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系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以下是一位教師針對第2小節進行的朗讀指導教學。
屏幕出示: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邊的天上才會有幾縷流云。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
師:這段文字非常優美,老師也想配著音樂讀一讀,可以嗎?(播放音樂,教師范讀,學生專注地聽。)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老師讀得好聽嗎?
生:好聽!
師:想知道怎樣才能讀得像老師一樣好聽嗎?
生:想!
師:朗讀時,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比如,加點的詞語要重讀,沒加點的地方要輕一些。第一句要讀慢點兒,四個“一道”要快些。讀“就像……”一句時,語調要上揚。誰能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呢?
(學生1試讀。)
師: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
生2:感情不太到位,加點的詞語讀得有點輕了。
師:那請你來讀一讀好嗎?
(生2比生1讀得音量高,加點詞語讀得重。)
師:讀得真好,很有感情。哪位同學能比他讀得更好呢?
(生3讀時音量更高,更為夸張,讀最后一句時,配合激昂的語調,還加上了有力的手勢。)
師:你的朗讀把作者的感情都表達出來了,真棒!
2.案例二
《九色鹿》系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著重通過角色語言展現人物的品質。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朗讀分工”“自由練讀”“指讀展示”的基礎上,主要針對人物語言進行角色朗讀指導。
師:既然是角色朗讀,就要注意角色的特點,讀出角色說話時不同的語氣、語調。(當學生讀到九色鹿氣憤指責的話語時,屏幕出示:九色鹿非常氣憤,指著調達說:“陛下,您知道嗎?正是這個人,在快要淹死時,我救了他。他發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他竟然見利忘義!您與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師:你讀出了九色鹿的“三分氣憤”,注意一下“正是這個人”“誰知他竟然忘恩負義!”這兩個句子,思考后再讀一讀。
(學生再讀時,語氣有變化,突出了這兩句。)
師:這一次,你讀出了九色鹿的“九分氣憤”。但對國王和調達的語氣都是一樣的氣憤嗎?請再讀!
(學生讀得較為出色。)
師:真了不起!這一次你讀出了“十分氣憤”,有變化才有精彩。氣憤不僅可以用語言表達,還可以用動作表達。誰可以來試一試?
(一生讀到“正是這個人”時,作抬起手指狀。感情表達也較為充分。)
師(微笑):你讀出了“萬分氣憤”,讓我們像他一樣一起來讀,要讀出“萬眾一起憤怒”的氣勢!
二、分析與反思
1.過度干預,讓朗讀丟失“自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教師必然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朗讀指導這一環節喜歡精雕細刻,著意打磨。案例一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本朗讀時,過于突出自身的主導地位,要求學生對自身評價,過分強調字詞朗讀的要求。而評價朗讀的標準主要是看音量高不高,語速有無快慢之分,重音強調是否到位。過分強調已對學生的朗讀形成了“過度干預”,學生眉飛色舞、語氣夸張、矯揉造作的朗讀,是對作品情感理解的缺失甚至錯位,丟失的是學生朗讀時的“自主性”。
2.“智慧理答”,讓朗讀走向“自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新課標在每個學段中都提出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教授曾說:“自然是最高的教學之美。”好的朗讀建立在對作品內容和情感正確理解的基礎之上,是通過運用恰當、自然的語調去朗讀而實現的。案例二中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時,并沒有要求學生過分的夸張,也沒有一味地強調這個詞要重讀,那個詞要輕讀;這里速度要快,那里速度要慢;這句語調要高昂,那句要低沉。而是采用“智慧理答”的方式,通過評定、反饋、激勵、促進的作用,讓學生在體會文本情感的基礎上,一步步引領學生實現角色朗讀時的“自我”展現,實現語氣表達由“三分氣憤”到“萬分氣憤”的“自然”轉變。
一位散文家說:“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常識;不是聰明,也不是經驗;智慧是我們站在知識、常識、聰明和經驗的臺階上,觀察這個世界時所能張開的那雙充滿欣賞和不斷有所發現的眼睛,是眼中這個美麗世界融入我們的心靈時綻放的感悟的花朵。”理答作為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行為,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過度干預”到“智慧理答”是每一位教師在朗讀指導教學實踐中必經的歷程。這是一種生命歷練,也是一種教學境界的提升與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