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禾

2014年7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大排量越野車在錫林郭勒盟草原牧區遮擋號牌采風‘拍馬”一事。按照自治區黨委的要求,自治區紀委迅速派出調查組,會同當地紀委對報道中反映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目前,大部分事實已調查清楚。
不知從何時開始,“正在調查” 成為官方應對輿論監督的萬能回復。面對“拍馬”風波,公眾好不容易越過了“正在調查”一座山,迎來了如今調查結論的公布,然而沒想到迎面而來的,卻是一模一樣的另一座山。
細看調查內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關于攝影大賽的基本介紹??陀^來講,先簡要介紹下活動基本情況并無不妥,然而當讀完全部內容時,才發現這一簡介,“一不小心”就用去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再細品其中的用語:某領導親臨、某部門肯定、某單位支持、某群眾喜愛等,這不就是活生生的自我宣傳推廣材料嗎?而且連現場報道的媒體都一個不少列了出來,無不顯示著活動的“正規性”。不過,調查部門似乎搞忘了,什么叫“避實就虛”,公眾還是懂的。
接下來終于說到了大家關心的車子問題?!?輛大排量越野車中,2輛為自治區政協公務用車,1輛為西烏旗政府接待用車”。先不說“區政協公務用車”是干嘛的,“政府接待用車”又為何物?筆者只記得《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規定取消一般公務用車,難道接待用車“不一般”?這些公務車輛是如何配置與管理的,答案:仍在調查。
最引人關注的遮擋號牌一事,也被“公安機關正在深入調查”輕描淡寫帶過。要弄清楚誰駕駛、為何遮擋有多大的調查難度?這是在表示此類調查是公安機關的事、與紀委無關,還是暗示公安機關辦事效率太低?
五天時間,就“調查”出了活動簡介,數清了公車數量,而這些居然還被冠以“大部分事實”的名頭,有關部門的“調查”水平確實不一般。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答案,都去哪兒了?
究竟是私用還是公用,其實僅從遮擋號牌的角度看,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然而,對深諳官場規則的人來說,事實雖簡單,但卻不能有啥說啥,畢竟關系到官員個人的政治生命。但又不可能說啥事都沒,于是,在“調查期間”,某些主角官員想必不會忘記“活動活動”,力圖實現調查結論與處理意見對自身影響的最小化。而為這些“活動”充當擋箭牌的,恰巧就是“正在調查”。
一次次的“正在調查”,往往遮住的是對公眾參與監督的怯弱,隱藏的是官官之間利益的博弈,代表的是情與理矛盾的妥協。因此,“正在調查”常常沒有下文,而“爛尾”也就不難理解。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就“拍馬”的“深入調查”能有一個合理的下文,因為民眾的信心再也受不起“爛尾”的打擊。
摘編自網易評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