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勤偉
總記得這么兩句話“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有時候一句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讓敵人變成朋友,同樣有時候一句話不慎就可能讓你最愛的人離你而去,這就是說話的力量。
能說會道,是一種立足社會的能力。它能夠使你的難成之事心想事成,從而讓你在社會中處處順利;它能夠使你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從而讓你在人際交往中事事如意,它能夠使你迅速說服他人,從而贏得與他人寶貴的合作機遇;它能夠使你受到上司的重視,得到同輩的尊重和贏得下級的擁戴,從而讓你的事業錦上添花,一帆風順。人生要想提高質量,說話就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說話水平,掌握語言藝術,已發展成為如今成功人生的必備能力。成功者曾經這樣總結過:“全憑自己的能說會道”;而失敗者則這樣歸納:“都怨自己的這張嘴”。可見,說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生的得失與成敗。所以說話水平技巧只能是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只要運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駕馭語言,瀟灑從容地與他人交流。口才并不是天生的,或者說只要膽子足夠大就可以了,口才是要有足夠的底蘊作為基礎的,在學生這個大群體中,中職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不愛學習、恐懼學習、不會學習,因而不能走進普通高中的校園,而選擇了中職。他們在小學、初中可能會因為班內的優生、差生之別而感到有一定的壓力,產生自卑感,很多人平時不敢多說話。然而到了職高,他們突然發現同學和自己是一類人,內心的壓力和自卑消失了。語文教師應該創設一個平等、真誠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坦誠地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提高說話水平,掌握語言藝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得以展開的關鍵在于教師。基于這種情況,我認為需要確立三種意識。
一、“師生共體”的意識
語文教學說,到底是培養人的教育,教師處處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樹立“學生的意識”,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給予學生本該給予的一切,我覺得在教學中要做到兩點:
1.要真誠地理解學生的情感,始終與學生站在一起,慚愧著學生的慚愧,傷心著學生的傷心,與學生共有一個聲音
一次班級常規又扣分了,學生都很難過,我很慚愧,因為我沒向學生說清要求。我說:“老師上次沒有講清楚,向你們道歉,讓我們今后一起努力吧。”學生笑著慚愧地低頭。效果非常明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學生常規考核出現了很多次的滿分。
2.竭力為學生創造表達情感的機會,教師讓學生充分享受表達的自由
如,在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時,課外拓展有一題:學了本文,你想對你的媽媽說些什么心里話?題目一布置,學生紛紛舉起了手。回答得相當真摯,雖然遠遠超過了預設時間,可看到學生的情緒很高,我索性改變了教學設計,讓她們暢所欲言,盡情表達。
擁有“學生意識”,也就是“人”的意識,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很重要。理直氣壯張揚語文中的人性,生活中的人性,人性的語文才能夠演繹得震撼人心。
二、“平等對話”的意識
教師要平視學生,視學生為一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只有真正平等,學生的個性才能獲得發展,學生的潛力才能夠開發。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群體的一員。如,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其中之一為:如何看待現代家庭中的父子或母女關系?
一個學生說“女幾應該尊重父母,聽從父母。”這學生一眼就能夠扣住老師的心理,我就給予他贊語“老師也這么想,你真聰明”。有個學生說:“都什么年代了,我們家是我說了算”,我就對他說“你很真實,說出了很多家庭的現狀。”
另一個學生站起來,又一個……學生出奇地配合我,幾經回合,師生得出了這道題的開放性答案:多次的課堂經驗,我小結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做到三點:
1.共同參與問題,意在深入開挖,彌補學生的不足,但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
2.“我也不反對,你的意見很有道理”之類的話常常維護了學生的說話勇氣
3.教師點評要精練,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課堂需要“平等”的意識,教師、文本、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才能夠吹奏出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曲。無論課堂,還是課外,學生只有感覺到了那種平等意識,他們才能暢所欲言,假以時日,亦能慢慢變得能說會道。
三、“鼓勵”意識
教學是一門鼓勵的藝術行為。“你講得真好,真希望你能夠繼續講下去”“你講的,老師也沒有想到”之類富于激勵的語言,使學生的心靈敞開,迫切愿意和教師交流。當然鼓勵不是毫無原則地遷就表揚。如指導學生閱讀,在大膽鼓勵的同時,注重學生閱讀語言的激勵。比如,“你的想象是很好的,但是最好注意對文本的研究”“你分析得很好,特別抓住了文本相關的語句,讀書就該這樣讀——緊扣文本”。這些話,不僅是鼓勵,更是一種對學生閱讀習慣和學習方法的積極引導。
語文教學是師生共同創造多元思維的活動。在教學中,拋棄狹隘瑣碎的問題,扔掉生硬的態度以及過多的紀律約束。教師要保護學生大膽懷疑的勇氣,要精心呵護學生表現自己想法的意識,更要鼓勵學生敞開心靈的渴求。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多創造一些機會,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
1.多設計一些活動課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她們能說會道的能力和良好的素養。怎樣上好活動課,可以通過以下幾種課型。
像成語接龍課、名作欣賞課、調查研究課、問題研討課、語病會診課、小辯論會等。一個單元至少安排一次活動課,或者適時穿插幾分鐘的討論。討論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復雜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四人或六人一組,討論中要有人執筆做記錄;簡單一些的問題兩人一組進行討論交流;有爭議性的問題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兩批進行辯論。在討論中,那批不愛說話、不積極的學生,慢慢地就會參與進去。在討論中,只要他們積極思考了,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了,無論對不對,我覺得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一半。因為只有愿意思考的學生才有希望。而且活動課要設計各種獎勵,及時鼓勵他們。
2.把普通話知識帶進語文課堂
中職生在學習上有很多不良習慣,懶于動手,但是若讓他們齊聲讀書,他們還是比較樂意的,并且對于別人普通話中的笑話比較感興趣。基于此,我在教學中把普通話的知識帶進去,糾正讀音、掌握字形、訓練朗讀、配音說話、讀書比賽、分角色朗讀,這些對活躍語文課堂氣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吳方言中有幾類典型的語音錯誤:前鼻韻和后鼻韻不分、聲母中鼻音和邊音不分、平翹舌音不分。容易把shi發成si。每當我指出學生習以為常的讀法是錯誤的,他們就感到特別有趣,于是就會盡量避免錯誤,注意力也就集中一些了。大聲齊讀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辦法,所以在高一語文課堂中,老師要在一堂課中設計三到四次大聲朗讀的機會,以收回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而且,作為旅游外語專業的中職生,一年級就要求考取普通話考證,她們對普通話朗讀還是比較重視的,多給她們一些鍛煉的機會,多發現她們答案中的亮點,及時鼓勵,既提高了她們的興致,說話的能力亦能得到很大提高。
3.把語文學習和才藝培養適當結合
中職生中有一批學生是有才藝的,所以,可以讓這一批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根據課文創編小品、作畫、寫書法作品等。比如,可以讓學生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改編成情景表演,體驗孔子這位大教育家的風采;針對不少學生挑食的毛病,改編《賣白菜》;學唱流行的古詩文歌曲。中職生好玩好動,他們很難坐得穩穩地靜聽老師講課,只有讓他們自己動起來,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找到自信,她們在實踐中獲得的成功是最好的鼓勵。
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宜早不宜遲,中職生在小學和初中已經錯過了好機會,那么在高一不能再錯過了。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變換我們的教學方式,多研究激發他們興趣的教法,確立學生的三種意識,讓中職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能說會道的有效渠道。
編輯 薛直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