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異化現實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需要關注的問題。文章從異化現實的具體表現出發,在闡述課堂文化學習效果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課堂文化學習效果的策略。
關鍵詞:異化;課堂文化;學習效果;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84-02
相關資料顯示,高校的受關注度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大學的環境、教師和學生的狀態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與中國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異化現實呈正相關性。20世紀末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對外交流逐步擴大,使高等教育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模式的轉變,進而導致大學生賴以學習和生活的現實環境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如何在異化的現實條件下,使高校的課堂文化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重視的問題[1]。本文對異化現實下有關高校課堂文化學習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
一、異化現實的表現
(一)高校在知識社會背景下異化的表現
知識社會的概念是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相對應,被稱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也叫知識社會。這個概念反映了人們對當前世界的一個新特征的認識。
1.高校正處在向大眾化的轉型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高校在知識的類型、知識的種類、知識標準上的解釋權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其他機構試圖逾越這種壟斷地位是望塵莫及的,更別提加入知識的研究、傳播與人才的培養。以前我們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培養少量知識精英的場所,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僅有3%-5%的適齡人口可以進入大學,而今天已經突破了20%的入學率,其他國家甚至達到50%以上的入學率。據統計,目前90%以上的工作崗位對求職者的要求為接受過高等教育;80%以上的專業技術崗位對求職者的要求為從事過專業技術培訓。與西方在五、六十年代就進入高等教育的鼎盛期比較,我國的高等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要想達到普及型的高等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種大眾化教育模式的發展,對傳統高等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何從精英型的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型的高等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2.高校需要應對國際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突顯,但本土化也是我國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這與中國長期以來處于追趕的地位有一定的關系。有些人會把西方的東西想當然地拿來,要我們學習,因為西方是先行者。但是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今天,我們則應該跳出這個“死框”,平等地思考國際化關系,應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為主要發展方向,因此,對留學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能完全吸收你的文化,全盤接收你的文化,或按照你的模式來做事情。國際化的實質是相互的,忽視本土化、依仗西方化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竭力克服。例如我國的書院制度,胡適先生、季羨林季先生都很提倡,這是中國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傳統,知識傳統、其實完全可以再繼承,特別是跟現代社會的需求要結合起來。
3.高校處于學科轉型的調整中。知識社會的出現,對大學的沖擊很大,尤其對基礎性的學科。比如人文類的哲學、歷史等學科,從當年的鳳毛麟角,到現在的普遍面臨就業困境,而且很多學科的研究生生源均需要靠調劑,這是一些基礎學科面臨的大問題。這與社會的需求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有一定的關系,社會需求量越小,投入經費亦減少,進而使許多傳統的學科慢慢開始萎縮。這想必也是學科領域中優勝劣汰的發展模式。因此,在知識轉型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在新的背景、新的教學體制中找到傳統學科的新的生長點,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很多國家在搞專項研究時,需要把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聚在一起,這對學科發展來說是一次好的機會。
4.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業教育轉向通識教育。學生培養從過去嚴格的專業式教育逐漸向現在通識化的教育發展,美國在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最近中國各高校都在講通識教育,且在實踐通識教育。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被固定在某一個職業層面,每位畢業的學生,都會面臨職業生涯轉變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這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的學生必須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才能打好學習基礎,改變固有的狹隘的學習觀念,做適應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讓通識教育成為當代高校亙古不變的主題,并為之不斷努力、探索。
(二)社會和家庭在異化現實中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一些客觀原因如歷史原因、現實條件等,使得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現階段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社會腐敗、兩極分化嚴重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問題,導致整個社會中相當的一大部分人,把追求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忽視了奉獻精神,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終極目標,為了一己私利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浮躁、逐利的現實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層面。
我國的文化環境在對外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如在內外文化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這些價值觀念大規模滲透進我國的文化環境中來,使人們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家庭中包辦現象突出,學生漸失獨立性。“90后”是現代大學中的主要群體,且以獨生子女居于首位,除了在校學習外,其他事務大都由父母包辦,學生因此失去了親身體驗社會的機會,且不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2]。大多數“90”后進了大學以后,學習能力差,生活能力欠缺,生活多成茫然狀態,再加上理財意識淡薄、消費心理不健全以及逐年加劇的就業壓力等。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個人的注意力將會偏向于外在及虛妄的方面。
二、異化背景下提升課堂文化學習效果的策略
(一)課堂文化學習效果的內涵
課堂文化即為:師生是教學的主體,其彼此之間的協作是實現教學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基礎,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崗位技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等,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本著“價值觀念、思想觀念規范化”的原則,在吸取以往優秀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特點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文化學習,達到教育教學的統一體[3]。課堂是濃厚文化底蘊的蘊藏者,其不光是傳道授業的場所,更是體現教育改革創新的實施者。學習是學生自我探索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達到有效的課堂學習目標,與其說重視教師的“教”,不如說重視學生的“學”。21世紀的教育主題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應用技術型人才。在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實踐性的培養,真正實現理論依托于實踐的教育模式,有效課堂在教育創新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提升課堂文化學習效果的策略
1.有效教學為課堂文化的出發點。有效教學即在課堂這個動態的學習環境中,通過有效的學習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和學生既是有效教學的參與主體,也是檢驗有效教學成果的關鍵主體[4]。教師與學生在有效課堂上,共同參與課堂互動學習,共同分享教學成果,改變以往呆板、保守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文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收獲課堂文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和諧充滿生命意義的課堂文化,提升發展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
2.自覺文化課堂的建立源于和諧課堂文化。和諧文化課堂不是空穴來風,它依托于自覺文化課堂。在自覺文化課堂上,師生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互動交流,在課堂文化多元主題的基礎上,從教育文化目標出發,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能力為最終目標,通過有效的交流和思考實現自覺的課堂文化,學生在自覺課堂上,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將課堂文化、生活體驗與教育目標有機結合,在汲取各種文化課堂優勢的同時,創建多種文化共存的教育模式,使每一位進入課堂文化學習的學生,既體驗了融會貫通的文理知識,還體驗了和諧的課堂文化[5]。
3.循序漸進是構建有效課堂文化的基礎。有效課堂學習理念的建立依托于文化沖突、文化整合、文化生成,其中文化生成與文化整合二者不是矛盾的統一體,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貫穿于從古至今的課堂文化學習的始終,例如現實課堂中存在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教師與課程之間、學生與課程之間,均存在文化沖突,如何在這種沖突下尋找文化發展的動力則是我們構建有效課堂文化的主題。文化整合也不是單純的文化疊加,而是在文化借鑒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根本上提升文化的內涵。循序漸進是萬物的發展規律,即使是構建有效的文化課堂也依托于萬物的發展規律,無論從文化沖突到文化生成,還是從文化整合到文化生成,均滋生于優質課堂文化,而如何將多元的文化主體與優質的文化主體進行融合則是我們構建有效文化課堂的目的[6]。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和諧與發展是其永恒的主題,只有這樣的課堂文化學習,才會在異化現實背景下走向健康合理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媛媛.淺析環境異化對大學生學習動力的負面影響[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
[2]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82.
[3]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
[4]陳曉端等.有效教學理念與實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7.
[5]陳曉瑞,毛紅芳.試論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構建[J].當代教師教育,2009,(3).
[6]刁培萼,吳也顯.讓智慧走進課堂 推動課堂文化重建[J].揚州大學學報,2005,(8).
收稿日期:2013-10-29
作者簡介:張迪(1978—),女,河北豐潤人,黑龍江財經學院教務處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課堂文化的異化與重建策略研究”(HGJXC110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