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毅
新一輪課程改革有力推動著教育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在學校教研中的地位更加凸現,作用也更加突出。教師走專業成長之路,必定要選擇一定的渠道來培育自己。實踐證明,新的教研形式——教學反思,則是校本教研的好載體,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這種貼近教師教研實際的形式,很容易被老師接納。
什么是反思?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回顧與自省,在感悟中體會到成功在哪里、失敗在哪里,從而誕生新的教學思想,形成新的教學思路,實施新的教學行為,產生新的教學效果。“反思”能讓教師獲得很多資源。課改前,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沒有像課改后提得這么響亮,不少教師早把自己定格為教書匠,缺少對專業化成長的理性思考,更談不上行動了。然而素質教育呼吁教師要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要想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教師不走專業成長之路是不行的。這條路應是教學研究之路。教師要從教學研究入手,尤其是要在校本教研中進入角色,以教材為研究藍本,以課堂為研究場所,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作細致的探究,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積極地、主動地、有效地反思,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備教批輔撰的綜合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專業能力的目標。
如何建立教學反思行動?第一,教師要擺正“教學反思”在教研活動中的地位。教學研究活動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一個注重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師,很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研方式,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第二,教師要有“教學反思”的勇氣。要把“反思”看做是提升自己專業成長的助推器,不能把“反思”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懲戒,要敢于把自己教學過程的不足呈現出來,建立自己的檔案。有了這樣的思考與行動,教學目標會更加明確,教學思路會更加清晰,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課堂教學就會從有效走向高效。教師的教學魅力就會更加凸顯。教與學的關系就會處理得更加得體。其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足,這些不足是每一名從教者在所難免的,要彌補這些不足,關鍵是取決于反思者的態度。積極接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是前提,認真剖析是關鍵,逐步向“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邁進。第三,建立反思交流平臺。教研組是教師反思交流的平臺。教師之間的反思交流要頻繁、要深入,只有這樣,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過程設計才會更加貼近教學的實際,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第四,“反思”要及時、有效。從時間上說,“反思”可分為及時反思和階段反思。及時反思是對一節課、一個單元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要分、前、中后三個階段進行。就備課而言,針對同一課型的教學內容,在備課前要對前一課時的備課作反思,看對教材的處理合不合適、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估計得高不高,對教法應用考慮得充不充分等。在授課的過程中也許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教學目標過高、教學過程簡單、習題過于復雜等等,課后就要認真反思,教學有其延續性,教過了不等于結束,最優的教學過程才是教師追求的目標,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環節、學生的變化,只用這樣,才能使以后的課堂教學搞得更好。階段反思可以是一周的、一個月的、一個學期的、一學年的反思。當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就要靜下來思考,羅列出在自己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并及時處理,為以后的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儲備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的是及時“反思”,每次課后,我會結合課堂教學的情況,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等,是不是與教師保持高度的一致,如果出現的偏差,我會及時糾正。
反思行為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讓自己逐漸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逐步蛻去教書匠的“皮”,長點教育家的“肉”。在反思過程中,要堅持寫札記、評語、故事,不斷地反思過去,預設未來,在反思中總結升華。如此循環操作,教師的教學技能一定有一個質的飛躍。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曾這樣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只要養成反思的習慣,真正把自己的教學活動融入研究之中,就會收到意想不到驚喜,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提高,教學藝術在升華。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