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田野調查法,通過全方位對少數民族體育元素的研究,提出了少數民族體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原則與運作模式。
[關鍵詞]體育教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元素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007-03一、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概況及所常用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原本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門課程,卻與大眾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與學生“健康第一、終生鍛煉”相悖的舊的教學模式。建國以來,我國的體育教學就是競技體育教學。雖然國家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但對學生的要求與成績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按照競技體育的標準提出來的,這使得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運動成績的好與壞,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同時,由于過于刻板地追求每節課完整的教學結構(實行“三部曲”: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永恒不變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被限于條框之中,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對體育課的興趣。
二、體育元素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界定及特征
體育元素泛指一切可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載入的與體育相關的物質層面的靜態實體所形成的體育氛圍、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和由各種體育行為所構成的動態體育人文景觀。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是中國體育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厚重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其內容豐富多彩,項目流派繁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多數項目都是以有氧運動為主,修身養性、調整心理,同時能培養人高尚的情操、愉悅身心,符合當代人的健康意識與要求。
(一)健身與娛樂是其基本特征
據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常重視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眾多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都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其項目分為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這些項目各具特色,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不論如何,在其各自的運動方式中,都有一定的運動量,身體承受或大或小的運動負荷,因此,它能有效地提高人的體質,達到健身健體的目的。同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形式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以自娛自樂、游戲、消遣、休閑為特征,吸引著廣大人民群眾熱情參與。民族傳統文化寓于體育活動之中,使民族體育具有鮮明的娛樂性。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種種演變,但它始終保留著鮮明的娛樂性與健身性,這也正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命力所在。
(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氣候、雨量、山川、河湖等自然因素構成了一個地方的地域環境,地域環境是一個民族長期繁衍生息的空間條件。各地區少數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影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念的作用下,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如壯族的三人板鞋競技、蒙古族的賽馬、侗族的搶花炮、朝鮮族的蕩秋千等,無不打上不同地理環境下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烙印。這些生產、生活方式的表演項目,充分體現了該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華。
(三)具有廣泛群眾性和社會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反映了各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生活特征,體現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準。同時,它給人們身體和精神帶來雙重享受,是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的最直接的體現。它常常與節慶婚嫁、宗教等民俗活動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凝心聚力的獨特作用和健身功能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認知,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其活動方式簡便易行,許多項目不受場地、器材,不受年齡、性別、體質條件的限制,技術要求不高,運動強度易于控制,廣大群眾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鍛煉,加強了各民族人際間的交往,強化了民族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也延續了少數民族族傳統文化。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運作模式的基本原則
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歷史的發展要求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
(一)繼承與發展的原則
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有時代的印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亦是如此,其中既有精華,也有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糟粕部分。因此,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引入高校課堂,繼承與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精神原則,對精華部分,我們要義不容辭地傳承下去,如果不繼承,發展就無從談起。
(二)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體育元素時,必須以學生為本,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養成“終身體育” 的習慣,確定為課程的重要內容,緊扣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充分挖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含量,以此提高學生的民族體育文化素養。同時,營造具有歸屬感和舒適感的民族體育文化氛圍,引導學生熱愛民族體育運動,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項民族體育活動,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
(三)多樣性原則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富有魅力和活力。可以根據地域、氣候條件、學生特點、本校場館設施等具體情況,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做到形式更加新穎,方法富于變化,途徑多種多樣,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同時,應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主旋律。當前學校體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大力推進全國億萬學生的“陽光體育運動”。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必須圍繞增強學生體質為中心任務來展開,使融入少數民族體育元素的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新穎性、實效性。
(四)適應性原則
將少數民族體育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不能違背學生的身心發展基本規律,要更多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及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相互適應的能力,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
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運作模式
(一)沙龍模式
“沙龍” 原為意大利語, 原意為大客廳,17世紀進入法國后引申為貴婦人在客廳接待名流或學者的聚會。到了今天,沙龍是大學生們最熟悉、最易于接受、最喜歡的交友、聚會、交流的形式。沙龍模式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時間以晚上為主,不影響學生的上課時間;人數不多,大家可以自愿結合,三三兩兩,一個小圈子,自由談論,各抒己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內涵豐厚,上下五千年,縱橫八千里,都可以是沙龍的主題。以武術為例,武術方面的知識如套路、器械、服裝、徑略、門派等;精神修養方面的如武德教育,強調習武人“習武先習德、寬容謙和、不凌弱逞強”的思想教育等。大學生們通過沙龍,能領略到少數民族體育元素的博大精深,培養愛國熱情,了解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學會修身養性,提升個人文化素養。
(二)俱樂部教學模式
俱樂部的活動性質與組織形式,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和娛樂性。該模式是以俱樂部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教學內容分配上,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其他體育項目一起進行編排,分為基礎班、提高班等,進行分層次教學。同時,可以開設理論課,使學生在俱樂部教學中,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較全面的認識,直至精通一至兩項。在課程安排上,學生在一周固定的上課時間內均可選課,直到修完該課程的學分。
(三)社團模式
社團是具有不同愛好、不同氣質的學生為了豐富課外生活,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而組成的團體。體育社團是大學校園中最活躍的學生社團,具有公開化、群體參與性高的特點,組織比較靈活,形式變化多樣,為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在政策、經費、場地上給予大力支持,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納入社團活動,鼓勵社團開展體現時代性、富有趣味性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比如,成立舞獅、舞龍體育社團、武術社團、賽龍舟社團、搶花炮社團、民族舞社團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社團。教學部選派教師進行指導,培養體育骨干和體育積極分子,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積極、有序地開展,使這些少數民族體育社團開展活動常規化,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打造學校特色。
(四)民族體育文化節模式
在校園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能活躍校園文化生活,還可以讓學生在娛樂中增進彼此的相互了解,增強民族意識及民族凝聚力。可以遵循各地少數民族的習俗、節日的時間,恰當安排民族體育文化節。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侗族的“搶花炮”、苗族的蘆笙踩堂、彝族的火把節等,通過民族體育文化節,營造朝氣蓬勃、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體現全民健身精神。
(五)節慶競賽模式
開展節慶競賽活動不僅是少數民族體育元素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切入點,也是全校師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催化劑。形成主題鮮明的、定期的、有規律的、有特色的節慶競賽,對營造活躍的體育文化氛圍,推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節慶競賽可以是多層次的,即校級競賽、院級競賽、系級競賽、年級競賽。第一層次是校級競賽,是由學校體育教學部組織的全校性的大型賽事,如搶花炮、板鞋競速、舞龍、舞獅、武術等;第二層次是院級競賽,是由院團委、學生會、體育社團組織的賽事,如拋繡球、跳竹杠、射弩、蘆笙踩堂、武術等;系級、年級這兩級賽事,則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如民族體育游戲趣味賽、民族體育活動對抗賽、友誼賽、邀請賽等,以此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
五、結束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體育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融入當代高校體育教學,不僅優化、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還可以使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實際的鍛煉項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鍛煉的思想,養成積極參與鍛煉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許中華(導師:楊永亮).廣西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及其發展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2]姜蘭瓊.高職院校體育課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4):25.
[3]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體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15.
[4]王琳.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0(5).
[5]鄭婕,齊云飛.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體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87-88.
[6]胡永紅.論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以韶關學院為例[J].運動,2011(8):20.
[7]陸世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西部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探析[J].學術論壇,2013(4):10.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