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煒 金向潔
摘 要:筆者曾在2007年3月對我校近600名學生開展了有關中職生當前思想品德現狀的問卷調查,并得出了要在中職生當中開展生活化德育的必要性和具體實施對策。這些年來,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和創建旅游職業學校實施生活化德育模式的新機制。時隔7年,近期筆者又對我校3000名中職生開展當前生活化德育實施現狀的問卷調查,在對3000份調查問卷進行統計與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在旅游職業學校實施生活化德育的現實重要意義和改進對策,進一步在旅游職業學校中推廣生活化德育模式。
關鍵詞:旅游職業學校;生活化;德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46-04
旅游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向來是學校的重點和難點工作,傳統的學校德育目標一是口號高,二是目標大,三是德育內容思想政治色彩濃,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學校教育應立足于人的整體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德育是構成、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學校德育體系、途徑、方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正確方向起著決定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我們要將德育融入生活,即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對道德的生命體驗與內化自覺地實踐,從而調動起充滿生命力的、蓬勃向上的情感。
為了擺脫傳統德育教育中嚴重脫離生活的說教式灌輸式模式,進一步提高旅游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于2013年12月針對我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3000多名學生發放了專題調查問卷,以便更好地把握當前中職生的德育觀念、德育現狀和基本價值取向。本次調研活動首先是對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均進行了設計和測試,并對調查結果使用了SPS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了專業統計分析。
一、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本次學生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我校中職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在校生,共發放調查問卷31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8份,有效回收率達97.03%。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中男生占39.9%,女生占60.1%。中職一年級的學生占53.5%,中職二年級的學生占46.4%。針對不同專業進行統計,導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占37.5%,高星飯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占4%,英語專業的學生占7%,日語專業的學生占7.3%,幼師專業的學生占2%,財會專業的學生占6%,餐飲專業的學生占21.5%,面點專業的學生占4.2%,航空專業的學生占10.5%。
問卷共分校園生活、職場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四個維度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和把握我校學生的思想品德現狀及生活化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改進工作的方向。通過學生們對問卷中相關問題的回答,反映出目前我校中職生的思想軌跡和問題所在,其中一些學生的思想行為問題令人擔憂。
1.在校園生活中,學生對校園生活表現出不太滿意,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對未來感到迷茫。
在本次調查問卷中,“你對我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的感受”中學生感覺很滿意的占13.3%,較滿意的占33.1%,感覺一般的占44.8%,感覺不滿意的占到8.7%。“對于我校的每學期一周的養成教育周活動和每學期一次的旅游實踐活動”,學生認為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的占49.2%,學生只是基本認同,希望通過這些活動來提升專業的占33.3%,學生中認為作用不大,不如用來上課的占到9.5%,認為沒必要開展,只是一種形式的占7.9%。
在校園生活中的學習方面,我校學生總體感到學習壓力較大,在學習目標方面以獲得個好職業高收入來作為學習的動力。問卷中 “你的學習目的是”將來有個好職業、高收入、過舒適生活的占61.8%,為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困難處境的占18.3%,為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的占9%,說不清楚的占10.9%。
在校園生活中的宿舍生活方面,我校學生總體感到較滿意,并在宿舍生活中體現出我校中職生的文明禮貌謙讓團結的好精神。問卷中“當你和宿友發生小矛盾時,你的做法是”一定要想辦法爭贏的占10.2%,互諒互讓的占77.5%,忍氣吞聲算了的占11.8%。“在宿舍里當輪到你做清潔衛生等勞動時,你會怎么樣?”,表示積極去做的占71.9%,表示別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的占22.7%,不想干,想辦法逃避的占4.6%。
2.在職場生活中,我校在校學生表現出對未來從事旅游行業的認同感不強,學生的就業選擇多渠道,旅游職業意識還需加強,旅游職場文化還需提升。
在調查我校學生的整體思想品德現狀時,“你認為日常生活中,作為一個公民,哪些品德比較重要?”選項中有信用、責任感、奉獻精神等15個,其中選擇“信用”的比率最高,其次是“尊重他人”,第三是“對人有禮貌”。排在最后一個的是“服從”。(附:15個思想品德選項的排名順序是:信用、尊重他人、對人有禮貌、寬容、潔身自愛、責任感、勤勞、忠誠、正直、仁愛、節儉、奉獻、慷慨、羞恥感、服從)。“在學校里,對你的思想、言行影響最大的人員前三位是?”學生的選擇是“班主任、同學、朋友”,排名最后的是“學校領導”。
二、加強和深化旅游職業學校生活化德育工作的一些對策與建議
中職生存在問題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有學生方面的,有學校方面的,也有社會和家庭方面的。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期,思想活躍,但自控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當前中職生思想道德滑坡現象和學校德育弊端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因此必須在德育的思想觀念、途徑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從實效出發,走生活化、活動化、實踐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實效。學校生活化德育,是指要改變以往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過分強調社會道德規范、思想政治理論等的知識性傳授,忽視學生實際生活、個性發展的狀況,讓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回歸學生的生活、回歸真實、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現實生活、興趣愛好、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奧秘、思考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感悟生活,領悟道德的內涵,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內化和升華,進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斷優化自己的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在現有生活的基礎上,學會提煉生活內涵,進而超越自我,創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旅游職業學校提出生活化德育教育模式正是順應時代的先進德育教育模式。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活化德育模式進一步推廣和深化,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拓寬和深化有興趣、可選擇的、多樣化的校園生活,增加審美體驗
學校的課堂教學采用豐富的形式,有條件的課程爭取采用部分情景教學,角色體驗;走出課堂,以社會和景區作為課堂,變知識認知為審美認同。
新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是德育的開始。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高水平的10天軍訓、成功畢業生發展報告、廣州一日游、學生人人成才路徑演示等活動,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走出來。從新生開始,盡早鼓勵其參與學生干部選舉和競選,給學生積累點滴成功體驗,激勵學生自覺融入德育活動中。在課余生活、日常生活、社團生活、寢室生活、飯堂生活乃至與校園相關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現學生的優勢,鼓勵其依據自身優勢自主選擇參與多樣化的校園生活。旅游職業學校豐富的校園生活,包括開展美女私房菜興趣班、瑜伽班;建立跆拳道隊、葫蘆絲隊、高端禮儀隊、文學社、樂隊、醒獅隊、合唱團、五星酒店接待突擊隊、街舞隊、乒乓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校內金牌導游隊;開辦宿舍文化設計及實踐賽、女生節、校園跳蚤市場;評選旅校之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發現之旅導游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項目,以生活化的方式參與其中,參與即學習。在實踐的體驗中內化、感悟,在心靈震撼和矛盾沖突中調整道德意識,使時代發展的主流意識與規范逐漸相融合。
(二)在學生管理中深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將校園與社會、市場、企業深度融合
學校鼓勵和指導學生會自主管理學生的公共活動,選拔高年級骨干學生做班主任助理,在校內養成周管理中引進企業管理模式,指導學生自主管理。如我校籌建的模擬旅行社、廣東修學旅游體驗園(依據AAA景區標準建設)就是為了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管理和服務。讓學生了解、體悟“服務”、“管理”和“職場”,實現職業心理、職業道德與社會和企業融合。
(三)深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
學為人師,德為世范。我們強調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學識之美和人格之美作為學生的示范、引導,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發展和成功作為學生的鼓勵。我們更強調建立正氣之美、和諧之美的校園文化氛圍。正不壓邪、專制粗暴,必然形成學生以邪報邪、粗暴處世的行為方式,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報復母校和社會,畢業一個學生就是培育一份仇恨和報復。而且,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防范這種仇恨和報復的成本很高。這種德育之失敗,在于校園正氣之衰微。從工作人員、教師、管理干部到校領導,從硬件環境、管理風格、制度環境和校園理念,形成一個整體的校園文化氛圍,其實“德育無處不在”。因此,強調校園正氣、和諧,以正氣爭取和諧的思路,是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之有效性的根本。
(四)加強實習、實訓的跟蹤服務,延續職場上的生活化德育理念
職業學校的實訓、實習課是學校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意義重大。實訓、實習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提供了模擬真實工作的場景,搭建了學生與機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企業、學生與社會交流的平臺。在實訓、實習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在實踐中理解什么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受得起表揚”,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在實踐中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人。
(五)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性,培養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中職德育工作的實踐證明,加強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改進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提高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非常關鍵的是每個班主任要成為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要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和藝術素養水平,從而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班主任專業化,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在微觀層面的深化和發展。在學校中,班主任工作不是一項“副業”,也不是誰都能“兼任”或“替代”的。準確地說,班主任是班級建設和學校德育意圖的主要實施者,是班級德育工作的設計師、執行人、經驗提升者,班主任還是學生品質效仿的主要對象,是溝通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的橋梁。優良的校風源自一個個班級的班風,班主任的能力素質水平及由此決定的班級建設管理水平,是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和關鍵。
(六)加強“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體系建設
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應形成合力。學校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最早點;社會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大課堂,可以說三者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社會上,要加大學生維權力度,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時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維護道德新風,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凈化學生成長的環境;學校中,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后進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家庭里,家長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做一個遵紀守法的模范公民,為子女做個好榜樣,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子女健康成長。通過三者相結合的系統教育,可以使學生無論在哪個環境中都時刻接受著法制教育,從而充分發揮三者結合育人的功能。
陶行知先生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同樣,沒有生活做基礎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與德育是一體的,生活是道德賴以生長的根基。作為新時代的旅游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者,面臨著社會在變革、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的時代背景,德才兼備的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回歸生活、尊重生活、感悟生活、實踐生活、感恩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工作模式要求我們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春.挖掘生活中的潛在德育課程[J].考試周刊,2010(31).
[3]王金云.論建構主義的師生角色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4]文藝文.論大學生活化德育模式[J].道德與文明,2006(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吳政,吳娜.學校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J].教學與管理,2011(03).
責任編輯 何麗華 特約編輯 梁定寬
(一)拓寬和深化有興趣、可選擇的、多樣化的校園生活,增加審美體驗
學校的課堂教學采用豐富的形式,有條件的課程爭取采用部分情景教學,角色體驗;走出課堂,以社會和景區作為課堂,變知識認知為審美認同。
新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是德育的開始。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高水平的10天軍訓、成功畢業生發展報告、廣州一日游、學生人人成才路徑演示等活動,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走出來。從新生開始,盡早鼓勵其參與學生干部選舉和競選,給學生積累點滴成功體驗,激勵學生自覺融入德育活動中。在課余生活、日常生活、社團生活、寢室生活、飯堂生活乃至與校園相關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現學生的優勢,鼓勵其依據自身優勢自主選擇參與多樣化的校園生活。旅游職業學校豐富的校園生活,包括開展美女私房菜興趣班、瑜伽班;建立跆拳道隊、葫蘆絲隊、高端禮儀隊、文學社、樂隊、醒獅隊、合唱團、五星酒店接待突擊隊、街舞隊、乒乓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校內金牌導游隊;開辦宿舍文化設計及實踐賽、女生節、校園跳蚤市場;評選旅校之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發現之旅導游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項目,以生活化的方式參與其中,參與即學習。在實踐的體驗中內化、感悟,在心靈震撼和矛盾沖突中調整道德意識,使時代發展的主流意識與規范逐漸相融合。
(二)在學生管理中深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將校園與社會、市場、企業深度融合
學校鼓勵和指導學生會自主管理學生的公共活動,選拔高年級骨干學生做班主任助理,在校內養成周管理中引進企業管理模式,指導學生自主管理。如我校籌建的模擬旅行社、廣東修學旅游體驗園(依據AAA景區標準建設)就是為了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管理和服務。讓學生了解、體悟“服務”、“管理”和“職場”,實現職業心理、職業道德與社會和企業融合。
(三)深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
學為人師,德為世范。我們強調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學識之美和人格之美作為學生的示范、引導,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發展和成功作為學生的鼓勵。我們更強調建立正氣之美、和諧之美的校園文化氛圍。正不壓邪、專制粗暴,必然形成學生以邪報邪、粗暴處世的行為方式,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報復母校和社會,畢業一個學生就是培育一份仇恨和報復。而且,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防范這種仇恨和報復的成本很高。這種德育之失敗,在于校園正氣之衰微。從工作人員、教師、管理干部到校領導,從硬件環境、管理風格、制度環境和校園理念,形成一個整體的校園文化氛圍,其實“德育無處不在”。因此,強調校園正氣、和諧,以正氣爭取和諧的思路,是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之有效性的根本。
(四)加強實習、實訓的跟蹤服務,延續職場上的生活化德育理念
職業學校的實訓、實習課是學校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意義重大。實訓、實習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提供了模擬真實工作的場景,搭建了學生與機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企業、學生與社會交流的平臺。在實訓、實習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在實踐中理解什么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受得起表揚”,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在實踐中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人。
(五)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性,培養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中職德育工作的實踐證明,加強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改進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提高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非常關鍵的是每個班主任要成為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要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和藝術素養水平,從而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班主任專業化,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在微觀層面的深化和發展。在學校中,班主任工作不是一項“副業”,也不是誰都能“兼任”或“替代”的。準確地說,班主任是班級建設和學校德育意圖的主要實施者,是班級德育工作的設計師、執行人、經驗提升者,班主任還是學生品質效仿的主要對象,是溝通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的橋梁。優良的校風源自一個個班級的班風,班主任的能力素質水平及由此決定的班級建設管理水平,是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和關鍵。
(六)加強“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體系建設
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應形成合力。學校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最早點;社會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大課堂,可以說三者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社會上,要加大學生維權力度,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時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維護道德新風,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凈化學生成長的環境;學校中,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后進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家庭里,家長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做一個遵紀守法的模范公民,為子女做個好榜樣,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子女健康成長。通過三者相結合的系統教育,可以使學生無論在哪個環境中都時刻接受著法制教育,從而充分發揮三者結合育人的功能。
陶行知先生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同樣,沒有生活做基礎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與德育是一體的,生活是道德賴以生長的根基。作為新時代的旅游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者,面臨著社會在變革、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的時代背景,德才兼備的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回歸生活、尊重生活、感悟生活、實踐生活、感恩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工作模式要求我們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春.挖掘生活中的潛在德育課程[J].考試周刊,2010(31).
[3]王金云.論建構主義的師生角色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4]文藝文.論大學生活化德育模式[J].道德與文明,2006(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吳政,吳娜.學校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J].教學與管理,2011(03).
責任編輯 何麗華 特約編輯 梁定寬
(一)拓寬和深化有興趣、可選擇的、多樣化的校園生活,增加審美體驗
學校的課堂教學采用豐富的形式,有條件的課程爭取采用部分情景教學,角色體驗;走出課堂,以社會和景區作為課堂,變知識認知為審美認同。
新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是德育的開始。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高水平的10天軍訓、成功畢業生發展報告、廣州一日游、學生人人成才路徑演示等活動,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走出來。從新生開始,盡早鼓勵其參與學生干部選舉和競選,給學生積累點滴成功體驗,激勵學生自覺融入德育活動中。在課余生活、日常生活、社團生活、寢室生活、飯堂生活乃至與校園相關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現學生的優勢,鼓勵其依據自身優勢自主選擇參與多樣化的校園生活。旅游職業學校豐富的校園生活,包括開展美女私房菜興趣班、瑜伽班;建立跆拳道隊、葫蘆絲隊、高端禮儀隊、文學社、樂隊、醒獅隊、合唱團、五星酒店接待突擊隊、街舞隊、乒乓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校內金牌導游隊;開辦宿舍文化設計及實踐賽、女生節、校園跳蚤市場;評選旅校之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發現之旅導游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項目,以生活化的方式參與其中,參與即學習。在實踐的體驗中內化、感悟,在心靈震撼和矛盾沖突中調整道德意識,使時代發展的主流意識與規范逐漸相融合。
(二)在學生管理中深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將校園與社會、市場、企業深度融合
學校鼓勵和指導學生會自主管理學生的公共活動,選拔高年級骨干學生做班主任助理,在校內養成周管理中引進企業管理模式,指導學生自主管理。如我校籌建的模擬旅行社、廣東修學旅游體驗園(依據AAA景區標準建設)就是為了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管理和服務。讓學生了解、體悟“服務”、“管理”和“職場”,實現職業心理、職業道德與社會和企業融合。
(三)深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
學為人師,德為世范。我們強調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學識之美和人格之美作為學生的示范、引導,以教師和管理干部的發展和成功作為學生的鼓勵。我們更強調建立正氣之美、和諧之美的校園文化氛圍。正不壓邪、專制粗暴,必然形成學生以邪報邪、粗暴處世的行為方式,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報復母校和社會,畢業一個學生就是培育一份仇恨和報復。而且,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防范這種仇恨和報復的成本很高。這種德育之失敗,在于校園正氣之衰微。從工作人員、教師、管理干部到校領導,從硬件環境、管理風格、制度環境和校園理念,形成一個整體的校園文化氛圍,其實“德育無處不在”。因此,強調校園正氣、和諧,以正氣爭取和諧的思路,是全環境的美育化德育之有效性的根本。
(四)加強實習、實訓的跟蹤服務,延續職場上的生活化德育理念
職業學校的實訓、實習課是學校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意義重大。實訓、實習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提供了模擬真實工作的場景,搭建了學生與機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企業、學生與社會交流的平臺。在實訓、實習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成果,在實踐中理解什么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受得起表揚”,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在實踐中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人。
(五)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科學性,培養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中職德育工作的實踐證明,加強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改進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提高旅游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非常關鍵的是每個班主任要成為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要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水平和藝術素養水平,從而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班主任專業化,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在微觀層面的深化和發展。在學校中,班主任工作不是一項“副業”,也不是誰都能“兼任”或“替代”的。準確地說,班主任是班級建設和學校德育意圖的主要實施者,是班級德育工作的設計師、執行人、經驗提升者,班主任還是學生品質效仿的主要對象,是溝通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的橋梁。優良的校風源自一個個班級的班風,班主任的能力素質水平及由此決定的班級建設管理水平,是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和關鍵。
(六)加強“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體系建設
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應形成合力。學校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學生法制教育的最早點;社會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大課堂,可以說三者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社會上,要加大學生維權力度,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時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維護道德新風,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凈化學生成長的環境;學校中,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后進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家庭里,家長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做一個遵紀守法的模范公民,為子女做個好榜樣,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子女健康成長。通過三者相結合的系統教育,可以使學生無論在哪個環境中都時刻接受著法制教育,從而充分發揮三者結合育人的功能。
陶行知先生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同樣,沒有生活做基礎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與德育是一體的,生活是道德賴以生長的根基。作為新時代的旅游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者,面臨著社會在變革、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的時代背景,德才兼備的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回歸生活、尊重生活、感悟生活、實踐生活、感恩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工作模式要求我們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春.挖掘生活中的潛在德育課程[J].考試周刊,2010(31).
[3]王金云.論建構主義的師生角色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4]文藝文.論大學生活化德育模式[J].道德與文明,2006(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吳政,吳娜.學校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J].教學與管理,2011(03).
責任編輯 何麗華 特約編輯 梁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