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學艷 周文君 吳欣欣
摘 要:流行病學是一門方法學,對于培養醫學生科研設計能力以及疾病預防與控制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新的公共衛生形式不斷變化的需要,流行病學的教學與實踐應進行相應的改革。針對現有流行病學教學方法與新的公共衛生形式的脫節,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進衛生高職院校流行病的課程設置合理化,培養有一定疾病控制能力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關鍵詞:流行病學;公共衛生;教學改革
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借以探討病因,闡明流行規律,制訂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對策和措施的科學。它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其研究方法不僅適用于疾病的研究,而且適用于預防醫學中環境衛生、勞動衛生、食品衛生等各種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同時在臨床工作和藥效評價方面也常采用流行病學的分析方法,探討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因此,流行病學方法作為一門方法學,是廣大基層衛生人員和鄉村醫生從事防治工作時必備的預防醫學知識。當前,高職高專院校醫學畢業生基本上就業于鄉鎮一級的衛生院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他們除了承擔日常的疾病診療工作,同時還承擔著疾病的防治工作。因此流行病學課程的學習在高職高專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由于受重臨床、輕預防觀念影響,長期以來流行病學在鄉(鎮)一級的衛生院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新的公共衛生形勢下,深化醫學類高校各專業的流行病學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新公共衛生形式下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研水平現狀及課
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研水平現狀
由于長期受重治療、輕預防觀念的影響,以及各學校對預防醫學專業教學資金投入不足,目前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學與科研狀況不容樂觀。有些院校已停止預防醫學專業的招生,且對招生的非預防醫學專業停止開設流行病學課程。另外,學生受課程設置的影響,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注重專業課程及核心課程的學習,對流行病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掌握流行病學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以至畢業后長時間難以勝任流行病學工作。在將來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甚至不能保護自己和同事。
2.流行病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基礎理論和實踐章節教學分配不合理。目前,各院校流行病學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流行病學教學方法,注重流行病學方法的教學,而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僅作為次要內容附帶講解,考試內容和學時安排也很少,結果使學生對疾病的預防和控制的知識掌握得很少,在社會上難以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但是,新的公共衛生形勢下,特別是傳染病防治面臨的新形勢,要求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應該具有處理具體疾病防制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教學課時的分配越來越不能符合這種要求。
(2)現場調查能力的培養不夠。目前,流行病學實習課仍然是以專題討論形式為主,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夠。這種模式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課題設計的能力,但是現場調查能力相對薄弱,使現場調查停留在一般水平,難于獲得有價值的發現。
二、提升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研水平的策略
1.改革目標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進行流行病學教研水平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流行病學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學會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分析和總結過程,并會運用流行病學方法進行效果評價。使預防專業學生初步具備疾病預防與控制的能力;讓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了解基本的流行病學知識、傳染病的傳播特點、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知識。
2.提升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研水平的具體方法
(1)理論教學改革對于預防專業學生,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講授的基礎上,重點增加傳染病流行病學、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突發事件流行病學以及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等的教學內容,使他們掌握流行病學科研設計的同時,掌握流行病學現場調研的技術。對于非預防專業醫學生,講授基本流行病知識與方法的同時,增加傳染病流行病學、疾病預防與控制等的現場調查技術,能夠在傳染病以及疾病發生時,進行基本的調查與自我保護以及健康宣教。
(2)實踐教學的改革流行病學理論抽象,實踐課程的開設是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環節包括課堂案例分析以及現場調查。案例分析可使學生掌握流行病學各種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學會在實際工作中的正確運用;掌握流行病學各種研究方法的設計、資料的收集、數據的處理、調查報告的書寫?,F場調查可培養協作精神,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高職高專流行病學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各院校的實際情況,對于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提出以下意見:
①現況調查章節,讓學生自制問卷進行高血壓病的社區現況調查,并學會問卷的錄入及資料的整理與分析。②傳染病流行病學章節,可以采取課堂模擬現場的方法,以流行性感冒等常見病為例,向學生講述調查的方法、步驟、疫源地的消除等,然后由學生分組展開調查,并寫出報告。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章節,以學校突發食物中毒為例,組織學生深入食堂進行現場調查,排查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并學會樣品的采樣、調查過程的記錄及調查報告的書寫。
(3)加強與醫院、疾控中心、社區的合作,從多方面建設穩定的教學和科研基地。通過與醫院、疾控中心、社區合作,促進現場實踐的教學環節,使學生較早地適應與流行病學相關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
(4)加強促進教師的進修機制。高校教師長期在校內從事教學工作,與具體的疾病防控工作脫節,應加強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師的進修機制,促使他們了解最近的流行病的現狀及新法傳染病的防控手段。這對教學效果的提高無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流行病學是在人類與疾病的抗爭中發展起來的,對于疾病的防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具有一定疾病預防與控制知識的醫學人才的任務。在新的公共衛生形式下,流行病學教學的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就要求我們高職高專的流行病學教師對課程的設置進行深入的思考,使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龍少康.提升高職高專流行病學教研水平的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1):52-53.
[2]喬玲,歐陽春花.SARS暴發與預防醫學教學的思考[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4,6(4):552.
[3]王聲涌.我國疾病控制工作面臨的形勢與對策[J].疾病控制雜志,2004,8(1):1-3.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