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
一切教學行為都是從教學目標開始的,圍繞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課文《天火之謎》的教學目標,我們幾次調整了教學內容,在不斷舍棄中確定了本課最終的教學內容。下面選取部分教學內容加以評析。
一、基于個人經驗的教學內容確定
《天火之謎》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揭開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和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獻身的事跡對喜歡新奇、冒險故事的小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
基于個人經驗,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了這樣的教學內容:
在第一課時梳理課文的基礎上,第二課時先進入復習:圍繞課題中的“天火”向學生提問,并以“解開天火之謎的富蘭克林是怎樣一個人”這個問題。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探究實驗,品味詞句,感受人物品質。最后拓展延伸,介紹人們對富蘭克林的評價,讓學生談談自己想對富蘭克林說什么,升華人物形象。
從以上教學內容的確定看,教師抓住兩個重要段落的關鍵詞句進行朗讀、感悟。在目標設定中,有“復述課文”這一要求,但只是在作業設計中布置復述,教學過程中沒有具體的環節指導學生復述課文。因此復述這個教學目標雖有設定,但顯然形同虛設。
二、基于深入研讀教材的教學內容確定
初次試教之后,在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提出了兩點新的想法:一是復述課文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在課堂中加入訓練內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讓學生加以深入體會。
二稿中,教師意識到需要引導學生復述“風箏實驗”的過程,在教學完第四自然段以后,加入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重溫這次實驗。這個環節的設定旨在引導學生復述整個風箏實驗的過程,但是因為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很茫然,復述時顯然很困難。可以說,在二稿中,復述的目標雖然設定好了,也執行了,但是學生卻無法完成;另外,雖然關注了課文中的烘托,卻沒有在教學設計中得以落實。
三、基于先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內容確定
小語會會長崔巒要求:“要由分析課文的教學,轉向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因此,我們的教研團隊認識到語文課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習得一種能力,達到語言點和訓練點的完美結合。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要讓學生獲得的語文能力就是復述。因而,此篇教學設計完全被顛覆,教師從頭再來,對三稿的教學內容再次作了大調整。
復習導入板塊:分成兩步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先借助課后習題,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再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整體概括的基礎上切入第二課時的教學,比試教時對“天火”支離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述了富蘭克林做實驗的原因,試教中補充了富蘭克林的有關材料,引導學生去尋找推測的近義詞,并進行比較,理解“難以置信”的意思,想象“透過冷嘲熱諷,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去感受富蘭克林執著的追求,花費的時間很長。三稿將這部分的內容做了縮減,扣住“早就”體會嚴謹,抓住“習慣”感受壓力,感悟“決定”,品讀執著,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以便于將課堂教學重點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是課文的重點,教學內容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用復述來引領整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復述的要點,訓練了復述的能力。與此同時,也發現兩句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復述分為三種:概要性復述、描述性復述、創造性復述。概要性復述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講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描述性復述是以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故事;創造性復述是復述過程中加以想象、加工、進行再創作。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介紹了前兩種復述,讓學生重點學習描述性復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學的開始,教師直切主題,亮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如何把這個實驗講給周圍的人聽。接著,依據文本語言,幫助學生提煉、總結復述的要點。復述的訓練分成三個步驟:
1.梳理層次
教師用這樣的語言引導:要講清實驗過程,必須先理清實驗步驟,請同學們讀讀這一段,風箏實驗一共有幾個步驟(準備風箏——冒險捕捉天電——捉住了天電,實驗成功)。再用一句話講清了風箏實驗的過程,這就是一種復述,叫概要性復述。同時板書,讓學生明白復述首先要做到條理清晰。
2.關注“風箏”
富蘭克林用來做實驗的風箏與我們平常看到的風箏有什么不同?(栓了細鐵絲,線是麻繩,結上絲帶,系著銅鑰匙)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結合課件,出示4個零件,想想分別起什么作用。
對這只風箏的具體描述,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只與眾不同、極其特殊的風箏。通過步步深入的引導,學生憑借多媒體課件上的要點提示,能夠完整復述出風箏的特點。此環節,學生對于描述性復述有了直觀感知,并初步習得復述的本領。
3.實驗過程
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實驗過程最重要,讓學生掌握復述的第二個要點(重點突出),用“比較語段”的方法同時處理了“烘托”和“復述”兩個重要任務。
出示的語段中去掉兩句環境描寫,讓學生了解捕捉天電的過程,抓住“怒發沖冠、用手指靠近、啪、藍色的火花、一陣發麻”等關鍵短語,引導學生體會實驗的危險。
再出示課文中的語段,讓學生比較這兩段話有什么不同,從這兩句話中讀出了什么。風箏的顛簸、搖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氣更凸顯了環境的惡劣,這種描述性的語言也更襯托出實驗的危險和可怕,感受富蘭克林的獻身精神,引導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把捕捉“天火”的過程講清楚。
這個環節最為復雜,因而要抓住課文的語言,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并根據總結出的復述要點,明白具體生動的語言是描述性復述時需要關注的。同時讓學生領會環境的烘托對刻畫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應該說第三稿的教學內容簡潔、高效,充分顯示了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在“用教材教”,幫助學生習得第四自然段復述的方法后,歸納課文三個小標題,引導復述全文,達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效果。
四、結語
基于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磨課,我們對教學目標的制定更準了,教學內容的確定更精了,教學方式的運用更簡了。實現了“美麗轉身”,從“教會知識”轉向了“教會學習”,從“教課文”轉向了“教語文”,從“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了“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草橋實驗小學校)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