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曼君+楊晨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各項經濟體制的完善,當今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和綜合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在人才市場招聘崗位當中,有80%以上的工作都要求應聘人員有工作經驗,對于會計人員的崗位招聘也不例外,這樣一來,對于就業困難的中職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招收一位剛剛走出校門而毫無工作經驗的學生,企業將額外產生一筆開支——培訓費。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了企業運作效率。為了讓中職學生一畢業就能很好的就業,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日常的教學方法做調整,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使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順利地踏上工作崗位并獲得社會的認可。
關鍵詞:中職會計;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會計工作人員上崗前首先要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取得資格證書需通過三個科目的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會計電算化。這三門課程都是我校會計專業的主干專業課。其中基礎會計課程是學生剛進校門初次接觸的專業課程。基礎會計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學生不僅要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掌握基本的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且要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其他會計專業課程奠定基礎。中職生基本上都是初中畢業生,大都對會計沒有感性認識,不知道會計是做什么的,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對課本知識都會覺得抽象、空洞、太理論化、難以理解。學習很費勁,甚至會有恐懼,逃學的情況。為了讓中職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會計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使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順利踏上工作崗位并較好地完成工作。
一、調整專業開設課程
增加專業課程課時數,如,“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將專業課作為學生要抓的重點,督促學生周末和節假日多外出參加相關專業的社會實踐,將平日所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會計領域的新發展,調整并開設合理適用的相關課程,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會計理念以及新穎的會計制度,把這些知識與我國會計現狀相結合,開設相關的專業講座來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二、選擇適合中職生的教材
中職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課堂教學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選擇實踐性的教材是決定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在市場上,適合中職生的實踐性教材很少,高質量的就更少,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與工作實際情況,自編教材,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能派上用場的實踐性知識。
三、多引用真實案例,提高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法在國際上應用非常廣泛,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使用生活中真實客觀的案例可以讓知識變得更加有趣,不再陌生和空洞,讓學生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從而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擴大,改變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狀。
四、加強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是分不開的,中職的會計課程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操作性很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只是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更應該具有扎實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術以及管理能力。
五、應用多媒體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就是簡單的黑板、粉筆,教師在展示相關原始單據、憑證、賬表時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很難看清楚,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高,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教師應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學校現有的條件下,將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來,把圖片、文字、聲音結合在一起,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立刻變得生動形象。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大大縮短了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六、加強校企合作,開辟多種辦學途徑
校企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學校了解企業對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有目的地培養人才,另一方面與企業開展合作,有利于開辟多種辦學途徑,使中職學校的學歷教育和職業社會培訓相輔相
成,同時蓬勃發展,拓寬學生的就業之路,讓學生畢業就能就業。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有既定程式的規則,卻無規范化的套路。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學生明白會計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只有在享受中自主學習才是最高效的。教師也要理論聯系實際地教授會計學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 郭曉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