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澤+曾婉珍+趙軍
摘要:工程訓練是在大工程、大制造的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工程訓練中心是高校對學生實施工程訓練的重要平臺。文章就三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功能與目標定位、組織機構與運行模式以及培養體系與特色課程等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試圖探索地方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模式,并對工程訓練中心的發展轉型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程訓練中心;三峽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峽大學作為地方省屬重點高校,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工程訓練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設完成,廠房建筑面積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務是面向全校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工程素質。自中心建立后,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與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心就如何體現三峽大學人才培養特色,如何構建工程訓練中心的運行機制與特色課程體系,如何創建面向全校師生的、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一流工程訓練中心等問題進行了探索。
一、工程訓練中心的功能與目標定位
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訓練中心根據學校發展目標、自身資源狀況和發展戰略等確定的發展取向和建設類型[1]。依據各校實際,工程訓練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純教學型;教學、生產型;教學、科研型;教學、科研、生產型等。三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依據本校實際與現代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要求,站在多維度多層次的選擇空間上確定了教學、科研、生產、社會服務四個功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及構建省屬一流、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工程訓練中心的目標定位。
(一)功能
工程訓練中心的功能是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培養學生工程素質,特別是非技術性素質。在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方面為專業、學科教育提供工程技術支撐,為學校打造“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為實現三峽大學“水電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目標貢獻力量。
(二)目標定位
工程訓練中心的目標定位是面向全校學生,以大工程、大制造為背景,通過中心的教學實踐,使學生獲得現代企業生產過程的基本認識,初步養成市場、信息、質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質,加強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完成學生由技能型培訓向創新能力型培訓的轉化。把中心建成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基礎寬、能力強、素質高和富于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學培訓基地,同時具有服務社會、科學研究的職能,最終建設成省屬一流的、開放型的綜合性工程訓練與創新實踐教學基地。
二、工程訓練中心的組織機構與運行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工程訓練中心按照組織結構理論,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大體上有三種模式,第一種隸屬于相關學院又隸屬于學校;第二種隸屬或掛靠于學校某一相關部門;第三種獨立建制的直屬教學單位。獨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訓練中心不僅擁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權,而且其服務對象廣,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師生的實踐教學,也將在科研與社會服務方面發揮重大作用[2]。根據三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中心采用第三種模式構建獨立的教學二級單位,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心的組織機構與運行模式。
(一)組織機構
1.中心獨立建制為學校二級教學或科研單位,由主管校長直接領導,教學計劃由教務處下發,日常教學和管理以中心為主。
2.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對中心的人、財、物進行綜合管理。根據中心功能與職能,中心設置如下三個機構:(1)綜合辦公室:負責中心行政辦公、物資采購與管理、設備及資產管理、網絡與安全管理等。(2)教學辦公室(含教授委員會):負責中心教學管理、教授與教學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管理等。教學辦公室下設工程實踐教學部、工程綜合訓練部、創新與拓展訓練部。(3)技術研發與對外服務部:負責中心的對外培訓、校內科研成果轉化及其他社會服務工作。
(二)運行模式
1.構建教學、科研、生產、社會服務四個功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教學功能落實在實踐教學體系上,構建工程基礎訓練、工程綜合訓練、工程創新訓練三大平臺;科研功能落實在科研任務與成果轉化上,為全校教師科研工作提供開發與制造平臺;生產功能落實在制造服務上,中心可充分發揮設備、技術和人員優勢,進行生產制造與技術服務;社會服務功能落實在職業培訓上,中心在獲得相關資質后,可對周邊學校、培訓機構和管理單位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中心實現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人才品牌目標的重要保障。針對目前中心教學與科研中師資不足的問題,可分年度引進人才,實行專、兼職混合編制模式進行管理;改變原有實習工廠以技工和技師為主的知識層次與結構,聘請社會上有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同時鼓勵校內人員調整,補充中心的師資隊伍,逐漸建設成一支具有高水平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精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3.建設完善的網站與選課系統。中心作為二級教學單位建立自己獨立網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設選課系統,完成中心內部訓練課程安排。當學生在學校選課系統中完成選課后,再在中心選課系統中完成進一步項目內容選擇。中心選課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促進選課系統與學校選課系統的銜接,保證學生一次性選擇;學生在學校選課系統中確定課程名稱與時間后,中心系統將學生進行自動分組,并將其所選課程中的訓練項目的時間、地點排出,提供給學生;學生進出中心考勤;設備在線使用情況;機考功能(題庫、成績)等。
三、工程訓練中心的培養體系與特色課程
(一)培養體系
中心的培養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工藝知識,建立工程概念;體驗工程過程,增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心的培養體系按基礎實踐能力、工程綜合實踐和創新教育分為三個層次,在制定時充分體現“注重素質、注重綜合、注重創新”的理念;在教學方法上體現“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創新與工程結合”的原則;在課程設置上體現“素質教育,意識優先;實踐教學,能力優先;創新培養,個性優先”的原則。隨著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可讓學校全體學生由于中心的建設而受益。
(二)特色課程
工程訓練中心實施分級、分層次的三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即工程基礎訓練+工程綜合訓練+工程創新訓練。主要內容如下。
1.工程基礎訓練課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為公共必修課,安排在一年級進行,課程內容按文理科分為(一)和(二)。工程基礎訓練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基本工程實踐能力,開闊學生的工程視野,培養學生的工程興趣并突破學生怕動手的思想障礙。訓練項目的內容主要與日常生活和基本動手能力相關。
2.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為公共選修課,課程按模塊組合設計五個單元,以作品設計、制作為主導;主要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動手、科研基礎、團隊合作與創新能力。學生以項目的形式進入中心,首先進行綜合性實踐性能力訓練,然后分組聯合完成作品的設計、制作全過程訓練。工程綜合訓練課程具體包括機械工程、電子工程、自動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實踐綜合能力等五個模塊的訓練。
3.工程創新訓練、創新教育與學科競賽。為公共選修課,項目以賽事為主導,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鼓勵專業交叉。主要培養學生創新興趣與創新精神、個性化項目制作;競賽分兩個層次:國家或省、學校(主要為中心自設競賽項目),學生課外完成。主要包括電子大賽、機器人大賽、工程訓練綜合技能競賽等幾十個比賽項目。
四、工程訓練中心的探索與展望
三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從2009年開始籌建,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心已經逐漸構建教學、科研、生產、社會服務四個功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養體系與特色課程體系,并在獨立建制的基礎上,中心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為全校師生打造了一個工程基礎訓練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基地。隨著我國現代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數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突破傳統的模式進入到一個全新的跨越式發展新階段。三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探索創新,為三峽大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地方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建設模式提供示范與借鑒作用。基于三峽大學的經驗,并綜合借鑒其他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發展,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工程訓練中心今后的發展要實現三大轉變。
(一)從“理工型”向“綜合型”轉變
大工程背景下的現代工程教育已從單純的理工科工程訓練實習轉向面向全校學生的綜合型工程訓練,既體現在高校工程訓練對象上從理工科學生擴展到文、醫、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也體現在工程訓練內容從過去單一教學內容到現在的涵蓋機電、計算機、環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礎上構建分層次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綜合型訓練,也為高校普及通識教育打下基礎。
(二)從“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開發研究,工程訓練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學與創新實踐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中心從“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不僅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課題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研究教學中得到科研從選題、開題、研究、試驗、結題、論文的全過程訓練;同時全校教師科研工作與科研成果轉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從“學校型”向“社會型”轉變
“現代大學工程訓練中心要走內涵式發展與創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用好社會資源。”[3]因此要實現工程訓練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中心必須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主動對社會和企事業單位開放;中心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提供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培訓及相關社會服務,如技術咨詢與制造服務、科普教育服務等。
參考文獻:
[1]張輝,樊澤恒,孔垂謙.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功能定位與特色追求[J].江蘇高教,2007,(3).
[2]張輝.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為個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王建偉,許學東,王豐曉.六大轉變: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內涵式發展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收稿日期:2013-10-11
作者簡介:趙新澤(1964—),男,湖北潛江人,三峽大學教務處處長,工程訓練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摩擦學原理與應用、機械設備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