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英
摘 要:立足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探尋和設計小學美術繪本教學案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的視覺圖像思維能力,使其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美術教學;視覺藝術;繪本教學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是不用翻譯、全球流行的圖形語言。在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文化”即“圖像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主導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在視覺文化時代,需要“視覺圖像思維能力”來處理大量信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視覺圖像思維能力”就成了視覺文化時代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一、以繪本為突破口
研究證明,小學低年級兒童在朗讀或講述的時候,經常需要圖畫或具體形象作為支柱,否則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難。由此,兒童繪畫就是通過事物表象在孩童大腦中形成一種圖像思維的概述。通過兒童繪畫可促進圖像思維能力。
而繪本恰恰是圖像和文字的結合,它能提高學生圖像思維能力。它運用一組圖畫與文字表達一個故事。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圖像思考能力、想象力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繪本教學實例
開展繪本教學有利于打破以往按照教材學習的固定模式,學生根據開展閱讀繪本活動,感受繪本創作的不同形式。繪本中大小不等的構圖、夸張有趣的造型易被低年級學生所接受,加強視覺沖擊,提高學生對圖像的思考能力。
在教學“江南水鄉”的家鄉風貌中,和學生視覺感受家鄉常熟的特點:常熟虞城、黑瓦白墻、楊柳依依、小橋流水、尚湖碧波、虞山劍閣、沙家浜蘆葦蕩……家鄉古城風貌特征盡顯眼前,通過圖片、視頻觀察感受江南水鄉的特色、感受水鄉獨特的美感;也可通過春游、秋游等活動感受家鄉美景,感受家鄉人文氣息、古老的歷史韻味。建構主義“情景”學習環境中的情景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因此圍繞“江南水鄉”這一主題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創設情境教學。學生在觀察體驗家鄉美景之余,師生共同分析古城的文化符號和歷史遺跡,如方塔結構、窗欞格形式、石拱橋……在教師指導下,整理素材,搜集各種有關家鄉特征的資料,用繪本創作形式表達江南古城——常熟的特征:碧波蕩漾的湖水、潔白圣潔的廣玉蘭、有古城特色的方塔、黑瓦白墻、小橋流水、楊柳依依、有掛著酒旗的古色酒家、古老的石拱橋……
文本與圖畫的完美結合,學生從一幅幅美麗的圖像中得到了思考,通過繪本創作,學生提高了圖像思維能力,愛家鄉的情感也從中得到升華!
三、繪本教學的思考
在不斷的探索實踐過程中,筆者明確了繪本教育的目標和原則,努力使繪本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和各項活動中,使學生美術技能得到訓練,思維得到啟發,思想得到啟迪,個性得到培養,情感得到升華。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創作繪本,并能自主探究創新。從自編故事到創作圖畫,學生的圖像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鑒于上述分析和思考,在視覺文化時代下,兒童能夠視覺思考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而繪本架起了一座兒童與視覺圖像思維能力之間的橋梁,它能讓學生主動對繪本圖像進行思考,并愉悅身心,美化心靈,讓學生天真、快樂地成長,在素質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發揮了美術教育在培養小學生圖像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