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現狀出發,梳理了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特點,探討高校大學英語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可能性及地方高校實施職業生涯教育面臨的困境,尋求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之途徑,并提出大學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地方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職業生涯;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07-03
目前國內高校對大學生還沒有實施較為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只對臨近畢業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而且指導內容多半是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就業技巧等。而西方國家的高校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就業指導乃是覆蓋全體學生,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實施的是全員、全程指導。在這方面日本高校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高校可以借鑒鄰近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成功經驗,并根據我國的國情, 把“職業生涯教育”貫穿于國內高校四年英語教育① (目前國內高校仍然實施兩年英語教育)的全過程,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自始至終地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并使之形成一個連續的過程。筆者認為可分別在大學四年的不同階段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愛好,以及社會需求制訂出較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②,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來確定今后所學專業英語的方向,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英語能力,提高地方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一、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現狀
“生涯”一詞的英文是career,具有人生經歷、生活道路和職業、專業及事業的含義。廣義的生涯即指人一生生活的過程,狹義的生涯是指職業生涯。職業生涯是人生歷程的一部分,是與工作相關的整個人生歷程,它反映了人生中所經歷的一系列工作、職位和角色,是個人接收培訓教育以及職業發展所形成的成果。其含義有如下特點:(1)時間性。職業生涯發展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向前發展。(2)空間性。職業生涯是以事業為主線,所形成的人在不同地方與工作崗位的關系。(3)獨特性。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具有個體的獨特性,即使兩個人在同一崗位開始工作,由于各人的工作表現、志趣性格不會完全相同,因而其職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1]。
樸哲在《日本職業生涯教育歷史及其啟示》一文中指出:20世紀70年代初,職業生涯教育源自美國,不久傳入日本,但當時并未引起政府當局的關注而得到重視和推廣。直到1999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咨詢報告《關于改善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中首次正式使用“職業生涯教育”一詞并提出,學校教育要和職業生涯相銜接,要從小學開始就引入職業生涯教育。2002年11月,文部科學省設置了“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的綜合調查研究協力者會議”,該會于2004年元月提出了《為了培養每個兒童學生的勤勞觀、職業觀》的報告書:日本將以原有的職業指導、進路指導為基礎,重新推廣職業生涯教育。所謂職業生涯教育是通過對每個兒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予以援助,使他們在各方面形成與生涯教育相適應的意志、態度和能力的教育。該報告書包括對小學、中學和高中乃至大學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因為這一年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教育時代,所以稱之為“職業生涯教育元年”[2]。
日本高校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視為一項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綜合性教育環節,貫穿四年求學、求職始終,并建立完善的指導體系和職能部門;所有學生都要接受職業生涯教育,并要求學校所有教師、家庭、企業和社會視之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給予積極配合。然而,我國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及實施卻存在著如下四大問題:第一,尚未給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足夠的重視,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還是以“升學”教育為主;第二,缺乏早期及后期的職業生涯教育;第三,各個時期的銜接不夠,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第四,國內針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也是各自為戰,沒有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一個大的時空下進行整體、系統的研究[3]。鑒于此種狀況,筆者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也有責任在通過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其在學生時代就能夠為自己的未來職業確定一個可行性的目標,并不斷地朝著既定方向努力,最終成為為社會、企業所需的專門人才,進而提升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可能
性
筆者認為在國內大學,大學英語教學覆蓋全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完全有條件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年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大學適應和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就業狀況,并幫助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專長,進而幫助學生選擇學習適合自己本專業的英語學習,同時積極主動地指導學生如何用英語寫個人簡歷、求職信,傳授求職技巧和面試技巧等就業技能,使新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而且應與今后四年的英語學習同步而行,增強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交際的能力,使英語能夠真正成為自己未來求職過程中的有力工具。
大學英語教師完全有理由肩負著向學生灌輸職業生涯教育的任務,應視其為己任,首先,樹立起一種對學生負責任的職業意識,改變以往只教學生英語知識便萬事大吉的思想。其次,大學英語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之理念,并使之付諸教學實踐。因為大學英語教材有很多與職業生涯教育相關的內容。比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的Unit 4中的《My First Job》就是一篇很典型的生涯教育文章。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教學生基礎語言知識,而且還要考慮通過這篇課文的講解是否能夠讓學生了解一個學生是如何應聘他的第一份假期工作的經歷,以及教會學生如何求職、如何面試等重要的求職就業技巧,而且還能讓學生了解現實的工作情境,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工作定位以及生涯發展方向。再如,通過Unit 6中《The Making of a Surgeon》一文的教學,可以引導各個專業的學生對成為本專業優秀人才所必備的重要品質進行思考和探討。另外,大學英語教材中許多成功人士的事例和箴言也是進行生涯教育很好的材料[4]。筆者認為只要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平時備課時多留意這方面的內容,完全有可能通過大學英語這門實踐課對學生不斷地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擇業和深造均有重要的影響。使之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意識到職業生涯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乃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說,與職業生涯教育聯系在一起的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比起單純地向學生灌輸英語知識更具有實用性,使學生既可掌握英語這門工具,同時又可以通過這門語言工具來解決未來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工作。
三、地方民族高校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困境
所謂民族高校主要指的是全國現有的民族大學或學院,而且邊疆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大學、專科性學校也可考慮。它是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及各類高級專業人才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多數民族高校是地方性的,地方民族高校無論從學校教學設施、教學質量、教師本身綜合素質,還是從學生的生源來看均不如那些重點大學或發達地區的普通高校,甚至在某些方面連地處發達地區的二類大學都不如。所開設的大學英語課仍然只是傳統英語教學的延續,教師本身就缺乏職業生涯意識、職業生涯理論及其實踐經驗,正因為如此,對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根本不予以重視。
(一)缺乏職業生涯意識
由于過去大學英語教師大學學習階段沒有受過正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其內容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沒聽說過。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得過且過,對自己的目標,分幾個階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以及自己目前處于何等階段等等問題,往往模糊得很,更有甚者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此類問題。
(二)缺乏職業生涯理論知識
大學英語教師由于自身缺乏職業生涯意識,因此,他們對其理論也很少或幾乎不關心,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由于對其理論不夠了解,缺乏研究,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大學英語教材中出現了若干篇有關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篇章,不過這些課文只當作普通文章來處理,即按傳統英語教法講解詞匯、語法、句中的重點難點句,再進一步也就是講解其背景知識而已。殊不知,這么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由于教師的疏忽,重視程度不夠,本應該通過一篇文章的講解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職業生涯意識教育的。
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主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過去未學到的職業生涯理論通過自學加以了解并得到深化,在教師心目中不斷樹立職業生涯理念,并使之貫穿于實際教學中去。應該懂得一個語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單方面的語言知識,而且也應負有向學生灌輸職業生涯意識的責任。
四、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施“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策略
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應隨著地區經濟體制的變化,大學生就業體制變化的規律,改革自己現有的舊的教學模式,以便適應全球化市場經濟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探尋一條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面就“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談談筆者粗淺的看法。
(一)延長時間
從原來的大學一、二年級開設英語課延長至大學三、四年級,而且要保證課時,不要縮減課時,并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大學四年的英語教學中。使大學生一入學接觸到的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這種教學單靠教師的努力是難以達到最終目的的,還得依靠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地方民族高校課程改革模式應該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 EGP③ + ESP④”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ESP+學生自主學習”。
(二)轉變教師觀念
大學英語教學過去乃至現在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舊式的英語教學已很難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之需。筆者認為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大學英語教師不斷地吸取最前沿的專業理論知識,并不斷地將其運用到實踐教學當中,積極主動地嘗試這種以職業生涯為導向的“既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又要滿足社會之需”的ESP教學模式。但要知道“內因是主導、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學生還要有“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只有將這三者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才能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方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所學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是否由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并善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的教師組成。然而,問題是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卻缺少這類教師。為了學校的生存也應該認真研究社會、企業等各行各業對英語人才培養的要求,并從中、青年教師中選拔一批骨干教師組成“三位一體”教學的師資隊伍。從學校教育經費中拿出一筆可觀數額的教師培養資金,把這些教師送出校門或送出國門,全面接受培訓;還可以采取請進來的辦法,即從國外或外校請進具有這方面經驗的專家、學者或優秀教師來校進行講座。
(四)教學方法設想
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在不影響英語教學的情況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讓學生除了學會教師傳授的相關知識外,還可自己主動收集有關這方面資料,掌握相關專業英語詞匯體系,并掌握這些文體的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讓學生用英語扮演相關職業角色,通過小組或成對形式用英語進行操練,讓學生從自己所扮演職業角色中嘗到學英語的樂趣,樹立自己的職業意識。
本文通過借鑒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成功經驗,分析了國內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不完善性及其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可行性,同時還分析了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認為要對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并提出了“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上述“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只是本人對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所進行的設想而已,具體能否實施還得取決于學校領導對其重視程度以及是否具備較高或很高水平的這類教師隊伍。
注釋:
①“高校四年英語教育”,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有實施,比如上海師范大學目前把大學英語學習時間由兩年延長為四年(參見王婧.大學英語學習由兩年變四年.東方網—上海青年報,2004-01-02.http://www.sina.com.cn)。不過大多數高校仍然實施的是高校兩年英語教育。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穿大學四年的整個過程,并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自始至終,以便及早為自己未來生涯做好準備。
②“職業生涯規劃”也稱為“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和組織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結合時代特點,確定其最佳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③EGP就是普通英語即基礎英語是English for GeneralPurposes的縮寫。所謂EGP是指非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普通英語語言課程,學生修語言課是因為它們是學校課程表中的一個部分,普遍基于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目的是為了掌握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和語法及掌握足夠的與日常生活和文化有關的詞匯。
④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也就是說它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交際需要,比如:金融英語、旅游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等就屬于這類英語,它有別于EGP,具有明確的目標、針對性強、使用價值高等特點。
參考文獻:
[1]魏衛.職業規劃與素質培養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7.
[2]樸哲.日本職業生涯教育歷史及其啟示[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陳憲恩,賈萬剛.“‘全時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引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9,(11).
[4]李亦桃.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生涯教育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9).
收稿日期:2013-09-29
作者簡介:樸敬愛(1963—),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學碩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法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民族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GH1103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