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各類層次中的“語文教學”與“生態意識”表層上毫無關聯,從教學本質來就是育人,語文教學只是以“語文”為載體來實現育人的目標。我國正向生態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良好生態意識的人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意義和建議入手,論述了建立和諧的師生教與學關系、教師應持有幾點關注學生的意識。
關鍵詞 :教師;教學;生態意識
一、語文教師樹立關注學生的生態關懷意識意義重大
隨著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亦逐漸加大,而承擔對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高校教育,應與時俱進的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加大人才綜合素養的培養。生態理念進入到教育領域,并已經被人們普遍的接受,它具體體現在“課堂生態平衡”上,從生態學的視角探討營造課堂教學的優質環境,為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語文教學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自古文學就講究“文以載道”,“道”既具有廣泛的內容,又有的鮮明的時代特色。當前各層次的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包括“生態”之道。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進行閱讀欣賞,使他們從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看待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看待人類道德的完善和人類綜合素質的提高。當前語文的課程改革中,其育人的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態意識”的培養。大綱中要求文本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對學習的主體學生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關注其終身發展,重視其學習過程;當然也包括“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在各層次的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態意識”也是勢在必行,從而更好的發揮語文的育人作用。
二、語文教師關注學生發展的幾種建議
1、建立和諧的師生教與學關系。
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和指導者。通過樹立“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師生共同民主、平等的參與課堂之中;其次,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善于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敢疑,善疑,要“不恥下問。”從而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和崇尚真理的態度。再次,學生在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呢?關鍵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這就需要語文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學習發展。在和諧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
2、教師應具有幾種生態關懷意識
新課改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完整的龐大的生態教育系統,是教師、學生、教學媒介及學習環境組成的一個有機體,而且這四個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中,我們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我們的課堂才會有活力和生機,才會高效和達到育人目的。
語文課堂是一種生命方式,也彰顯著其創造生命的張力。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課堂,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師要在關注新時期的大學生心理變化上下足功夫,密切重視如下幾點意識:
首先,要有尊重學生的意識。師生都是課堂的共同參與者,同處于平等互助的地位。教學的主體學生要真正地成為主人,學生還是一個有獨立尊嚴的人。教師僅僅起到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只有平等地看待學生,科學的傾聽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促使學生暢所欲言。
其次,要有期待學生的意識。和諧課堂里的學生,他們有思想、有活力、有朝氣,有個性,個個期待欣賞和成功。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變化,因材施教的引導學生,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把親人們和自己的“期待”轉化為自信,并作用于內心世界,獲得學習的動力和方向。所以,教師們在教學中,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獲得成功,讓學生在老師的目光里、微笑中領略到、感受到支持和關心。
再次,要有賞識學生的意識。從心理學角度可以分析到,希望別人賞識是人的本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看到學生為語文學習付出的努力;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主動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良好的學習興趣。而對待學生的失敗和錯誤,要科學的以一種博大的胸懷給以諒解和寬容,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在和諧溫暖、相互信任、相互贊賞的氛圍中倘佯,逐步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然后促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去認知新知識、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從而使學生的人生道路上充滿著歡歌笑語、充滿自信心。
最后,要有激勵學生的意識。激勵能催人奮進,鼓舞人心。在對學生的評價中,要以“關注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來進行,一定要運用準確得體的語言、鼓勵的眼神、溫馨的手勢都能激發學生的激情和上進心。
在生態建設的環境下,“教育生態意識”逐漸被接受,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意識”,走生本化的道路,努力營造和諧的氛圍,那么語文就一定能發揮出“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特長,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語文的育人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先國《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002.11.06
[2]靳玉樂陳妙娥:《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作者簡介:梁斌(1976-),男,河南柘城人,河南省商丘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河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