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

夏至時節,正午時分剛過,在江蘇某地荒無人煙的一片樹叢里,一輛59式坦克在樹叢中若隱若現,一輛改進型96A型坦克在遠處的草叢里埋伏,黑洞洞的炮口悄無聲息地移動著,隨著一聲:開火!一枚125毫米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伴隨著巨大的火光和炮聲從炮口飛出,閃電般擊中了潛伏在樹叢深處的59式坦克!硝煙散去,炮塔正面的彈孔和艙口冒出的火光清楚地顯示:59式坦克已被擊毀!
這只是南京軍區某裝甲團的一次實彈訓練,并不是真的戰爭,但是對于穿甲彈和坦克裝甲來說,這就是一場金屬間的碰撞,一場甲與彈的戰爭,很顯然,在這場戰爭中,穿甲彈獲得了勝利。
不過很多網友對這場勝利不以為然——96坦克是三代坦克,59坦克是二戰后第一代坦克,三代對一代理應“發發洞穿”,96坦克能打穿外軍同代坦克才算真本事。那么,實際情況如何呢?
我軍的新型120毫米滑膛炮所配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7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采用了大長徑比、全鎢合金彈芯、高性能發射藥等新技術,經過了大量的風洞高馬赫空氣動力特征試驗,以及上千發的靶場實彈測試后最終定型,該彈初速高達1750米/秒,千米降速僅為53米/秒。
在試驗中,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穿透了由4塊100毫米厚勻質靶板疊加在一起的重型靶標,以及靶標后放置的6塊10毫米厚的后效靶板,共計460毫米勻質鋼板。在當時這一穿透深度超過了德國最新型號的同口徑脫殼穿甲彈,堪稱世界頂尖水平。在其他測試中,該彈在4000米距離上可以輕易穿透北約三層靶板,完全能夠滿足正面擊毀當時裝備的現役坦克的要求。
在我軍89式自行反坦克炮裝備部隊后,科研人員又對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在1993年國家靶場的測試中,改進過的120毫米穿甲彈在1800米距離上擊穿了530毫米厚的重型靶板,這個深度已經和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的有著“銀彈”之稱M829A1脫殼穿甲彈的2000米/550毫米穿深非常接近,堪稱當時最有威力的坦克殺手。
隨著我國第三代坦克研制項目的啟動,與之配套的125毫米口徑坦克炮及配套彈藥的研制工作于1985年底開始進行,為了穩妥起見,研制過程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坦克炮膛壓保持和120滑相當(或略有提高),保留進一步提升的潛力,使用一期彈藥(全鎢芯)時,2000米可以穿透220毫米/65度的勻質鋼板,并保有近距離擊穿250毫米/60度勻質鋼板的能力。
第二步在本世紀初完成,采用了更新的炮鋼材料和加工工藝,膛壓比上一代125炮提升了30%以上,采用新型彈托材料和靜液擠壓一體成型工藝的鎢合金彈芯的全新穿甲彈之后,我國三代主戰坦克的攻擊能力達到了2000米/650毫米以上,位列世界一線水平。這一代12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是我國96、99系列坦克的主戰用彈。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三代坦克的“甲彈之爭”中,由于復合裝甲技術的突飛猛進,目前勝負天平傾向于裝甲。特別是美國M1A2、英國挑戰者2、我國99A三型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非常大,抗穿能力估計都在700毫米均質鋼裝甲之上,除美軍M829A3外,各國現役穿甲彈都難以擊穿這3款坦克炮塔正面。
由此我國仍繼續發展新型125毫米脫殼穿甲彈,研制工作已接近尾聲,按照設計要求,新型彈藥具備在2500米距離上摧毀任何一型現代坦克的能力。據稱,在某次極限穿深試驗中,該彈還曾創造了接近4位數的侵徹深度,透出一股一覽眾山小的王者霸氣。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裝甲防護技術的日新月異,世界各國的裝甲與反裝甲技術的較量也漸漸的開始白熱化,首先掀起甲彈之爭的就是有著“中東小鋼炮”之稱的以色列。
1982年,以色列和鄰國敘利亞在黎巴嫩地區發生大規模交火,在這次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的大規模較量中,作為蘇軍主力的T72型主戰坦克和裝備最新型M111穿甲彈的以軍梅卡瓦及馬加奇等坦克進行了面對面的作戰,當時的T72被稱為紅色鐵流,其車體和炮塔正面均采用了復合裝甲,是北約的心頭大患。
以軍裝備的M111型脫殼穿甲彈的彈芯,是世界上首個采用超高速旋轉鍛打工藝制造的高密度鎢合金彈芯,其炮口初速1455米/秒,長徑比為12.4,發射膛壓為500Mpa,性能優良。在后來的交火中,M111型穿甲彈在1500米的距離上就穿透了T72坦克的車體正面裝甲,擊毀擊傷多輛T72型坦克,累累戰果讓世界震驚。
M111型穿甲彈在黎巴嫩一戰成名,其優良的性能迅速吸引了北約各國的青睞,德國迅速將M111型穿甲彈技術引進,并隨即生產了國產型號的DM23型,同時在120毫米口徑的L44坦克炮彈藥上也引入了超高速鍛打技術,并生產了出口用的DM33型脫殼穿甲彈。
隨著豹2坦克的不斷發展,DM系列的彈藥也快速發展,從最早的DM13一直發展到最新的DM63,德國人以嚴謹的精神和堅實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現在配備給豹2A7的是DM63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采用了安全性設計的發射藥,配以萊茵金屬出產的最新型L55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650毫米以上厚度的勻質鋼板,具備非常強大的作戰能力。
盡管以色列人創造性地使用了超高速鍛打工藝加工彈芯,但是真正將鎢合金現代加工工藝發揚光大的還是德國人,雖然在美國三代坦克招標中豹2AV未能中標,但是與之配套的RH120-L44坦克炮和DM33型彈藥卻被美國人選中。
美國人在獲得了RH120坦克炮及其彈藥以后,在DM33的基礎上很快改進出了自產的M829型脫殼穿甲彈,該彈采用了貧鈾合金彈芯,對裝甲板有著極強的侵徹作用,在1991的海灣戰爭中,M829A1在遠距離上摧毀了大量的蘇制T72坦克,其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550毫米厚的勻質鋼板,具備摧毀當時絕大部分坦克的能力,無愧于其“銀彈”的稱號。
海灣戰爭結束以后,美軍又對M829A1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于1994年開發了第二代貧鈾合金穿甲彈M829A2,A2比A1型彈加長了彈芯,提高了炮口初速,進一步的提高了穿甲能力,外國文獻稱其1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700毫米以上的勻質鋼板,這在當時是非常恐怖的數據。
現役美軍最強的彈藥當屬第三代貧鈾合金穿甲彈——M829A3。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重型爆炸反應裝甲的大規模出現,讓傳統的脫殼穿甲彈受到了嚴重的挑戰。90年代中期,美軍在測試中發現,M256坦克炮發射的M829A1穿甲彈居然無法有效穿透加掛了俄羅斯K5型爆炸反應裝甲的T72坦克,這使得美國在研制M829A3的時候專門針對爆反裝甲進行了改進。M829A3降低了初速(減緩爆反工作時間和距離),加粗了彈芯直徑,對彈芯進行徑向加強,提高對爆反拋板切割的抗毀傷能力,同時調整了貧鈾合金配方,在較低初速的情況下確保擁有不低于A2型彈的侵徹能力。
改進后的M829A3型貧鈾合金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上能穿透750毫米以上厚度的勻質鋼板,在一些極限試驗中,也多次打出超過900毫米以上的深度,被稱為現役的脫穿之王。
對比國內外,我國現役主力12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甲能力為2000米處可擊穿65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美軍M829A3穿甲彈在同樣距離上卻可擊穿750毫米裝甲,差距還是不小。所以,我國仍需要加快將最新的穿甲彈投入服役,特別是美軍M1A2坦克炮塔正面抗穿能力至少相當于700毫米均質鋼裝甲,我軍坦克目前仍未有“確保擊穿”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