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
[摘要]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內涵,對《金融工程》課程的特點以及其與建構主義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采用建構主義思想構建多種模式相結合課程教學模式,不同類別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借助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內容來說明教學模式的選擇與使用。《金融工程》的教學模式仍面臨著新的挑戰,其教學方式需要進一步開放,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多變的金融市場,故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還需結合現實狀況,不斷完善和改進。
[關鍵詞]金融工程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128-03《金融工程》是基于金融創新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帶動了金融科學的快速發展,壯大了金融市場,提高了金融效率;《金融工程》作為一門課程,在金融相關專業頗受重視,均將其列為主干課程。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因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制約和教材編寫的引導,有效性欠佳,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操作能力的發展受限,違背了課程教學的初衷,故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但由于是新學科、新課程,已有教學改革研究偏少,因此本文擬借助當代教育理論,對金融數學的教學模式進行初探。從心理、教育、技術、文化以及學生發展等角度看,建構主義適合目前倡導的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教學需要。同時當前比較認同的學習理論的情境、建構、專注、能力和共同體五大當代學習理論的要素中,[3]建構主義也具有代表性,其有效性得到了肯定。因此,本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以學生學習為重點,擬從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情境等方面,嘗試探索“以學定教”金融工程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工程》的教學質量。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的理解
建構主義思想源于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等,強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肯定了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課堂教學形式和現代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教育改革重視建構主義,以學習者從被動型學習變為投入型學習,讓其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學習任務為核心。[5]其焦點在于關注理解和意義制定,而不是知識的本身,關注知識建構,而不是知識的傳授;關注社會的互動,而不是行為方面。[6]同時,鐘志賢教授認為,建構主義學習觀包括學習是知識的建構、知識的社會協商、交互和實踐的產物、質疑探究的過程、真實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的過程。[3]可見,建構主義學習觀對知識獲得過程進行了動態的解釋。
首先,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相對的、動態的知識,離不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構主義中的知識不是絕對的、靜態的知識,師生間不能像傳遞物品一樣傳遞信息。對于動態的知識,學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經歷和體驗主動建構,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或知識體系,以豐富和加強已有的知識內容、思維方式或行為,即皮亞杰認識論中的“同化”。同時,當新知識和已有認知產生沖突與矛盾時,應主動調整或改變原有的認知方式或行為,以適應新的知識需要,形成新的知識或思維,即皮亞杰認識論中的“順從”。由此可見,學生知識的學習是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尋找新的平衡的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第二,學生是處于動態的建構中,建構強調學習活動及情境的真實性,這決定了學生的建構情境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學生正是處于對真理的渴求而主動積極學習,面對矛盾進行質疑、探索,最后建構而獲得知識或者潛移默化為緘默知識,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同時,學生在其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時刻都在接受來自社會、教師以及同學的影響,整個建構過程也是不可預測的動態過程。第三,整個學習過程是動態的。知識是動態的表明知識具有主體認識的能動性,表明知識的積累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還強調診斷和反思,因此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通過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地改變學習過程的原有軌跡,維持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生成與變化。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建構主義學習觀
(一)教學模式構建的背景分析
《金融工程》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來源于該課程和同類課程的差異,其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不能和其他課程采用同樣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性質和要求來看,該課程具有金融學、工程學、數學、管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性,運用了工程技術的方法(數學建模、數值計算、網絡圖解、仿真模擬等)來設計、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創造性地解決金融問題, 要求學生能夠創造性地研發、設計和運用金融工具和金融策略,采用金融定量理論和方法來解決金融市場財務問題。課程知識內容實用性強,廣泛運用于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大型企業公司的財務管理,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高,單純的理論教學不能滿足應用的需要,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尤其重要。從課程的內容來看,《金融工程》主要包括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與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具體涉及期權、期貨、證券等主要衍生金融產品定價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利用衍生金融產品進行套期保值和套利的理論與策略;風險識別、衡量和管理的常用方法;數值模型與仿真在投資收益中的運用等。這些內容都涉及具體的運用情境,教師的單純講授與傳統課堂的師生互動都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教學模式構建的啟示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觀中學生學習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結合《金融工程》課程特點,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應立足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體現一種新的課堂形式和課堂氛圍。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教學要素中的教學內容、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要素的改變都有較強的指導性。具體如下:變靜態的教學內容為動態的教學內容,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動態的,教師應充分肯定知識的建構性,結合社會的需要更新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置于社會的情境之中,同時關注將學生認知和建構的獨特性,采取多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改變現有的師生角色和師生關系。教師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建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也應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角色,變成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索建構,師生之間是合作交流的對象與伙伴,摒棄教師就是權威,教師就是主宰的觀念,師生平等而友好,共同探討問題;教學方法中采用變化的教學方法,既滿足學生不同智能組合的需要,同時也能延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和交流環境幫助學生建構;在教學評價中,充分關注學生的自評,讓學生在自我診斷中反思和提高,完成真正的建構。
三、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教學模式的構建流程
有效的教學模式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模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離不開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故在教學模式構建中,需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選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并進行實踐,根據實踐的效果進行反思、修訂及完善,其構建流程見圖1。構建的教學模式進一步適用于相關的教學內容驗證和深化,促進學生發展。
■
圖1模式構建流程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步驟
1.學生基礎與教學分析
《金融工程》課程面對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數學的運算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因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同時,受到社會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習和升學聯系在一起,對大學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適應性差,學習的投入度不高,大多數學生疲于參加大學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或者社交活動,未能處理好學習和課余生活的關系,對上課偏好有趣的實用的上課形式。從教學安排來看,《金融工程》是繼《西方經濟學》、《金融學》、《概率統計》、《數學分析》、《微分方程》等基礎課程的后續課程;從課程教學內容來看,《金融工程》中的投資、無套利定價、風險管理以及期權期貨、產品定價內容需要的就是金融學和數學的融合與交叉部分知識,學生若能夠深入掌握其中的技能則有利于就業。由此看來,教學模式構建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偏好——有趣而實用,以就業作為外在驅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建構,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喚醒學生的學習能力。
2. 基于教學實際構建教學模式
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教學分析,教學模式的構建立足于建構主義的動態要求,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評價等主要環節出發構建。
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并進行歸類分析。參照教材內容,結合《金融工程》的課程體系,注重知識體系中的基礎內容和工具性作用,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幫助學生厘清各教學內容的關系,幫助學生進一步建構,打破固定的教學章節,將教學內容板塊化,把教材中較多的章節歸納為三個板塊,分別為基礎知識原理板塊(板塊一)、金融衍生產品板塊(板塊二)和綜合案例分析板塊(板塊三)。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將現代金融的核心問題、《金融工程》及其發展背景、研究內容,《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方法概述以及風險管理、無套利定價、金融產品創新原理等并入板塊一;板塊二包括:遠期、期貨、互換及其應用和期權定價理論、方法與應用兩個主要內容,涉及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產品基本知識、遠期交易、期貨交易和金融互換的基本技術、期權定價、期權平價、復合期權、期權在風險管理中的運用等;板塊三包括:分析全球金融市場基本狀況,運用金融風險管理、產品套利、產品定價方法分析實際問題以及利用金融創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豐富教學手段,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對于板塊一,由于內容的理論性強、信息量大,操作相對較弱,在教學方法選用上采用講解為主的師生對話互動式,這種方法既有利于快速傳達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同時也避免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為后面課程的核心內容學習打下基礎。此板塊的評價方式宜采用口述或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評價。對于板塊二,涉及具體的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和運用,這部分內容是課程的關鍵內容,學生如果能結合其中之一進行深入學習是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滿足社會需求的。故此部分教學方式選擇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上課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的生成、解決與建構,借助機房的有利環境,采用探究式、發現式、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扮演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幫助者,對于給定的問題,教師先介紹可能會運用到的知識,學生通過金融軟件和數學軟件先自己解決,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和解決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教師給予指導和解決,最后由學生總結出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再進行概括和強調。教學評價時,對于隨機給定的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根據學生完成的時間和效果進行評價。板塊三屬于知識綜合運用的范疇,這個板塊主要是結合現實的金融問題進行模擬演練,用學生分組共同完成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師給定案例情境,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金融交易,通過模擬股票投資、期權期貨交易等,幫助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同時從校外邀請相應的工作人員參與課堂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評價中,可采用金融交易模擬競賽的方式,評價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及深度。
上述可知,對不同的板塊內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具體的教學模式如表1。由表1可看出,在保證傳統講授法對知識快速傳達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動態生成,對于給定教學內容,根據內容特征選定教學模式和學生情況安排教學進度,以達到學生對知識理解、建構與內化,并進一步運用于實踐中,去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
表1 教學模式的選用
■
四、 結語
《金融工程》教學模式立足于建構主義學習觀,考慮了課程的動態性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參與度為目的,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從目前社會對金融人才的需求來看,《金融工程》的教學模式仍面臨著新的挑戰,其教學方式需要進一步開放,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多變的金融市場,故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還需結合現實狀況,不斷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尹哲,李愷. 論《金融工程》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 [J]. 大學教育,2013(7):114-115.
[2]鄒曉峰. 《金融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12(6):78.
[3]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34-139.
[4]危慧惠. 建構主義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學中的運用[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06(4):50-51.
[5]Jonassen D. The Vain Quest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Learning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43):6.
[6]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8.
[7]周復之.金融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1.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