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潛能;教學模式;板塊;訓練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45—01
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陣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得到開發,使他們從中終身受益。
一、改變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理念下,必須克服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到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這樣,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取長補短。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的表現。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潛能。
二、設計靈活的板塊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語文教師設計教學過程往往絲絲入扣,環環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從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應該向“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板塊型”教學設計轉變。在教學中可將教學分為若干板塊,每個板塊之間沒有紛繁的頭緒,沒有生硬的環節,板塊之間可以隨機自由調整。這樣有助于課堂的動態生成。如在執教《春》一文時,我根據學情反饋,發現他們對課文內容很熟悉,上課時,我及時作出調整,把“字詞教學”板塊挪后,把“讀通課文,理清脈絡”板塊舍去,直奔重點板塊,進行品讀賞讀的學習。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欣賞課文,品味課文,使他們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
三、設計新的訓練點
這個新是有新意,能夠啟迪新的思維,新的想象,富有誘惑力,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學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筆者在《斑羚飛渡》一文的教學中,嘗試著設計了新的訓練,讓學生與課文之間做了一次情感交流,開啟學生發散思維,打動學生心靈的感觸。
《斑羚飛渡》是一篇極其悲壯感人的散文。我在備課中反復誦讀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種群那種最本質、最原始、最淳樸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動得潸然淚下。鐮刀頭羊、老斑羚那種為了種群的生存,毫不畏懼、甘愿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較圓滿地欣賞了《斑羚飛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嘗試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探討。我給學生布置了書面作業,要求以“這是一次──飛渡”為題,完成一篇課堂隨筆,學生的思維極其活躍,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填寫情況可謂是百花齊放,如“生死抉擇的”、“跨越生死線的”、“超越生命極限的”、“心靈升華的”、“啟示人類的”等等。學生一改往日作文的頭痛畏難,寫起來神采飛揚,妙筆生花。由此看來,學生經過與語文的內在交流后,所產生的豐富的聯想和心靈的震撼,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的最佳表現,是任何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精彩的說教所不及的。
四、倡導學生進行探究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共同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景,激勵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進行扎扎實實地獨立思考學習,獲得獨特感受與體驗。然后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啟發,共同探討,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以此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和習慣,培養他們辨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他們喜歡的方法探究,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去讀文章,并且主動地進行討論交流,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的樂趣。
語文課僅僅靠課本是不行的,必須把書本變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開放必須是有機的、有效的。所謂“有機”就是課外閱讀不僅要與課文相關,而且閱讀是由教師引導、有時間保證,有讀后反饋。所謂“有效”,就是學生進行的課外閱讀確實豐富了對課文作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課內閱讀的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