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君 夏 云
(1.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江蘇 宜興 214206;2.江蘇省宜興市湖濱實驗學校,江蘇 宜興 214206)
v-t圖像是每年各地高考卷中的“常青樹”,一般以“讀圖”和“畫圖”為兩種基本考查方式,注重“形”與“境”之間的聯想,即給出確定的v-t圖像,考查能否清楚地理解“點”、“線”、“面”的物理意義,或是考查能否由物理圖像還原真實的運動情境;根據試題的文字表述,通過對物理過程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畫出或選出相應的v-t圖像,重在考查圖像轉換的能力和過程分析的能力.而在2014年的高考中,有關“速度-時間圖像”的問題,除了以上兩類外,還出現了利用速度-時間圖像的延伸——速率-時間圖像的問題,將命題落腳點落在“用”字上,現采擷兩例,加以賞析.

圖1
例1.(2014年上海高考題)如圖1,豎直平面內的軌道Ⅰ和Ⅱ都由兩段細直桿連接而成,兩軌道長度相等.用相同的水平恒力將穿在軌道最低點B的靜止小球,分別沿Ⅰ和Ⅱ推至最高點A,所需時間分別為t1、t2;動能增量分別為ΔEk1、ΔEk2,假定球在經過軌道轉折點前后速度大小不變,且球與Ⅰ、Ⅱ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相等,則
(A)ΔEk1>ΔEk2,t1>t2. (B)ΔEk1=ΔEk2,t1>t2.
(C)ΔEk1>ΔEk2,t1<t2. (D)ΔEk1=ΔEk2,t1<t2.
評析:本題將力的分析、運動過程的分析、功的分析、功能關系應用以及速率-時間圖像的應用糅合在一起,是一道能很好考查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的理解、基本方法的應用等能力的好題.同時,本題也是傳統試題的延伸,將“由A→B的自由下滑”的典型問題改為“B→A的外力控制”的新穎題,從而加大了試題對學生的思維要求,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圖2
對小球受力分析知,小球受重力、彈力、摩擦力和水平恒力.從做功角度看,水平拉力為恒力,且水平位移相同,所以兩次拉力做功相等.取某段直線運動分析,摩擦力做功為W=-μ(mgcosθ+Fsinθ)·L=-μmgx水平-μFy豎直,其中θ角為斜面與水平面間的夾角.由此可知,摩擦力做功與斜面傾角無關,只與初末位置間水平分位移及豎直分位移有關,由于先后兩次總的水平分位移和豎直分位移均相等,則先后兩次摩擦力做功相同,兩過程中重力做功也相同,且彈力均不做功,則根據動能定理可知,兩球到達A點時的速率相同,動能相等.依據初、末速率相等和路程相等,同時根據圖1上軌道的對稱特點,可定性認為小球在軌道上一直做加速運動.畫出速率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2,可知沿Ⅱ軌道運動的小球先到達.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

圖3
例2.(2014年安徽高考題)如圖3所示,有一內壁光滑的閉合橢圓形管道,置于豎直平面內,MN是通過橢圓中心O點的水平線.已知一小球從M點出發,初速率為v0,沿管道MPN運動,到N點的速率為v1,所需時間為t1;若該小球仍由M點以初速率v0出發,而沿管道MQN運動,到N點的速率為v2,所需時間為t2.則
(A)v1=v2,t1>t2. (B)v1<v2,t1>t2.
(C)v1=v2,t1<t2. (D)v1<v2,t1<t2.

圖4
評析:本題以曲線運動為背景,考查的是機械能守恒定律和速率-時間圖像的應用,是傳統“圓-球模型”的拓展.小球在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守恒,故先后兩次到N點處速率相同;過程中,小球重力沿軌道切線方向的分力提供切向加速度從而改變速率,則mgsinθ=ma,即加速度與θ角有關,同時依據初、末速率相等、路程相等以及加速度變化的規律,定性作出速率-時間圖像,如圖4所示,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
利用速率-時間圖像解答問題,其關鍵有3點:(1)注重過程中受力分析,定性或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得出加速度的變化情況,而這一情況又直接反映為速率-時間圖像上斜率的變化;(2)注重初、末速率的分析,這一情況直接影響著圖線的起始點和回歸點;(3)明確速率-時間圖像上,圖線和時間軸包含的面積表示為路程.從上述兩道例題看,利用速率-時間圖像解答,可以簡化解題過程,使物理意義更清晰、更可視化,相比繁瑣的數學計算,圖像法確有令人“豁然開朗”、“妙筆生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