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軍
儒家傳統思想中,教子之道貴之以德,提出了要先成“人”,才能成“才”。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是中華民族千古不變的準則。為此,我校將“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作為教育原則,自2009年開始,遵循“貼近學習,貼近生活”的原則,圍繞“責任、感恩、習慣、誠信、奉獻”五大主題,堅持做到生活即教育,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品格教育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環境資源
環境資源的建設既是學校文化運作的客觀結果,又表達著學校已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道德風尚,環境文化時時刻刻影響著每一位師生。我校的環境文化建設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走進校園,巍然厚重的校門東側,“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十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便會映入眼簾,彰顯出我校的教育原則。綜合樓前主干道兩邊花壇的綠化圖案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象征著老師們用勤勞的雙手培育著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五棵小樹、五個花團,寓意五育并舉,在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綠色沃土上,同學們如小樹般茁壯成長,學校教育如花團般錦簇芬芳。更值得一提的是分散于校園各處的“成長樹”,他們伴隨著我校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而茁壯成長,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見證了學生的成長,更彰顯了我校“把幼苗培育成參天大樹”的育人宗旨。
我們把對學生的品格教育融入學校的文化空間,引領師生用雙手描繪出校園“文化長廊”這一獨特人文景觀。每個年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校品格教育的五大主題為主要內容,定期辦好文化長廊。三號教學樓的文化長廊以“感恩”為主題,以“感恩父母、感恩祖國、感恩教師、感恩自然”四個層面分樓層展示,墻壁上錯落有致地懸掛著名人小故事、名人名言以及師生書法、繪畫、攝影、征文等作品,使文化長廊“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境界”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教學樓的大門玻璃上,學校的校風、學風、教風醒目可見。學校宣傳欄內展示著小明星的先進事跡,上下樓梯墻上掛有學生優秀作品、安全小衛士、一些安全警示語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學校的每一個班級都粘貼了圖文并茂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班風、班訓、班級口號、光榮榜等。學校還配備了圖書室、音樂室、舞蹈室、科學探究室、微機室等,完善的設施配備為培養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開發校本課程
當前的學校德育,人們往往較多關注其地位的輕重,而較少檢討其操作的合理性與實效性。事實上,目前學校在德育方面存在著很多弊端。第一,在德育目標上,具有明顯趨高特點,無論幼兒園還是高中,很少針對不同年齡特點,將德育目標化作具體的、富有針對性的情感品質和思想道德要求。第二,在德育方式上,往往過于重視“我說你聽,我授你受”的說教方式,而不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煉。第三,在德育主體上,往往過分重視學校和教師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對家庭、社會乃至整個環境育人功能以及學生自我教育功能的開發,有時甚至不自覺地將學校和教師置于與學生和整個環境對立的位置。
為了真正將品格要求內化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結合學情、校情,開發了品格教育校本課程——《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系列叢書,校本課程共6冊,分為“感恩篇、習慣養成篇、誠信篇、責任篇、奉獻篇、實踐活動篇”。該校本課程是在品格教育方面設計的一個系統的課程體系,它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符合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杜威的“兒童發展論”和柯柏格的“道德發展論”。《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校本課程倡導的教學模式,也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育,它通過體驗、辨識、激勵、糾正、實踐、反思等過程,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思改結合;并通過系列拓展活動,使學生具有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在改變我國基礎教育的偏失上是個有益的嘗試。
在每個學期的課程安排上按照“因材施教、橫向聯合、全員參與”的原則,既單獨開設品格教育課程(每周一課時),又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實踐性德育,力求將品格教育做深做細。三月初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三八”婦女節開展孝敬日活動;植樹節開展環保教育活動;清明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六一”兒童節開展少先隊教育活動;九月開展念師恩活動;十月開展愛國教育活動等等。在此基礎上,我校堅持以“生活即教育”為引領,將課程資源不斷擴展,依托當地有力的企業資源,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向社會,為學生品格的全面發展拓寬教育渠道,從社會資源中選擇了敬老院、煙臺民興玻璃廠、煙臺舒馳客車廠、軍用飛機場、民兵訓練基地等作為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們通過實地考察、實踐活動等形式,開闊視野。
三、實施多元評價
每個學生都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不斷成長。這正是我們可以最廣泛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心理根源。我校在評價上嘗試了如下做法:
1.設立“陽光教育——泰邦助學基金”
學校在泰邦地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10萬元的“陽光教育——泰邦助學金”,專門用于對每學年涌現出的優秀教師和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學校用這筆資金對優秀學生和學校在“品格教育系列活動”中涌現出來的“誠信之星”“奉獻之星”“感恩之星”“文明之星”“責任之星”“陽光少年”進行了物質獎勵,從而激勵學生向更好、更優的自己發展。
2.建立班級榮譽欄
學校按《開發區中心中學學生一日常規》的相關要求每日進行檢查監督,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表彰,對表現好的班級在周一升旗儀式時集中表彰,每個班級將獲得的榮譽統一貼在班級榮譽欄內,而各年級中得分最高的班級獲得本月“流動紅旗”,設立“我的班級我驕傲”欄目,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
3.形成“我的足跡——四年影響一生”學生成長檔案
學校制定了《開發區中學“陽光少年”激勵性評價方案》,變傳統的成績報告單為“我的足跡——四年影響一生”月綜合評價制度。評價內容為學生在“感恩”、“責任”“誠信”“習慣”“奉獻”“學習”等方面的表現;評價主體為教師、學生本人、同學、學生家長。根據評價結果,學校通過表彰大會、喜報、校園廣播、校園網站、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對獲獎學生予以表彰和獎勵,積聚正能量,弘揚新風尚,有力地促進了學校良好學風、班風和校風的形成。
經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校的品格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使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不斷地得以豐富、提高和完善,學校的育人水平不斷邁向新的臺階,得到了廣大家長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但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如:如何分年級、分層次來安排教育內容;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很好地滲透品格教育;家長如何在品格教育中達到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學習、交流和探索。
但不論如何,我們將做一名堅定的跋涉者,深入探索學生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徑,不斷優化品格教育的具體方法,努力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實現“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的夢想!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萊陽開發區中心中學)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