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高曦

2013年7月25日受云巖河上游暴雨影響,云巖河臨鎮水文站出現500m3/s洪峰流量,而僅距36km的下游新市河站出現1760m3/s洪峰流量,洪水頻率接近100年一遇。特大洪水造成云巖河下游云巖、新市河鎮遭受巨大經濟損失,沿河街商鋪被淹,大量農田沖毀,交通、通訊中斷,公共服務設施損毀嚴重。
云巖河又名汾川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延安市寶塔區嶗山九龍泉,流經南泥灣、麻洞川、臨鎮、云巖、新市河,在宜川縣高柏鄉注入黃河。云巖河全長約 112.5km,流域面積 1785km2,河道平均比降為7.11‰,多年平均徑流量4618萬m3,多年平均輸沙量479萬t,相應模數 2690t/km2·a。
云巖河河源到臨鎮為上游區,平均比降4.3‰~8.9‰,谷寬一般在120m~540m之間,谷坡介于15°~20°;臨鎮至峁兒為中游區,河道平均比降5.3‰~5.62‰,此段河床多跌水,跌差2.5m~5.0m,河谷寬400m~700m,河道彎曲度大;峁兒至河口為下游區,河道比降6.6‰~19.73‰之間,河谷寬僅30m~60m,河道深切成峽谷。區間橋梁較多,人為縮窄過洪斷面。
云巖河的較大支流幾乎都集中分布在臨鎮以上,主要支流有南川(臨鎮川),河長 54.8km,流域面積 600km2;松樹林川,河長20.9km,流域面積139km2;九龍泉川,河長12.2km,集水面積 152km2;固縣川,河長 29.4km,流域面積317.7km2。
黃委會水文局在云巖河上設有臨鎮、新市河兩個國家基本水文站。臨鎮站設于1958年10月21日,位于延安市寶塔區臨鎮,集水面積1121km2。新市河站設于1966年5月1日,位于延安市宜川縣新市河鄉新市河村,集水面積1662km2。兩站相距36km。
7月22日~25日,云巖河臨鎮新市河區間以上發生強降水過程,暴雨主要集中在麻洞川鄉至云巖鎮區間,暴雨中心位于云巖河左岸,臨鎮以北。降水從22日0時開始至25日18時結束,整個過程區間累計雨量:臨鎮203mm、云巖136mm、新市河100mm,由上游向下游遞減。本次過程降雨主要集中在22日和25日,22日云巖河整個流域普遍降水,降雨范圍廣,雨量大,雨強小,中上游強于下游;25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麻洞川鄉至云巖鎮區間,暴雨中心在臨鎮以北,降雨范圍小,雨強大,雨量小,臨鎮站25日4至5時1h降雨64.6mm,云巖站24h最大降雨40.8mm,而下游新市河站24h最大降雨僅2.4mm,幾乎無有效降雨。區間降水時段統計見表1。


表1 臨鎮-新市河區間降水時段統計表

圖1 臨鎮、新市河站流量過程線
云巖河先后出現兩次洪峰過程。第一次暴雨致使臨鎮站22日12時30分出現最大洪峰流量204m3/s,相應水位8.69m;新市河站22日16時18分出現最大洪峰流量364m3/s,相應水位4.90m,兩站洪水過程峰型矮胖,洪水漲落較平緩。
第二次7月24日~25日云巖河中上游再次出現強降水過程,由于前期連續強降水過程致土壤表層含水量基本飽和,河道基流量較大,引發云巖河中上游多條支流溝壑產生洪水,產流區域集中、匯流快、流量大。
臨鎮站7月25日8時流量61.4m3/s,相應水位7.64m;9時流量漲到206m3/s、相應水位8.70m;9時50分洪峰流量500m3/s、相應水位10.45m,1小時50分鐘流量增加了439m3/s,水位變幅2.81m。隨后開始緩慢回落,26日11時30分流量20m3/s、相應水位7.13m。
新市河站7月25日7時24分流量 4.46m3/s,相應水位 2.37m,開始起漲,7時 40分流量 732m3/s(警戒500m3/s)相應水位6.18m,16分鐘內河道流量漲了728m3/s水位變幅3.81m,并在這個流量級維持了20分鐘。8時洪水開始緩慢回落,8時24分河道流量567m3/s,相應水位5.50m,24分鐘內洪水回落200m3/s,9時24分流量落至240m3/s,相應水位4.40m。11時12分河道洪水又開始起漲,11時24分流量漲至1200m3/s,相應水位6.95m,12分鐘內流量漲了960m3/s,水位變幅2.55m,11時45分洪水漲至1550m3/s,相應水位 8.20m,11時 53分漲至最大洪峰流量1720m3/s,相應水位8.61m,本次新市河站洪水過程水位變幅6.24m。隨后洪水開始緩慢回落,洪水過程線見圖1。
從本次7月25日云巖河流域雨洪關系和洪水漲落情況分析,雨強大但雨量不大,發生洪水量級極大且來勢兇猛,雨洪關系矛盾。洪水過程歷時短但量級極大,峰型尖瘦,和本地區正常洪水產生過程不符。

表2 調查斷面流量計算表

表3 臨鎮至新市河區間河流(溝道)長度、集水面積及推算流量
洪水過后,黃委會中游水文局對洪水過程進行了調查分析,形成了《汾川河20130725暴雨洪水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參考《報告》成果,臨鎮站洪峰流量500m3/s,左岸湫溢溝78.4m3/s,干流覺德村斷面調查流量697m3/s;石家河距離云巖鎮4.9km,由于云巖鎮洪水頂托,使得云巖河石家河斷面形成1540m3/s的洪峰流量;蘭水月位于云巖鎮下游6.5km,流量1760m3/s,期間云巖鎮以下無支流洪水匯入。實測斷面流量成果見表2。
根據實測的臨鎮、新市河以及調查實測的干流覺德村、石家河、蘭水月斷面,湫溢溝、朱家河、神仙河流域出口斷面流量,采用相似法由流域面積乘徑流系數推求其它未實測支溝流量。詳見表3。
通過查勘和對當地村民的走訪,證實洪水向下游演進中,沖走了兩岸的樹木、莊稼柴草等,在臨鎮下游約17km的云巖鎮多處跨河大橋過水橋洞處發生堵塞,在橋址處形成了大量雍水,洪水迅速沒過橋面和河道兩旁路面,并在云巖鎮形成回水。在洪水聚集一定時間后,由于洪水沖力急劇增加,堵塞橋洞瞬間被猛然沖開,造成下游洪峰流量突然增大,最終在下游新市河站(距離云巖鎮14.5km)形成了近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為阻塞性洪水。
7月25日,云巖河洪水重創宜川縣云巖鎮、新市河鄉及延壺公路,兩鄉鎮街道淤泥過膝,沿河兩岸店鋪、民房損失嚴重,電力、通信、廣電、網絡等全部中斷,房屋受損1518間,水毀農田980畝、蔬菜大棚58座,道路218km,橋梁45座,堤防5500m,緊急撤離群眾1564戶7824人。云巖鎮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
云巖河“13.7”洪水由天然降水形成,人為擠占河道,修建臨水建筑、橋梁過多等,涉河建筑加大了洪峰量級,加劇了洪水災害程度。但由于當地政府及時組織群眾全部撤到安全地帶,本次洪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云巖河洪水給我們啟示如下:
(1)對于云巖河河道范圍內計劃涉河建設或侵占河道的新建改建工程項目,應科學規劃和論證涉河項目建設方案,嚴格執行防洪影響評價制度,留足洪水通道。
(2)對于原有非法侵占河道的建筑或涉水工程予以取締;堤防標準低的防洪工程,應科學統籌,因地制宜,采用圍堰、加固橋墩和導洪渠、加高加固防洪提等手段,提高已建橋梁或堤防的防洪標準和抗洪能力。
(3)充分發揮中小河流建設項目和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的防災減災作用。對標準低的防洪工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標準和抗洪能力。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