西安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

表1 樣本院校分布及調查人數情況表
1.2.1 法律認知 在回答自己的生活與法律之間是否有關系時,42.7%的大學生認為:“應該有,但是我暫時沒有深切的體會”;41.2%的大學生人認為:“沒有,我的生活沒有關于法律的,而且我也沒有犯法”;只有16.1%的大學生認為:“有,而且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程度較低,并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理解依然膚淺.改革開放以來,“快速推進”型的立法實踐使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形成,大學生粗略學習了一些法律知識,并未真正掌握法律實質.例如,劉海洋在硫酸傷熊后說:“我大一就學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是違法的,但不清楚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也是違法的.”[6]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建立在對法律的認知、判斷和評價基礎上的,法律認知的不足使得大學生在法律實踐中往往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更不能清晰地辨別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
1.2.2 法律價值取向 大學生在回答用法律是否可以維護自己切身利益時:16.1%的大學生選擇“能”;43.8%的大學生選擇“現在不能”;40.6%的大學生選擇“不能,法律越來越多地成為有錢、有權人的代表”.由于社會上一些違法現象對大學生的法律價值取向產生了影響,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法律在當今社會并不能完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法律缺乏公信力的種種表現也使大學生在尋求法律援助時,更多地隨波逐流選擇金錢、權力來解決問題,這也是市場經濟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法治思維迷茫起了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
1.2.3 法治建設的信心 當問到大學生對“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這一原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施情況時:14.1%的大學生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7.5%的大學生認為“比較平等”;48.4%的大學生認為“不平等,沒有保障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另有12%的大學生認為“只是一種宣傳,不可能實現的”.我國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法律法規和法治環境不是非常完善,社會中出現了一些以權謀私、以權代法等不公現象,大學生正處在知識和心理快速成長期,對各類現象和問題更多依賴于感性認識,對于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司法腐敗現象感到無可奈何,容易陷入法治意識迷茫,造成對我國法治建設現狀信心不足.
1.2.4 法治實踐 在回答“發現大學好友有違法犯罪行為所采取的行動”時:16.7%的大學生選擇“告知學校或老師”;42.7%的大學生選擇“裝作不知道”;41.6%的大學生選擇“替其保密”.大學生面對距離自己較遠的違法犯罪行為時都會進行猛烈地抨擊和批評,但在自身實際中又往往不遵守法律規定,而是根據自己的思維判斷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就業過程中想辦法托關系,在國家貸款中不按時歸還貸款等等.大學生在理論上處于高瞻遠矚卻在現實法治實踐中處于“被接受”地位,面對身邊同學或好友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時,往往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包庇的行為,這些與社會大環境有關,也與學校、家庭的教育引導有關.
1.2.5 對高校法制教育課程認同感方面 在回答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看法時:14.6%的大學生會選擇“認真學習”;44.3%的大學生選擇“粗略學習,應付考試”;41.1%的大學生選擇“不去學習,因為毫無用處”.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意義在于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然而,大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只是將其當成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領會法律的內在精神.同時,因受課時較少原因的影響,教師授課時只能將各章節知識點簡單羅列,無法開展互動性、深入性和針對性的講解,從而導致高校法制教育水平不夠理想.
通過問卷調查,并參照其他有關調查成果,筆者認為當前西安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表現如下:一是有一定法律知識,但法律認知深度有待進一步加深;二是希望法治快速推進,但自身法律價值取向選擇迷茫;三是認可依法治國策略,但對我國法治建設現狀信心不足;四是主觀上積極捍衛法律,但實際上知行不一;五是對法律知識學習有一定渴望,但對高校法制教育課程教育認同感不強.
一方面,要注重革新課程教學觀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另一方面,應重點設置好課程內容,做好大學生對法的多重價值的認識與教育,在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中應始終將法理學、憲法學作為法律基礎知識地重點,必須把法理精髓、法治理念根植大學生的腦海,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掌握法律、運用法律.
做好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學習,開設心理學相關課程.通過對心理學基本知識地學習,讓學生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業務,引導大學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發展自己,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應變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自覺抵制不良習俗的侵蝕,進而增強自身的法律心理,提高法律意識.
利用法律特殊日期,如“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組織大學生開展法律咨詢、法律宣傳和參觀監獄等活動,使大學生親歷法律實踐過程,不斷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組織大學生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和行政案件審判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法律秩序和司法程序的正義.
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產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熏陶,而這種環境不是自在地生成,它需要人去創造.高校應切實做到“依法治校”,形成法治氛圍:一是要以現有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完善的校紀校規;二是對學生行使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時,必須嚴格依照相應地規定和程序進行;三是在學校日常管理中,特別是對學生違規違紀行為進行的處理決定必須照章處理,不能因人而異、因人而改,更不能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
[1]閆莉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與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7):70.
[2]葛敏.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研究[J].前沿,2013(2):67-68.
[3]魯寬民.西部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狀況調查[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9):81-83.
[4]熊超.大學生法律意思識與法律精神培養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75-76.
[5]孫成娟.建立健全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機制再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2):64-65.
[6]王琳.法眼看天下、杜絕“高學歷法盲”[N].南國都市報,2002-0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