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申存生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體育教學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國對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關注度逐漸提高,體育教學環境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和規范作用,它是保證學生體育學習和影響學生體育參與的重要因素。構建和諧的高校體育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為實現終身鍛煉奠定基礎。
[關鍵詞]和諧高校體育教學環境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037-02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2004年12月13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顯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進步的重要標志,強化學校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是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具有娛樂性、教育性、開放性等特點,是高校教學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這種特有的教育形式和自身魅力感染著每一位大學生,對培養合格大學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需要和諧的體育教學環境,沒有和諧的體育教學環境,就沒有和諧的校園文化,他們是彼此互動的。因此,加強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建設對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和諧的含義
在發達的西方國家,很早就提倡和諧教育,它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身心的和諧發展就是指導教育實踐的基本理念,把和諧思想作為美學的精神,以充滿自信平衡的精神力量指引著西方教育和諧發展。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人類和諧相處,這就需要和諧教育的引領。因此,只有在和諧教育的引領下,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人類個性和自由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而要達到這種教育目的,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養,需要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才有可能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體育教學環境是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和諧發展不僅影響著和諧的教育環境,更影響著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現狀
(一)高校體育器材設施環境
場地、器材是學校體育實施的物質保障,是學校體育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個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更是保證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基礎。根據教育部“學校體育場地器材配備目錄”規定,高校必須配備足夠的符合要求的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這是國家對場地器材從政策高度提出的嚴格要求。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場地器材。一堂體育課,教師從備課開始,就得設計場地的要求、器材的數量及布置。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場地器材的運用。它可以保證教師能更好地分析處理教材,使教法更趨合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在體育活動中,足夠的場地器材才能使學生的練習更為有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促進,個性得到彰顯。足夠的場地器材,也為學校體育安全進行提供了保證。但是近幾年來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很多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這些嚴重影響著體育教學。從近幾年學生健康體質達標測試成績分析來看,學生身體素質成逐漸下降趨勢,這已成為國家培養人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 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環境
體育精神文化環境在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中起著核心作用,主導和制約著體育器材設施環境、體育制度文化環境和體育行為活動環境。它是無形的,卻具有客觀實在性,是學生和教師所能感受到的一種體育精神風貌。體育精神文化環境主要包括高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體育思想意識、體育價值觀念等。調查研究顯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體育意識薄弱、無體育價值觀念、沒有形成體育運動意識等現象。
(三)高校體育制度環境現狀
體育制度環境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存在、傳達學校規章制度以及固定的體制所體現的體育文化。其主要包括:體育領導體制、體育組織機構、體育運行機制、體育管理機制、體育政策制度、學校體育法規、學校體育教學管理條例、各體育社團及協會的規章制度等。調查分析顯示: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存在沒有專門的領導體制、沒有體育組織機構、沒有專門的體育政策法規、高校體育教學秩序混亂、任務分配不詳、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四)高校體育行為環境
高校體育行為環境主要包括校園內開展的各類競技性體育活動、各類娛樂性體育活動、學術性體育活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有關體育話題的言論等。目前高校體育行為主要表現在學校傳統田徑運動會、體育文化藝術節、體育社團活動等活動上,嚴重缺少學術性體育活動。在體育課、運動會之外的時間,很少有人談論體育話題,沒有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行為環境,這嚴重阻礙著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
三、構建和諧高校體育教學環境
(一)加強高校體育器材設施環境建設
呼吁國家和學校相關領導,提高對學校體育教學環境的重視,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加大對體育教學環境建設的投資,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確保體育教學的順利完成。學校應根據自身體育教學的需要加強對體育器材設施的投入,從而保證高校體育教學、體育比賽、課外活動的正常開展。學校可以制定場地、器材對外開放的政策,適當的收取費用,以此來增加學校的收入,從而提高學校的效益。同時,學校應該提高對體育課堂教學環境的重視,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教師用心設計、精心準備的課堂和“放羊式”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感受會有天壤之別。例如:上網球課時,教師可以在課的準備部分設計游戲,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身體充分活動開,達到快速熱身的效果。
(二)加強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環境建設
高校應該設立專門的體育活動小組,制定體育精神文化海報、定期舉辦體育運動活動、定期向校領導匯報學生運動情況及身體素質等活動,加強對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的宣傳;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與近代西方體育進行融合,在這種平等、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把現代高科技運用于體育精神文化建設以及體育競技中,使得人類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奮斗,使整個校園都融合在體育運動的潮流中。所以,我們必須加強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環境的建設,它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加速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指引著社會體育的發展。
(三)加強高校體育制度環境建設
高校應根據自身情況設立適合本校的體育領導體制、體育組織機構、體育管理機制等,定期對學校教師、學生開展學校體育法規、學校體育教學管理條例的學習,加強教師和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認識;組織專家定期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普查,對優秀教師進行鼓勵和獎勵,對存在問題的教師進行相應的處罰和培訓,激發教師對體育教學的激情;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考核,獎罰分明,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總之,體育制度環境是學校體育活動得以規范、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它規范著校園體育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和作風,讓參與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種和諧的校園體育教學環境中鍛煉身心,增強終身鍛煉的意識。
(四)加強高校體育行為環境的建設
高校在舉辦田徑運動會、體育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時,應適當的增加體育知識理論的學習,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理論聯系實踐的意義;學校應在學術交流中心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體育賽事,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賽事的激烈,加強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學校可以組織學術性體育論文比賽,增強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認識。應廣泛開展這樣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行為,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師生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為增強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
四、結論
良好的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可以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掌握科學的、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塑造健全的體格和人格。因此,構建高校和諧體育教學環境是全民健身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陳淑奇.對我國中小學體育器材設施改革的探討[J].文教資料,2005(24):151.
[2]王卓.淺析高校校園文化中的體育環境建設[J].搏擊·體育論壇,2011(5).
[3]魏相博,楊建榮.和諧的體育環境對學校興趣的影響[J].教學探討,2012(30).
[4]張欽.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J].教育與人才,2010(4).
[5]黃筱雯.高校校園體育環境優化措施探討[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6]王建偉.社會競爭環境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方案探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0(1).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