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華 左冬梅
[摘要]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普通高校管理類學科廣泛開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對于培養企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現狀,依據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研究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構建以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和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149-02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類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在教學中應當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作為培養目標,注重實踐環節,注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自1954年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不過70年;而這一專業在我國高校中成立也不到20年,由原先的勞動經濟學、勞動人事管理等專業中重新整合,形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也成為管理類專業學生所學的專業基礎課。 筆者所在學校中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生在學習一定的管理學相關知識后,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人力資源管理》。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學生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因此,實踐教學對其非常重要。本文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教學的構建進行探討。
一、 教學現狀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引入我國的時間不過20余年,教學經驗不足。西方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實踐等多種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得到了國內高校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老師的重視,也在常規教學的過程中引入實踐教學,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然而,在我國,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形成了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和教師不能像國外課堂教學那樣平等,學生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完全打開,很多教師并未從事過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教學過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不能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很好地引導。這樣的學習定式阻礙了學生靈活將人力資源管理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導致學生運用能力不強。
二、 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學目標及教材不能及時反應市場需求
近幾年人力資源管理在我國發展迅速,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顯著,特別是實踐能力強的人才。然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與企業管理的新要求并沒有及時反饋到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及時更新。
同時,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其職能內涵日漸豐富,而多數人力資源管理教材中的職能通常為六種,可能會讓學生誤以為日常的人力資源活動僅限這六種。所以,只有及時修訂教材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讓該教材及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具有時代氣息,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二)課堂教學的系統性不強
課堂理論教學要求不明確,實踐教學內容缺乏銜接,每一個章節均是獨立的教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并未將各個章節有效地連接起來,讓人力資源管理各個職能成為一個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三)教學理念和方法相對落后
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根深蒂固,教師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使掌握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原理,但卻不能將理論有效地運用在實際問題上,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差,無法成為企業急需的實用型人才。
三、構建以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創新實踐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根據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學會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以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創新實踐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材章節,根據西方人力資源管理教材,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分為7個專題——人力資源管理概論、人力資源規劃、 招聘與配置、員工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勞動關系管理,在每個專題的講解中,采用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演講、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從而改變教師單向授課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構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及預期效果
(一)強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講授是教學環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通過課堂講授,才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使學生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方法論。在課堂教學前需充分備課,定期與教研組的人員對授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進行研討。在教學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杜絕填鴨式、滿堂灌、照本宣科等不良現象。
(二)重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目前國際通用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由單純的講解者變為啟發與引導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為參與者,其核心在于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使管理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一種積極性被廣泛調動的情況下,去思考、探索所學的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此外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在人力資源管理每一個模塊講解結束時,都精心挑選案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創新實踐教學環節
在學院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契機下,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到實際單位中進行調研,聯合企業開展工作分析、績效管理、招聘與配置等人力資源的具體職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操作技能。在具體的創新實踐教學中,舉辦模擬的招聘會,由學生自己選擇當應聘者、招聘者或觀察者,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進行招聘,有效地將理論與實際聯合起來。由于課程設置的時間為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讓學生觀摩大型招聘會,讓其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招聘與配置職能有更深的了解。
(四)預期效果
通過課堂授課、案例分析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技能。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基礎上,通過討論教學,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在案例教學中,選取國內知名企業的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創新實踐活動中,與企業聯系,讓學生能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真實業務,提高實踐能力,并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招聘會活動,讓學生在角色互動過程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
五、結語
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現狀、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等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以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有能力、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為目標,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開拓思路,提高教學方法。筆者提出的以課堂授課、案例分析和創新實踐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是期望在扎實的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有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只有將教學改革系統有效地實施,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力資源管理課堂教學與案例分析、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仍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勝榮.《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思路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09(4).
[2]楊建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6(9).
[3]楊東輝.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0(35).
[4]丁功慈,李素麥.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8).
[5]韓承敏.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7(4).
[6]戴革林.構建一體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2(11):100.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