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婭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心動;行動;眼動;嘴動;手動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55—01
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都得到優化。這樣,學生才能從被動思維變為主動探索。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讓學生“心動”起來
1.要選擇適合學生口味的實踐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如何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才是主要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要從生活中發現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及問題,從而聯系他們的生活經驗提出具有吸引力、適合他們口味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然后再緊扣課題設計情景,把學生引入到研究的問題中,誘發學生“動心”,激發學生愿意參與活動的愿望。如,我班在開展“紙的用途”這一活動時,在課前我讓學生都積極參與了搜集準備相關材料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做介紹時,學生都興趣高漲,氣氛活躍。學生通過分享各自的搜集成果了解了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節約用紙的必要性,這一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2.要讓教學活動直觀形象、變化多樣。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進行實際操作體驗生活,培養其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實踐過程所帶來的喜悅。如,在教學中我經常運用多媒體中直觀形象的圖片及生動形象的畫面等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既學到知識,又體驗到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愛上這門課。
二、讓學生“行動”起來
1.眼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時,必須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要重視對他們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之前,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狀況,并依據教學內容對學生講明觀察的目的和要求。在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時,應注意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在思考中再觀察。在學生觀察之后,教師應及時讓學生講出觀察后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做出觀察小結。因為“觀察是思維的觸覺”,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上關于“春天”的活動時,一般都是教師先用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象然后再上課,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描述憑空想象“春天”,并沒有真正實踐體驗理解“春天”。大自然是個大課堂,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素材。因此,教師在上課前應給學生觀察的機會,應讓他們親自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幫助他們積累素材,豐富生活經驗,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
2.嘴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常常借助語言,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語言表述的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要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說、懂得說,同時也要激發他們敢于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意見的勇氣。因此,要想養成學生說的習慣,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說的機會。既要讓能力強的學生說,也要讓能力一般和能力較差的學生說,通過個人說、小組說、全班說等各種形式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和膽量。對于說得好的學生,教師要予以適當的肯定和表揚,對于說得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要進行必要的鼓勵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少數人說為多數人說,才能把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在課堂上體現出來。
3.手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內容是綜合化的,教師應根據主題的需要,對各學科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在重組中實現“綜合化”。如,在學習“春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語文”為主導學科,引導學生想象春天的景象,然后讓學生通過畫畫來表現對“春天”的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