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亞曼
摘 要:面對低年級學生,該怎樣讓他們喜歡上課堂,愛上很多人認為枯燥的語文課?把音樂融入語文文本,為每一篇課文找一首與之相配的音樂,讓文本為旋律填詞,讓音樂為文本譜曲。音樂,在語文課堂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音樂讓學生愛上了文本,音樂讓學生體會到了文本的意境,音樂讓孩子體驗到了文本的情感,音樂讓學生的朗讀韻味十足。讓音樂徜徉在語文課堂吧,它能讓課堂充滿藝術的氣息,它會讓課堂更具有情感的活力。
關鍵詞:音樂;文本;朗讀;情感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音樂是思維者的聲音。”是啊,當我們心情煩躁時,聽一段舒緩的古典音樂,能讓我們漂浮的心漸漸平靜;當我們痛苦失落時,一段歡快的舞曲,或許會讓我們嫣然一笑;當我們幸福喜悅時,一段與之相配的音樂,無疑是錦上添花。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在追求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體驗作者的感受,能與文本產生共鳴,最后將情感內化,讓每個學生都具有豐富的情感。于是,我嘗試著用音樂去喚起學生的情感,讓音樂在語文課堂上流淌。雖然實驗只進行了一年,我卻發現了音樂在語文課堂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一、音樂讓學生體會文本的意境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現在上語文課,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幾個生字,背誦幾篇課文,而是要以文本為載體,借助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真正領悟文本的意境,理解文本的意思。可是對低年級段學生來說,閱讀教學不能太深奧,詞語解釋根本聽不懂。這該怎么辦呢?其實新課程語文課文的編排,都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而很多主題,都可以找到相應的音樂與之匹配,這些音樂通過美妙的旋律和優美的歌詞,解釋了這些主題,我們完全可以拿來,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服務。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看電視》時,學生對課文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是兒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可是讓他們說說家里看電視藏著的奧秘,一些學生就不太理解了。一些早期閱讀做得好的學生,說出了“愛”的秘密。可是我感覺是不夠的,我希望通過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家人間的互相理解、忍讓、關愛,從而讓學生體會“愛”的真諦。這是一個很深層次的教學任務,如果單純靠我們教師去講,肯定不行。我找了許久,終于找到了《我的家庭真可愛》的MP3。在教學的高潮處,我問學生:“你覺得什么樣的家庭才讓你感覺幸福呢?”學生各抒己見,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要愛家人。末了,我小結說:“看電視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要做起來卻很不容易,這里有愛、有理解、有忍讓,只有擁有這些的家庭,才是一個美好的家。下面我們就來聽一位同學是怎樣描述他的家庭的。”我播放了音樂,由于沒有畫面,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我的家庭真可愛,美麗清潔又安康。姐妹兄弟都和氣……雖然沒有桃花源……雖然沒有大洋房,冬天溫暖夏天涼……”聽完后,我問學生:“為什么這樣一個普通的家,會讓這個孩子那么喜歡,它到底可愛在哪里?”學生結合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了感想,掏出了心里話。一首很簡短的歌,由于旋律舒緩而溫馨,與課文《看電視》極其吻合,便把學生帶到了那個意境,也讓他們明白:“愛和理解是維系家庭的紐帶!”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我發現,只要找到音樂和文本的契合點,做好適當的引導,就能借助音樂的力量,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意境。
二、音樂讓學生體驗文本的情感
語文教學,更多時候是情感的教學,因為作者借助文本,把自己的感受抒發,或悲傷、或喜悅、或興奮、或感慨,要想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就必須使用一些教學手段,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例如《假如》這篇課文,當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并不是像許多教師那樣馬上讓學生仿寫。而是加了一個中間環節:欣賞MV。我播放了很多歌曲,比如《愛的奉獻》《讓世界充滿愛》以及邁克爾杰克遜的《拯救地球》……邊播放,邊說一些畫外音:“在我們幸福生活的同時,有很多和我們一樣的孩子正承受不幸,有的因為家庭貧困失去了上學的機會,有的因為戰爭的破壞流離失所……”很多學生在欣賞MV時哭了,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很多人正遭受不幸,需要我們無私的幫助。于是他們用稚嫩的手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間間溫暖的教室,讓那些失學的孩子,能和我們一樣讀書寫字,和我們一樣沐浴在知識的陽光下。”“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瓶神奇的藥水,喝了它,所有的疾病都能遠離,讓它帶給大家健康和幸福。”“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許多顆善良的心,移植給那些正在打仗的將軍和戰士,讓他們聽到孩子痛苦的哭泣,還我們一個和平的地球。”……如果沒有音樂的感染,我相信,孩子絕不能把別人的痛苦體會得那么深刻,絕不能寫下那么感人至深的文字。
羅杰諾斯說過:“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在文學的世界里,因為有了音樂的幫助,學生善良的天性被激發出來,他們會帶著情感去對待自己讀的每一篇文章,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音樂讓學生的朗讀更具有韻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朗讀的要求非常明確,特別是對低年級段,是朗讀的起步階段,這時期的朗讀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對高段的朗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可是低年級段的學生普遍比較浮躁,很難靜下心來真正讀出文章的情感。這時,音樂的輔助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一年級語文下冊《柳樹醒了》是一篇兒童詩,通過柳樹的蘇醒,表現生機勃勃的春天美景。這時的學生剛剛踏進學校只有半年,只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出韻味,實在有些困難。于是,我在朗讀指導時,播放《森林里的一夜》,這首樂曲輕快活潑,充滿生機和情趣,與課文的朗讀要求比較符合。一配上這首曲子,學生在音樂旋律的帶動下,漸漸讀出了節拍和旋律。《棉鞋里的陽光》是一篇充滿溫情的文章,整篇課文給人溫暖的感覺,于是我配上了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讓同樣充滿溫情的樂曲與之相配,學生的朗讀情感一下子就上來了,比單純的教師范讀,讀后評價,效果要好很多。
一年多來,每次指導學生朗讀,我都會盡量找與課文匹配的音樂,有時是一些經典的民歌,有時是深邃的古典音樂,有時是學生熟悉的兒童歌曲。在音樂聲中,學生讀起書來特別帶勁,會隨著音樂的旋律,讀出情感,讀出韻味。一年下來,學生的朗讀水平突飛猛進,比起很多高年級的學生也不差多少。
音樂大師門德爾松說過:“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好得多。”在文學中,我們也時常追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所以,讓音樂徜徉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吧,它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藝術的氣息,它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具有情感的活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