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趙 李朝奎 陳新保 全斌
[摘要]互動式教學是國內外高校課堂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教學效果值得充分肯定。但對于高校本科基礎理論課程教學而言,真正的互動式教學不應僅停留在授課過程中,而應該從源頭上追溯到互動式教學大綱上。現有互動式教學具有局限性,應立足于構建互動型課程教學大綱,推進互動式教學的理念,在師生共同設計互動型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全方位保證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師生互動,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互動型教學大綱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133-03互動式教學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從師生對話逐步過渡為生生對話的教學過程。它倡導的是一種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的教學,其目的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實現課堂教學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與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相比,互動式教學無疑一改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為教師引導下的多向交流,形成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對話、情感互動、“教學相長”的繁榮局面。然而,總結目前高校互動式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發現大多數“互動式教學”仍停留在課堂問答、啟發式教學、布置思考題和課堂探討等方面,僅限于探討“如何在課外布置研究課題,如何在課堂上進行設疑、解答,引發學生討論,激發學生思維、興趣、糾錯”等,對互動式教學的組織方法研究較少,基本上未涉及深層次的實踐和研究,導致實施效果不甚理想,缺乏普及推廣的可行性。因此,嚴格說來,目前的互動式教學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充其量只是一種“封閉性”的互動式教學。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動式教學沒有始于以學生為本、具有“契約”機制的互動式教學大綱。
一、現有互動式教學的局限性
(一)互動的內容僵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大綱的主體“人”在改變,社會對主體“人”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新思想和新觀念層出不窮,傳統的互動式教學已不能適應當前的課堂要求。盡管現有的互動式教學也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演講辯論、小組學習等師生互動環節,但就其內容而言只是既定大綱的展開,課堂上并未出現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高校教學大綱往往是一人編寫、多年未改和沿襲使用,教學活動的另一主體“學生”卻很少有機會能見到教學大綱,更談不上參與大綱的起草以及將他們對課程的需求和建議編入大綱,從而導致大綱內容相對封閉和陳舊,教學內容僵化,使得互動式教學不能很好地發揮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大綱本身的開放性是本,教學方式的開放性是標。如果一切開放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只是在為一個封閉的、一成不變的既定教學大綱服務,那就仍然是治標不治本,其結果是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學生無法真正成為課堂的學習主體。因此,教學方式的開放和互動歸根結底要求大綱本身的開放和互動,這就要求教師在編訂和執行課程大綱時,應當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自己參與大綱的設計,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程中的活動和任務,從源頭上營造一種開放和互動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互動的時間和人數有限
互動式教學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并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系統的思維訓練和探究學習的樂趣。但由于教學資源的有限性,現有的互動式教學往往存在人次上的局限,參與互動的學生太少,互動的僅是少數幾個經常發言的學生,對于不發言或發言較少的學生,教師缺乏積極的引導;而對于發言次數過多或發言時間過長的學生,教師又不敢及時加以限制。這就容易造成互動范圍狹小,并有可能導致一個班的學生在課堂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上出現分化,尖子生愈發積極,落后生愈發消極。不僅如此,即便是小班制授課,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按照“提問→解答→反饋→修正”的完整環節進行互動的時間也是極其有限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是應該多鼓勵那些思維比較積極、見解比較獨特的學生發言,還是應該多照顧那些思而不得、有待點撥的學生呢?在這個兩難的選擇面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科學地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既讓我們能保護那些積極發言者的熱情,又能兼顧那些不愿主動發言者的學習興趣。否則,互動式教學非但不能讓學生撞擊出思維的火花,真正起到促進整個班級學習氛圍的作用,而且還可能會使班上的學生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成為課堂發言的少數主力,要么變成沉默的大多數。可見,互動式教學的關鍵并不是由少數學生帶動的熱烈課堂氣氛,而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我的課程我做主”,和教師一樣成為教學大綱的討論者和編訂者,從大綱這個源頭的互動性出發去創造更有意義的師生互動環境,制訂出一套符合學生意愿的教學大綱。
(三)互動的深度不夠
互動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情感互動,而非簡單的你問我答。由于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對學生缺乏挑戰性和探究的價值,或者由于有的教師沒讓學生圍繞相關主題進行資料準備和獨立思考,互動時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要么無益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要么流于表面,學生只能說一些幼稚、膚淺的感受,很難達到真正深入探討問題的效果,甚至有時還會在枝節問題上過多糾纏,反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核心和本質。由于互動式教學涉及的信息豐富多彩,涉及的知識背景極其復雜,如何在抽象、復雜、難理解的授課內容中尋找到師生可以相互溝通的那個“原點”,就成為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根本前提。而作為多年從事科研工作、被學校硬性科研指標搞得疲于奔命的教師來說,畢竟很難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入門者最感困惑和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采用互動式教學的關鍵就在于,一方面教師要大幅度增加在教學方面的時間、精力投入,詳盡設計學生在課程大綱中的活動和任務;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應該只參與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更應參與課程大綱本身的設計。如果事先不在大綱形成的過程中進行師生互動,那么課堂上的互動最終也只是讓學生的頭腦成為教師門戶之見的跑馬場而已。
二、立足互動型教學大綱,推進互動式教學
(一)引導學生廣泛參與
教學活動是由“教”和“學”兩個部分組成的,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程教學大綱的編訂和執行方面具有與教師平等的地位。因此,高校在編訂課程教學大綱時,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參與大綱的制訂工作,選取自身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而教師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應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和理由,尊重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然后再進行因勢利導的分析與指引。在大綱執行過程中,如果需要對大綱進行變更,也必須征得多數學生的同意。由于互動型教學大綱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求和意愿,包含了學生的經驗和情感,從而使制訂的大綱不但不會破壞教學體系的完整性,而且還能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的放矢,充分發揮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正是因為這份互動式教學大綱本身就是從學生的問題出發來設計的,所以教學中所解答的都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堂氣氛自然就會顯得活躍,師生間的互動也就水到渠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是這個道理。
(二)教學前的共同準備
為有效實施互動式教學,師生雙方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互動式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在課前對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取舍、啟發式問題的構思與課程中的活動安排等進行精心設計,并將教學大綱提前發放于每一位學生,在第一次課上逐條解釋和互動討論,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種將互動式教學大綱在課堂教學前提供給學生的做法,不但有利于他們更全面地了解本課程內容和相關的任務活動以及各自承擔的角色,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有準備來上課的習慣。由于學生對每次上課的主題、內容要求都非常明確,所以他們在每次課前都認真準備(如閱讀、查閱相關的參考文獻或專著),深入思考,以確保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參與到課堂互動環節中來,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并在課堂最后根據教學大綱中自己未掌握的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避免了學生未經思索造成提問水準參差不齊的局面。眾所周知,一個高水平的問題的提出往往是要經過一個思索和反思的過程,而并不一定在課堂互動的短時間內就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編訂課程大綱時要充分準備,除在大綱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進度外,重點還要周密設計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活動、任務和責任,如在“學生責任”欄中規定學生課前應準備的參考書與文獻、課中應參與的活動以及課后要做的調查等。正是由于互動型教學大綱的準備過程使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都是有備而來,并且做到了對學生一視同仁,將課前參與和課堂參與結合起來,從而使師生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達到促進整個班級學生共同成長之目的。
(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互動型教學大綱
從發展的觀點看,事物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因此,由師生共同參與生成的互動型課程教學大綱也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課教師的變更等而相應的變動,即使是同一位教師在不同學期上同一門課程,也應要求教師每學期編制新的教學大綱。如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對學生提交上來的問題進行辨析與綜合,參照學生的意見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進度,并且結合自己的觀點對學生的建議進行篩選和點評,讓整個班級能夠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形成初步的互動型教學大綱。在授課結束后,還可以由參與制訂教學大綱的學生進一步反思整個授課過程,讓事先形成的互動型教學大綱經受更多學生的檢驗,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或建議進行反復修改,直至制訂出一套符合學生要求、成為師生間進行課程教學安排的“合同”,并且允許學生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繼續提出改進意見,真正將制訂大綱的過程變成一個開放的互動過程,即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都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讓他們感覺到“我的課程我做主”,又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認真分析這些觀點和想法,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細節的方方面面,從而有的放矢地使教學大綱得以完善,與時俱進。
三、結語
傳統的互動式教學并不是高校課堂最科學、最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圍繞提高學生能力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向構建始于“以學生為本”的互動型教學大綱,使其在接受大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斷的提升,從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課程教學方式具有設計性和創新性,最終完善和推廣互動式教學,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德興,譚羽非.“交流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
[2]夏京文.大學互動式教學的實施方法、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網絡財富,2008(8).
[3]畢胭.設計課堂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初步探討[J].科教文匯,2013(2).
[4]任紅杰.關于高校互動式教學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7(5).
[5]高新華.高校課程教學大綱的法學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3(1).
[6]賴紹聰,華洪.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改革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3(1).
[7]梁艷艷.立足“人本位”精神,加強高校教學大綱的“契約”作用[J].臺州學院學報,2012(2).
[8]樊萱.借鑒美式教學大綱,創新我國高校課程教學大綱[J].科教文匯,2011(6).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