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
為了反映新時期教育發展對學生提出的需求,北京市建立和完善了具有首都特點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了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索評價機制和推進策略,了解實踐現狀和問題,擴大成功經驗的應用范圍,推動了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
構建符合首都特點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研制了北京市小學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作為全市推進的指導性文件;形成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體系,突出描述性評價語言運用;構建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體系,特別重視發揮個體內差異評價標準的作用;呈現學生本人、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相關社會機構人員參與的多主體評價體系,學生本人是主要的行為記錄者和評價者;探索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分別研發初中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小學生評價手冊,供北京市所有中小學生使用。
市、區(縣)、校級層面的主要推進舉措
1.市級層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進舉措
基本形成了市、區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指揮協調,市、區縣兩級教育科研部門專業支撐,學校領導和教師全面組織實施和管理、全體學生和家長參與的組織管理機制;組織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全市培訓,區縣教委、信息管理人員、學校領導、教務人員、德育主任、教學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代表、任課教師代表等參加培訓;分別研制了小學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手冊,加強對實踐的專業引領和支持;構建評先表彰激勵機制,實施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評選,挖掘區縣、學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新舉措,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采用調研指導、專題研究、經驗交流等方式,積累經驗、把握現狀、發現問題,實現穩步推進。
2.區(縣)級層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進舉措
建立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組織機構保障體系,部分區縣教委要求學校提出制度管理和保障具體實施意見,如順義區采用區、校、班三級管理體制共同推進;建立、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監控指導機制,部分區縣教委將評價納入到教育督導,每三年對全區此項工作進行督導,如通州區建立“理念認同與過程支撐相結合”的培訓機制、“分層負責與信息溝通相結合”的監控機制、“重點指導與典型示范相結合”的基地校輻射引領機制、“搭建平臺與整合組織相結合”經驗共享機制等;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專題研究,以課題研究或者專題研究方式重點探索,以點帶面,如房山區開展學業評價專題、評語詞頻分析等研究,公布系列研究專題由學校選擇并納入區“十二五”課題申報規劃。
3.學校層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進舉措
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組織領導,多數學校組建了以校長為組長,德育干部、教學干部為副組長,各年級組長為成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監控調整。
組織相關人員培訓,如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習領會評價的核心思想,明確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人員、評價時間等系列問題;家長知道應該評價什么,提高家長思想認識,理解和支持評價工作;學生學習和理解評價內容及其要求,掌握評價方法和技巧。
開展富有特色的以校為本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式,如北京育才學校探索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探索班級管理層面借助導師制、班主任牽頭協調等推進策略。
將評價內容與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班級建設、校外教育等相結合,將評價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常規,如大興第二小學將感恩、合作、誠信、責任、包容、快樂作為評價內容并分年級實施。
開展豐富活動為評價搭建平臺,把綜合素質評價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精心設計主題教育活動,舉辦體育節、藝術節、環保活動、讀書活動等大型活動,為評價積累了更多真實資料信息,提高了評價的實效性和真實性,如大興第二小學通過舉辦科技節評選“科技小明星”,讀書節評選“讀書小狀元”,體育節評選“最佳投籃手”“運動健將”等。
對評價中的難點和重點做系統研究,如北京市匯文第一小學的“小學生作業評價”,研究形成了作業總量監控體系、評價方法和方式有了“微創新”,對作業內容進行改革,初步建立學校作業評價監控體系;北京市趙登禹學校的學生成長檔案袋評價研究,增加了教師學科診斷評語、期末總結及素質評價的自評和他評、不同階段的學習成績表等內容;通州三中探索了綜合素質評價服務班級自主管理研究,細化“六大維度”并使電子平臺成為班級管理的有效工具。
推進成效
第一,引導各級教育管理者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和評價觀,帶動學校管理、教育模式、學生活動等一系列改革,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學生家長的教育合力明顯增強。
第二,構建了具有首都特點的、較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指標體系、評價標準、電子平臺、組織領導管理模式等),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可行提供根本保障。
第三,率先建立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北京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形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冊》,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翔實、客觀的定量和定性依據。
第四,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學生逐步認識和理解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并不斷地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行為表現,不斷地獲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信息,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促進了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發展。教師逐步轉變評價意識,學會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們認識到“我們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簡單的結論或與他人比較,而是通過評價來讓學生了解自己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不斷形成并完善自身的素養,使綜合素質評價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并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總之,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要不斷修訂、完善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索評價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使其能夠及時、恰當地反映北京市教育發展趨勢;深化、提升理念和認識,讓教師辯證地看待教育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關系,不斷加深理論認識和探討實踐推進模式,培養教師掌握評價方法和技能;總結和推廣實踐中的典型經驗。■ 執筆人邢利紅杜文平 ■
■ 編輯王雪莉江泓王宇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