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湖江
有人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面對這些像花朵一樣的兒童,很多教師喜歡站在成人的立場上去對這些兒童進行說教,并試圖將這些兒童盡快馴化成為成人,這是極其可悲的。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重新認識兒童,并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教書育人,轉變或許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身份轉變成為長大了的兒童
教師要有兒童立場,首先要把自己的身份轉變成為長大了的兒童。
面對兒童,教師要始終站在兒童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比如說,當有些學生不愿意做作業的時候,教師要想想,自己還是兒童的時候,當時不也是不愿意做作業嗎?當有個學生把草叢中的毛毛蟲抓到教室里來而引起全班學生的躁動時,男教師要想想,自己小時候不也干過類似的事情嗎?當有些教師出去旅游的時候,看到一條清澈的小河時不也童心大發,脫掉鞋子,下河去抓魚、在河邊撿貝殼嗎?很多成年人尚且還保存有一顆童心,教師也要承認自己只是一個長大了的兒童而已。
把自己的身份轉變成為長大了的兒童,教師就可以換位思考,以一個兒童的立場去重新看問題、思考問題,并試圖用一種兒童喜歡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了。
把教科書的內容轉變成兒童喜歡的內容
現在的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已經盡量將其內容貼近兒童,但是很多版本的教材仍然擺脫不了說教的特點,所以當學生拿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教科書之后,自然就沒有太濃厚的閱讀和學習興趣了。當學生對教科書的內容缺乏興趣時,教師就應該發揮起自己的作用,盡量將教科書的內容轉變成兒童喜歡的內容。
筆者的鄰居家有個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一次,筆者問他在學校里最喜歡什么功課,他說是美術,問他在學校里最不喜歡什么功課時,他說是語文。剛上小學的孩子就不喜歡語文了,這確實是語文教育的悲哀。問他為什么不喜歡語文時,他說語文課上就是讀、寫、背,實在沒勁,他那天還因為《東方明珠》這篇課文沒背出來而被語文老師留在學校里了。后來,筆者翻閱了他的教科書,仔細閱讀了《東方明珠》這一課。這篇課文對于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有點難,但是教師完全可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讓這篇課文變成兒童喜歡的課文。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講述和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喜歡上這篇課文,讓他們在游戲和娛樂中識字、寫字,讓他們在體驗中了解東方明珠塔并把這篇課文背下來。
有些教科書的內容可能確實引不起學生太大的興趣,但是教師可以把教科書的內容轉變成學生喜歡的內容,并通過兒童的視角去看待教科書,讓他們愛上教科書。
把打擊兒童轉變成發現和引領兒童
兒童是處于發展期的,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存在發展的可能,教師應該細心呵護兒童的成長。兒童的世界也像一片森林,兒童在其中嬉戲、成長,里面有陽光,也可能有黑暗,會讓兒童在其中迷途,這時,教師應該去發現和引領兒童。
前段時間,有個教師在QQ群中貼出了一張學生作業的圖片,這份作業當中有一道題目是:“2008年奧運會是在我國舉辦的。”這個學生填的是“北京”,可是得到了老師給的一個叉,因為據說課本中的答案是“首都”。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問答題是這樣的:“雪融化后變成了什么?”一個小女孩的答案是“春天”,結果也得到了老師給的一個叉,因為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水”。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教師非常迷信標準答案,容不得寫出學生所認為的合理答案,這就是教師缺乏兒童立場的表現。
面對學生課堂上五花八門的想法,教師不應該頭疼,而應該高興,因為那些想法是學生自己的想法,是充滿想象力的想法。教師要蹲下身來,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兒童,讓自己也進入兒童的世界。另外,教師還要利用自己的教師身份,擔當起教師的責任,用兒童喜愛的方式去引領兒童,讓兒童朝著陽光的方向出發,最終成長為陽光兒童、陽光少年。
■ 編輯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