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金桃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那么“愛”是什么呢?對家長來說,“愛”是一份義務,是一種責任,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而對我們這些奮斗在教育最前線的教師來說,“愛”又何嘗不是一份義務,一種責任,一絲關懷?但是,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一位出色的教師,不僅應該是學生學習上的領路人,更應該是他們心靈上的指明燈,守住孩子心靈的一方凈土,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
我們知道,教育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到育人,就要求我們走進孩子的心,用心與他們溝通,與之交流,尤其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這,僅需要做到一個字:愛。
有一個叫小杰(化名)的孩子,特別內向。一開學,我就發現小杰不愛說話,就連讀拼音時也很少張嘴,我知道,這樣下去,孩子的學習肯定會出現問題,而學習上的挫敗會使他更加的沉默寡言,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怎么辦呢?我開始關注小杰,認真觀察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現。每一次,一旦他張嘴了,我就會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簡單的問題我也總是請他來回答,下課時,我經常找到小杰,夸他讀得好,鼓勵他多多舉手回答問題。漸漸地,小杰開始勇敢地大聲讀課文了,最令我高興的是,這段時間他開始舉手,主動發言了!我相信,小杰的情況會越來越好!終有一天,他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大聲地讀書,積極地舉手。
看到小杰的異常,我沒有恨鐵不成鋼的批評,沒有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沒有面紅耳赤地在家長面前抱怨。通過表揚,我只想讓小杰明白一件事:老師沒有放棄他,老師在關注著他,老師認為他是好樣的,這種心靈上的溝通往往比語言的交流更重要。因為我自始至終都在無聲地向孩子傳遞一種訊息:你很可愛,老師是愛你的。孩子的情感很單一,內心也很敏感,一旦他們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很快地,就會在他們的行動中表現出來:認真聽,認真做,認真學。這樣的互動雖然見效慢,但是效果顯著、持久。
記得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我們的學生,天真、純潔,情感很脆弱。有時侯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讓他們傷心很久,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與孩子的心靈擦出共鳴的火花,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特別是表現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學生,更要傾注我們全部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同學、老師以及班集體的溫暖。
實際教學中,像小杰這樣的孩子很多,我有時會有忍不住說“怎么說了這么多遍都不聽”“誰讓你不讀書的”“嘴巴干嘛閉著”的沖動,每當這時,我都問問自己:是他故意不想讀書,不愿讀課文,故意和我們作對的嗎?顯然不是,他們也想學好,他們也想做個被老師表揚的孩子,只是管不住自己。是的,只是管不住自己。我們能不能嘗試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找一找他們關注的、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朝霞與彩虹,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明月與星光。就看我們老師怎樣把握,就看我們的愛遺留在何方。
有一本書叫做《窗邊的小豆豆》,它真實地記錄了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小時候的一段讀書經歷。
被別的學校視為“問題孩子”的小豆豆有優點也有很多的缺點,但校長先生每次見到她,都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又一次,小豆豆在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把她的漂亮的錢包掉進去了,于是,她找到一個長把舀子,費力地打撈她的錢包,地上已經堆滿了穢物,錢包連個影子都看不見,校長先生路過這里,問明情況之后,只說了一句話:“弄完之后,把那些東西都放回去。”我想:如果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看見這樣的小豆豆,一定會阻止,可能還會批評,但是小林先生只是說:“弄完以后,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這是何等的包容!
巴學園都是像小豆豆一樣的“問題孩子”,這些巴學園的孩子就像一株株小苗,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茁壯地成長著。是小林宗作先生給了她們最適宜的土壤!小林先生的寬容、博愛讓小豆豆他們在巴學園里一點點成長,成為被大家接受的孩子,成為活躍在各個領域的尖端人才。
不得不承認,小林先生愛的教育讓人折服,他用愛筑起并經營著巴學園,用愛尋找孩子的閃光點,更用愛關注孩子的成長,每一次談話都試圖碰撞孩子心靈深處最直接的渴望,每一次行動都讓孩子如沐春風,他可以幾個小時笑瞇瞇地聽小豆豆說話(連小豆豆的媽媽也受不了),他可以特意舉辦一場專為侏儒設計的運動會,全校參加,只為消除一個侏儒孩子的自卑,巴學園的孩子在那度過永生難忘的小學,這是他們成長的墊腳石。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或許沒有小林先生的才智,但是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嘗試與孩子作心與心的溝通與互動,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