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雪媛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每一名教育者追問的一個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在我看來,小學階段有實效的德育就應該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師生的心田,守望著蓓蕾初綻的美好。
在育人目標中引領育德
“要做不變的德育、要做有中國味道的德育、要做面向世界的德育、要做深入孩子心田的德育”是我們心之所往,但再完美的理想如果沒有具體的目標支撐,也就只能成為天上的彩虹。為此,我們創新建構了以“探究、合作、包容、超越”為一級指標的育人目標體系,并分別在二級、三級指標中逐步使之具體化,成為大家都能看得到、摸得著、能落實、可檢測的目標,充分起到價值導向、精神凝聚和情感激勵的作用。
教師在總目標的引領下,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定出更加具體的培養目標分階段落實。把目標變成常規學習中的更小、更精、更細的小目標,讓學生能夠聽懂,能夠落實,讓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行動成習慣,習慣成素質。
在課堂學習中浸潤育德
1.以教師之德育學生之德
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做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向師性,我們針對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四個真”育德原則:知真情、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用這“四個真”原則實施管理,引領教師逐漸掌握“結合教學內容育德,在課堂組織管理評價中育德,以自己的示范行為育德”等多種方法,通過教師示范“四個真”來有效落實尊重課堂文化。
“知真情”就是要知學生的真實需求、真實問題、真實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過程,以及真實的學習結果。“說真話”就是要針對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進行多元而有效的真實評價和引導。“辦真事”就是要針對課上生成的真實問題、困惑、矛盾,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示范的是“做真人”的行為和語言,學生學習的是教師的真,師生之間是真正的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這就是鑄造“真人”的過程。
2.結合課程內容育德
課堂教學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實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是育人的核心和關鍵。我們圍繞學校的尊重理念,創生了德育主題課程,并圍繞四個尊重建立了相應的德育課程目標體系,讓課程的學習與品德的形成緊密相連,在課程的學習中深化育人目標的培養。
同時,圍繞“課堂育德”,我們開展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研究,重點關注“六大習慣”培養,即知恩感恩、健身健心、坦誠交往、獨立閱讀、探究學習、時間管理,并針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習慣培養,提出了“三個百分百”:傾聽百分百、質疑百分百、作業百分百。在注重培養學生基礎學習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和日常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在主題教育中感染育德
我們從尊重學生認知和發展規律的要求出發,充分運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類教育資源,在開展“少先隊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科技節、文化節”等常規主題教育的同時,積極搭建學生自主成長的豐富舞臺,不斷創新主題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享受被尊重的快樂,在鍛煉能力、增長見識的同時,體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尊重”的道理。
1.“系列笑臉”傳遞活動
尊重從“四個一”(一張笑臉、一句問候、一聲致謝、一聲道歉)做起的禮儀實踐活動在我校已持續開展5年,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形成了學校的品牌。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倡導“尊重就從一張笑臉開始”,并相繼開展了“因什么而笑”“讓我們的微笑感動中國”等一系列笑臉活動。在這樣一個個快樂笑臉傳遞活動中,孩子們因學會傾聽而快樂,因學會質疑而快樂,因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而快樂,因幫助別人而快樂……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用心去品味和感受人生到底因什么而笑、幸福的價值意義,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2.“品味文化”特色活動
我們以學校課程為基點,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圍繞“北京情”開展北京文化線的主題教育活動;圍繞“中國心”開展民族文化線的主題教育活動;圍繞“世界人”開展世界文化線的主題教育活動。“四個尊重”主題同步推進,逐漸形成了體現學校“尊重”理念的特色德育課程體系,既形成學校整體育人特色,又凸顯校區特色。孩子們在增長見識、提升能力的同時,能夠將“尊重”理念根植于心中,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做人方式。我們開展的“品味北京文化”實踐活動,不僅得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還連續三次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交流活動中展示風采,為培養“具有北京情、中國心的世界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云鶴”學生社團活動
為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個性發展和特色發展,使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們以128門校本課程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和依托,開發并形成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四類學生社團106個,形成合唱社團、管樂社團、機器人社團、魔方社團等26個精品社團,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近3年,學生獲獎總量提升了近3倍,在全國科技創新、北京市金鵬論壇、北京市創新大賽等活動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在校園環境中熏陶育德
“環境是春天的雨水,環境是無聲的益友”,為了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們圍繞“一個融合,兩個為本”的環境建設標準,遵循“非需勿用、一物多用、物盡其用”的原則,讓孩子做環境的主人,有效促進“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吸納全球先進文化,做品德高尚的世界人”育人目標的落實。
尊重學生認知差異,設立開放的學習空間。圖書空間、科技空間、明星小舞臺、班級學生個性展示線……處處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處處從學生的視角設計,讓每一面墻都能說學生聽得懂的話,成為學生學習資源和才能展示的空間,讓學生每一天都體驗到成長和發展的快樂。
根據“尊重”的四個內容,依主題進行文化創建。學校的四個樓層各有主題:一層是綠色的“自然走廊”,二層是藍色的“科技走廊”,三層是粉色的“藝術走廊”,四層是黃色的“資源走廊”。每層不同的主題色調都是由學校老師和學生們共同設計的,體現了對人、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情關照。
此外,本部依托“品味文化”校本課程和主題教育活動,建立“京味文化樓”,成為學生動態的課程資源。各分校也分別建立了能夠體現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校園環境,目前已成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教育基地,成為向北京市、全國乃至國際交流和展示的窗口。
在家校合作中合力育德
學校通過逐步建立健全家長教師協會,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育德的良好格局。
尊重家長需求,滿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愿望,主要表現在:一是尊重家長的學習需求,開展專題講座與指導,先解決理念后引導方法,使家庭與學校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達成高度統一,拉近關系、激活內驅、凝成合力;二是尊重家長的參與需求,豐富家校合作內容,滿足家長志愿服務的愿望,拓寬服務類別與層次,使家長的參與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三是發揮家長自身的專業優勢,參與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家長成為授課教師,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如書法課、軍事講堂等;四是開發家長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成長服務。
注重參與方式的轉變,變請家長“觀”為家長“管”。針對家長與教師在溝通內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我們鼓勵教師在家校合作的方式、途徑、內容等方面進一步開放并逐步深化,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來,由單純的“活動參與者”轉變為“參與式管理者”,實現教育角色的轉變,共同為孩子的幸福成長助力。我們還通過《家校練習本》和《尊重》校刊等載體,讓家長成為了學校工作的知情人,成為教育問題的提出者、推進工作的參與者、改進工作的指導者、豐富活動的創造者,合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我校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尊重教育”為引領,不斷創新德育途徑和方法,在充分發揮課堂育德的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系列德育工作,擴大德育內涵,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優質品牌學校、全國學校文化建設優秀校、首都文明單位、北京市基礎教育校本課程建設先進學校、北京市文明禮儀示范校、北京市綠色學校、素質教育成績突出和發展顯著學校等榮譽稱號。
■ 編輯王雪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